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碑林拓片中對話歷代墨客
拓片是以濕紙緊覆在碑碣或金石文物上,用拓包沾墨打拓其文字或圖形而成的印刷品;一些碑刻因年代久遠,內容已模糊,文字難以解讀,通過拓片可以複製、還原其真實面貌;其種類繁多,包括碑、墓誌、摩崖石刻等
核心提示
拓片的拓制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其文字、圖片資料分別記錄了人類歷史的一些片段, 對研究古代歷史和書法演變有著重要意義。在眾多收藏門類中,相較于瓷器、玉器、傢具的收藏熱,拓片一度屬於較為冷門的收藏。不過,近年來,拓片逐漸受到眾多投資者和收藏者的追捧,拓片收藏持續升溫。 □泉州晚報記者 曾廣太 文/圖
拓片背後的故事令人著迷
《泰山石敢當》精美樸拙
品書論道 研究背後歷史
《翻經石》《唐相姜公神道碑》《周徐孝子碑》《萬石陂示》《戈侯重建萬魁亭記》《夏侯城碑》……走進收藏家王贊成的工作室,琳琅滿目的碑刻拓片挂在墻上。僅僅是一張紙和一些墨汁,就可以將幾千年前碑文、器物上的文字和圖案清晰地再現出來。透過這些拓片,仿佛有穿越時光隧道之感。
20年前,王贊成和同學一起到泉州古玩市場淘舊書。市場裏人潮涌動,在市場的一個角落,王贊成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看書,並且腳邊胡亂放著的舊書邊上有一張拓片,這讓他頓時眼前一亮。詢問後得知,價格不菲,他一時沒舍得買。在市場上轉了幾圈後,王贊成又返回老人的攤位前,先是買了幾本舊書,接著又詢問起拓片的事情。老人看他是真的喜歡,就將這張拓片以較低的價格賣給了他。
回家後王贊成迫不及待地打開拓片進一步欣賞。這張拓片是明代碑刻,有典型的明代書風。書體橫向取意,婉雅中見挺秀,疏宕中寓遒麗,用筆飄逸輕靈。後來,為了讀碑和臨習的需要,王贊成到裝裱店請師傅剪裱成冊頁的樣式,方便研究臨習。
為了豐富自己的拓片收藏知識,王贊成購買了大量收藏類書籍研讀;為了解拓片的製造技藝,王贊成還專程到大都市聆聽專業老師的講座。幾年下來,王贊成的拓片收藏知識愈加豐富,也慢慢結識了許多收藏拓片的朋友,與他們談天説地,鑒賞藏品,其樂無窮。
這些年來,王贊成收藏的拓片種類不斷豐富,但他對拓片的喜歡,不止于收藏。通過咂摸拓片上書法的線條和結構,漸漸品出了書法的韻律和動感,於是有了不出都市漫步碑林的快樂;通過研究拓片背後的歷史故事,於是有了品書論道的感悟。
黃昏時分,華燈初上,沏上濃濃香茶,一邊品茶,一邊欣賞拓片,心中滿是愜意與輕鬆。“收藏拓片讓人真正感受到了工作以外的快樂。在收藏與品讀拓片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與古人對話的樂趣。”王贊成表示,每當他拿起一張張拓片,靜靜地感受它那古老的氣息,輕輕撫摸拓片上的文字,仿佛有一種思接千載、目通萬里的感覺。
體會與古人對話的樂趣
拓片製作工藝有講究
種類豐富 製作工序繁複
很多碑刻散落在民間各地。有的隱藏于比較偏遠的角落,已漸漸被人們遺忘;有的碑刻受年代久遠、自然條件等因素影響,內容已經模糊,文字難以解讀。如果通過拓片,則可以複製、還原其真實面貌。15年前,很早就對碑刻有著濃厚興趣的王贊成,在鄉村從事相關工作收舊物時,發現一些碑刻不斷丟失,覺得很可惜。當時他從收藏家的老照片或者書本中的圖片查尋,但仍然無法再現其真實情況,於是就有一種衝動和想法,想用拓片把它們複製出來,保留傳統文化和歷史記憶。有了這個想法,王贊成開始付諸行動,學習拓片的製作方法。
“拓片是以濕紙緊覆在碑碣或金石文物上,用拓包沾墨打拓其文字或圖形而成的印刷品。其製作主要有上紙、敲打、上墨和取下拓片四個步驟。”王贊成介紹,上紙即拓碑前用水清潔碑面,將碑上苔痕土垢洗刷乾淨;在碑上均勻地刷一層白芨水,使拓紙牢牢沾在碑上而不會移位;用軟毛刷刷平,趕走空氣使紙與碑面密合,切忌出現褶皺。敲打,即用鬃刷敲打,使文字凹入,但不能用力過猛,以免拓紙破裂,可在第一張紙上加墊一張乾淨白紙後敲打,敲打時力量需均勻,不輕不重,每個字凹入,字跡清晰顯現即可,等字全部均勻凹入即完成。上墨,上墨前宣紙的乾濕程度必須適中,紙略呈泛白,方能上墨,過於乾燥,碑、紙間容易滲入空氣,造成送浮現象,導致字跡易位;太潮濕,墨漬易滲入碑文之中,導致拓本字跡模糊不清,失去傳真的效果;拓紙七八成幹時迅速用拓包上下來回漸次密集捶打,不可左右斜打或過分用力,也不可專打一處,一般上三次墨直至全碑皆上色完畢即可;第一次上墨時墨汁要幹且淺,後逐次加濃,上墨不宜太濃太潮,以七成幹為佳。取下拓片,最好時機是拓本八至九成幹時,因為此時拓片較不易破損且易於取下,若尚潮濕即急於取下,易破裂;事先預備好報紙,平面放置,自然晾幹,若讓拓片曬太陽則拓片將出現凹凸不平及發硬的現象。
拓片種類繁多,包括碑、墓誌、摩崖石刻、石經、佛經刻石、經幢、造像銘文、刻帖、遊記石刻、畫像石、畫像磚、塔銘、造橋銘、圖畫刻石、鐘鼎銘文、瓦當文字、硯銘等。這些文字、圖片資料分別記錄了人類歷史的一些片段, 對研究古代歷史和書法演變有著重要意義。
