張祖仁個人照(林芷汐 攝)
國際在線福建頻道報道(林芷汐):“早上鍛鍊去,養生第一。”這是張祖仁近日發佈的朋友圈。在一個古玩店裏,一名身材高高瘦瘦、理著寸頭的人,正在仔細整理著自己收藏的寶貝,這些藏品將不大的門店空間塞得滿滿噹噹。他就是收藏愛好者張祖仁。
這家古玩店就是張祖仁經營的,而這還只是他藏品的冰山一角。“我所有的收藏用麻袋裝起來,差不多能裝三百個麻袋,鋪開的話大約有400平方米麵積呢。”看著一件件藏品,有著近50年收藏經驗的張祖仁很是自豪。
這些藏品,張祖仁不僅自己珍藏,還會拿出部分捐獻,他曾向中國奧林匹克博物館、中國體育博物館、北京孔廟、福建革命歷史紀念館等捐獻過三千多件藏品。
“如果我放在家裏的話,就變成只有我一個人、最多就我一家人欣賞了。”談起自己為何如此“樂善好捐”時張祖仁如此解釋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把藏品捐獻出來也是一種‘共享’。”他覺得將藏品捐獻出去,能夠讓更多人看到這些文物的價值,感受到文物的魅力,比純粹收藏更有意義。
張祖仁收藏的老票證(圖片由張祖仁提供)
有“感”而藏:每週末都去“淘寶”
在他捐獻過三千多件藏品,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07年向北京奧組委捐獻的奧運藏品之一——一套申奧瓷盤。他還記得,上面印有“BEIJING2000”的字樣,是當時國家體委為申辦2000年北京奧運會而在景德鎮特製的一批瓷器。但遺憾的是,北京當時申奧以2票之差落敗于澳大利亞的悉尼。
這副瓷盤也是張祖仁最喜愛的藏品之一。關於這件藏品的由來,張祖仁感嘆:“來之不易。”據他回憶,2003年前後的一天,他在閒逛古玩店的時有驚喜發現,“這套瓷器就擺在店舖的玻璃櫃上,我一看就覺得這是個寶貝,老闆也説這是‘鎮店之寶’。”
張祖仁馬上前去詢問價格,誰知老闆卻直截了當地告訴他“不賣”。不肯放棄的張祖仁隨後又來了這家古玩店七八次,但也被拒絕了七八次。最後,張祖仁狠下心,在這家店裏買了幾千塊的古玩,才打動了店家,將這副瓷盤一併賣給他。“我只想要這副盤子,它見證了申奧的歷史,太珍貴了。”張祖仁笑道。
張祖仁向北京奧組委捐獻過的一套申奧瓷盤(圖片由張祖仁提供)
到現在,張祖仁還保持著每個週末去古玩店、地攤“淘寶”的習慣。他什麼都收,“看到喜歡的就收藏”是他的收藏標準。而這樣的收藏標準是從他童年的興趣開始的。
“我初中常常蹺課看‘小人書’,‘小人書’是我的第一個收藏。”據他介紹,“小人書”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的童年記憶。在那個沒有網絡、沒有手機的年代,在書店抱著“小人書”,一個下午的時光很快就過去了。
“那時候什麼都不懂,就整天看連環畫、‘小人書’。”張祖仁回憶,以前街上有很多租“小人書”的書店、小書攤,看一本要交兩毛錢的押金,而看一次要收費一分錢到三分錢,他一個下午就能看十幾本。
漸漸的,張祖仁的愛好從看“小人書”變成了收藏“小人書”。“押金我都不要了,就想拿走收藏。”用這種“手段”,張祖仁收藏了幾十本“小人書”,並由此開始了他的收藏之路。目前,張祖仁的“藏寶閣”內已有“小人書”近三萬多本。而隨著“小人書”一起多起來的還有他的其他藏品:據不完全統計,至今他共收藏過五十多萬件藏品,涉及34個門類。
張祖仁收藏的小型電視機、“大哥大”等電子産品(林芷汐 攝)
因緣而躍:為了十釐米跳了六年
而除了收藏,其實張祖仁還有一個一直割捨不下的愛好,就是體育。他曾獲得全國中學生運動會跳高項目的第二名。後來也是因為體育的優勢,考入福建師範大學體育係,畢業後在福州擔任中學體育老師。
他笑著透露了一個小秘密:他在中學時期曾練過跳高,彼時瘦高又靈活的他,活像一條帶魚,也因此有了“帶魚”的綽號。
“一轉眼,已過去快五十年了。”講起當初進入體育界的經歷,張祖仁滿是感慨。據他回憶,某天課後,沒有任何訓練基礎的他在操場上看到別人在訓練,好動的自己也去跳著玩,恰好被體育老師看到了。
“哎呀,你的彈跳很好啊,下午來跟我鍛鍊吧。”就是教練這樣簡單的一句話,拉開了張祖仁體育生涯的序幕。
張祖仁收藏的1978年掛曆,那年是改革開放的元年(林芷汐 攝)
身形的優勢加上勤學苦練,張祖仁進步很快:身高1.82米的他,能跳1.92米。“那時候很苦,教練對我們很狠,成績都是一點一點‘榨’出來的。”張祖仁回憶,那時經常訓練完,第二天爬樓梯都要扶著扶手,下樓梯時,腳都是酸軟的。
這些付出很快都得到了回報,張祖仁曾連續三年獲得省中學生跳高比賽第一名。但運動員之路,張祖仁只走了六年:因為身高原因,他遺憾落選國家專業運動員。隨後他當過小學代課體育老師,後來又轉行當了工人。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體育的熱愛,他與體育的緣分在2008年迎來“大爆發”:那年,他在福州入選奧運火炬手。
“競爭很激烈啊,我過五關斬六將,終於當上火炬手了。”張祖仁回憶起來依舊興奮。他説,2007年,當看到報紙上刊登著福州地區奧運火炬手的選拔通知,他馬上報名參加,隨後還經歷了才藝表演、知識問答、體能測試、網絡投票等各種考驗。
張祖仁帶著奧運火炬與學生交流(圖片由張祖仁提供)
選拔期間,張祖仁印象最深的就是網絡投票環節。他説,其他環節對他來説都是易如反掌,但唯獨這個網絡投票難倒了50歲的他,“那時候網絡剛普及,我都不太會用。”張祖仁只好一點一點地請教年輕人,最終,他以綜合評定第三名的成績,成為了火炬手之一。
現在張祖仁已退休,每天除了保持多年的健身鍛鍊的習慣,還一如既往地逛各種古董店、地攤淘寶。“我要讓每天的生活都有滋有味。”張祖仁笑著説,“只要還能繼續搞體育和玩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