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的雙手、老舊的篾刀,讓厚度不同的竹篾瞬間變得均勻且光滑 王文強攝
東南網漳州9月27日訊(本網記者 林永清 通訊員 黃冰麗 王文強 文/圖)秋天的風輕輕吹過,幾片枯黃的樹葉緩緩落下,58歲的林仁鳳坐在自家院子裏,兩隻黃狗在邊上安靜地趴著,看著他用雙手編織著竹篾。
帶紅色圖案文字的竹編小箕,精緻的竹編籃子,還有漂亮竹蓋······家裏頭,擺滿了各種林仁鳳做好的成品。這是林仁鳳做竹編的第42個年頭了,做了大半輩子的他,如今已是無法離開竹編了,他也成了長泰林墩僅剩的堅守竹編製作的手藝人。
本月中旬,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傳統工藝比賽決賽在山東濟南落下帷幕,作為福建省唯一進入草柳藤編織項目決賽的選手,長泰竹編藝人林仁鳳,在賽場上秀了一把“竹編”技藝,最終獲得草柳藤編織項目第3名。
竹子在經過多次撕篾後已然成為薄篾片,再想讓篾片變薄,只能靠手和嘴巴協同完成了 王文強攝
一定不讓祖傳的手藝斷代
竹編是祖傳的技藝,傳到林仁鳳這裡已經是第四代了。
從小林仁鳳就對竹編耳聞目染,父親常常帶著他進山,讓他用雙手觸摸竹子,用眼睛欣賞竹子,用心感受竹子。
父親是一個很嚴厲的人,平時不茍言笑。16歲的一天,父親突然對林仁鳳説,“你自己去山上砍些竹子回來。”林仁鳳不敢多問,一個人上了山,他努力回憶平時父親選竹子的細節,認真搜尋最滿意的竹子。
回來後,父親沒有多説什麼,只讓他把竹子鋸開。那天開始,父親讓林仁鳳動手學竹藝。做竹藝需要足夠的耐性,以及精確的工藝,對竹子的要求也是極高,林仁鳳一次次把竹子鋸開,再用刀劈成薄片,一天下來,他的雙手已經佈滿傷口。
“太苦了,好多次想過要放棄。”但每次要是做不好,父親不是罵就是打,“不知哭了多少回,但哭完後還得繼續做下去。”就這樣日復一日,他用一年的時間,學會了能把竹子劈薄。
林仁鳳在熟練快速勻篾,寬度不一的竹篾瞬間變得整齊劃一了 王文強攝
之後,父親又陸續教會了林仁鳳撕篾、勻篾、編織雕刻、印花、飾物點綴、上色打亮等10多道竹編製作工序。慢慢地,他已經會自己編制竹簍、竹筐、竹篩、竹耙、竹蓆、竹床、竹椅、門簾等成品了。
18歲那年,父親將自己用了一輩子的刀交到林仁鳳手上,語重心長地對他説,“孩子,你要記住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做竹編,不能在你這代斷了!”那天,父親對他説了有生以來最多的話,也是那天,林仁鳳才知道,在1938年,父親為躲避國名黨抓壯丁,從老家福州永泰一路南下,最終定居在了長泰林墩。
那天,林仁鳳正式接過了父親的擔子,他暗下決心,一定不讓祖傳的手藝斷代。
經過精挑細選的竹子沉甸甸地壓在林仁鳳肩上 王文強攝
就是要把這門手藝守下去
起初的日子,林仁鳳會跟隨著父親,到各個生産隊去幫人做竹編,還有修補竹涼蓆、簸箕、籮筐等。待林仁鳳成家後,父親便不再做竹編了,只是每天詢問一些關於竹編的細節。
1996年,林仁鳳開始專門在家裏做竹編。
“那時竹編手藝還是挺吃香的!”林仁鳳回憶著説,林墩最多有20多人從事竹編行業。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塑膠製品的普及,以及林墩石材産業的興起,慢慢越來越少人用竹製品了,竹編業逐步衰落,到了2008年,林墩只剩下林仁鳳一人還在做竹編。
竹編行業不景氣,家人幾度要求他放棄去經營石材,但每每想到父親臨終的囑咐,林仁鳳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大廳裏,擺滿了林仁鳳做好的竹編成品 黃冰麗攝
林仁鳳依舊每天坐在自家院子的角落折騰著竹子,他零星的給附近工廠打包石板材做固定用的竹子、工地建設的竹架、茶農曬茶葉的大圓簸箕。可是竹編業難以支撐起家庭開銷,家裏還有3個女兒要上學,生活陷入了困境。
看到林仁鳳如此的執著,家人選擇了理解和支持,全家“總動員”,一起上山砍竹、幫忙做簡單的工序。關鍵時刻妻子梁美秀站了出來,“那時候他在家裏編竹編,順便照顧家,我就到外面去‘走江湖’!”每天,妻子梁美秀起早摸黑的外出打工,經常要到淩晨才能回家。
那樣的狀態,持續了10多年。後來,女兒們陸續長大了,2010年,二女兒林麗花建議林仁鳳將竹編做成工藝品,讓竹編製品更有“古體”味兒。林仁鳳也同意了,他開始精心鑽研,根據時節、品種、年輪、地域進行選材,古法上色,不斷創新出新竹製品。
如今,除了基本的日用品和婚慶工藝品外,林仁鳳還改良、製作適合擺設的小工藝品20多種,他的作品已經得到了很多竹藝愛好者的青睞。
一路堅持下來不易,但林仁鳳所想的,就是要把這門手藝守下去。
這一擔竹籃需要幾個時間才能編完 黃冰麗攝
只要有人想學他就願意教
林仁鳳依舊低著頭,細心地編著竹編。他説,竹編技藝雖具有實用性、藝術性和欣賞性,但製作一件精美竹編製品,其工序卻是極其繁雜、耗時。
“一個精緻的雙層竹筐,有時候就得編一個月。”林仁鳳介紹,像這樣一個精美的小箕,其外一面是百花圖,內一面是紅雙喜,用原色的以及染成紅色和黑色的竹篾編制,再雙面合成製作,製作起來需要花費40來個工時。
再者,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
帶喜字跟圖案的簸箕很受歡迎 黃冰麗攝
目前,以林仁鳳為代表的林墩竹編製作技藝已被列為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現在正在申請省級非遺項目。在2017年底,林仁鳳的竹編技藝製作攤位在長泰縣第四屆蘆柑文化節展出,其竹編製品引來人們的圍觀和搶購,這讓他特別欣慰。
欣慰之餘,林仁鳳對林墩竹編技藝的傳承卻是充滿擔憂。因為各種原因,林墩竹編技藝面如今臨著後繼乏人的境地,只靠林仁風支撐著。“年輕人當中幾乎沒人肯學。”林仁鳳説,因為不捨女兒辛勞,從小也沒真正讓她們學習竹編,3個女兒對於竹編,只會一些簡單的穿花技藝。曾經,他也收過兩個徒弟,但他們終究還是沒能堅持下來。
現在,隨著他的竹編技藝為人所知,附近一些小學偶爾會請他到學校示範教學,每到週末,也會有些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學習,但這些都不是最終的辦法。
林仁鳳不想這一技藝最終失傳,他也希望通過申請非遺保護,讓更多人關注到這項技藝,有人願意真正前來學習。他説,只要有人真正願意學習,他就願意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