不僅碑石文字能拓印,金屬器皿以及骨、瓷、磚、木、玉等器物也可以拓印。從形體巨大、字跡與紋飾粗放的碑碣,到形體較小、字跡與紋飾纖細的銅器銘文以及陰刻或陽刻的畫像,都可以進行拓印。由於拓片自有獨到的作用與趣味,久為藝壇和文史學者所重視。
收藏拓片其樂無窮
拓片有史料研究價值
獨特藝術 深受文人青睞
拓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産和人類的共同財富。拓片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捶拓始於隋代,最早的作用主要是用於臨摹習字。到盛唐時,這種臨字方式被貴族士大夫廣泛採用。到南宋時期,拓片的拓制已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
廣義上的拓片就是將宣紙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來記錄花紋和文字,其數量、內容之豐富可謂包羅萬象,比如甲骨青銅、碑刻墓誌、摩崖造像、錢幣畫像等。現代意義上的拓片,泛指供人臨摹學習的書法作品。
拓片第一次出現的年代已無從考證,其第一次流行是在五代時期。當時由工匠先將名家墨蹟刻在石上、木板上,然後再拓下來裝裱成冊,成為法帖。現存最早的碑帖拓片是唐太宗《溫泉銘》《神策軍碑》的唐拓本。北宋時期大興收藏之風,有名的《淳化閣帖》就是這個時期刻就的。據載,宋代歐陽修收藏拓本上千卷,還編寫了《集古錄》。然而,因為拓片不易保存,傳承至今的宋拓本鳳毛麟角,難得一見。
在北宋、清康乾、晚清至上世紀初的三次全國性收藏熱潮中,拓片一直名列前茅,文人雅士皆對其十分癡迷。在清代康乾時期,盛行金石學,拓片收藏甚為流行。據資料顯示,當時經金農、畢沅等人題跋的碑帖拓片,立即可以身價百倍。明清至上世紀上半葉,董其昌、康有為、魯迅等均為收藏拓片的大家。
拓片不同於書法繪畫,它是集金石學、考古學、美學三位一體的高層次藝術門類。具體説,它就是將具有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高古刻畫、浮雕文物,拓制于紙上而形成的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拓片的藝術價值、史料價值和文物價值不可忽視。”王贊成説,拓片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融合了原石的風韻、拓制者的藝術修養以及歷史的滄桑感,透出了其他藝術品所不可替代的獨有的形式美感;同時,拓片是研究歷史的原始資料以及文物研究中經常用到的重要信息資料。
王贊成介紹拓片知識
制拓片的工具
收藏拓片 需要足夠功力
近年來,隨著金石學漸熱,一些博物館及民間收藏機構紛紛推出拓片展覽,使得拓片收藏隨之復蘇,其收藏隊伍也不斷擴大。原本碑帖拓片的價值僅僅限于專業的書法研究者,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拓片的收藏人群也開始大幅度增加。拓片的文化底蘊逐漸為更多人所知,璀璨的藝術光華吸引了諸多收藏者的目光。目前市場上拓片的購買者有三種情況,即書法學習、投資收藏和圖書館補充。
專業人士建議,拓片收藏首先要擺正心態,要以欣賞的角度來購買拓片,切勿盲目投資,要確定自己的收藏方向,以興趣為主、投資為輔,才不會因為價格的波動而影響心情。拓片收藏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強烈的責任心,出於對民族文化、民間藝術的熱愛,真正把收藏拓片當成一種愛好、樂趣和藝術享受。收藏拓片還要有耐心、有恒心,要處處留心,日積月累才能使自己的收藏日趨豐富。收藏拓片要獨具慧眼,有較高的鑒賞能力,在收藏拓片時要有一定的鑒別和判斷能力,並不是所有的拓片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只有那些古樸、純真,富於個性創造和地域特點、生動鮮活的作品才具有收藏的價值。
此外,拓片收藏還應注意在收藏之前弄清該拓片的內容、寓意、歷史背景及其表現形式。要把握該拓片能否準確、清晰、生動、完整、真實地再現原來的內容與神韻。拓片所記錄或表現的內容是否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好的拓片帶給人更多文化歸屬感。
正是因為拓片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才顯得彌足珍貴。“拓片收藏,不但能陶冶性情,增加藝術修養,而且能保值增值。”王贊成表示,拓片收藏要求收藏者具備理性經濟頭腦的同時,還要有很好的藝術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