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圍繞産業城市生態民生等展開佈局 泉州推動落實趕超目標
泉州網  2018-10-08 10:28:50

  原標題:圍繞産業、城市、生態、民生等展開佈局 泉州堅持高品質發展 落實趕超目標

  堅持高品質發展 落實趕超目標 ——《中共泉州市委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高品質發展落實趕超的意見》解讀

  如何聚焦高品質發展落實趕超,更好地推動趕超戰略在泉州落地見效?9月30日召開的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泉州市委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高品質發展落實趕超的意見》,重塑“泉州造”新價值、凸顯中心市區“創新中心”、打造“兩江一灣”城市核心圈、共建廈漳泉國家級城市群、構建山水田園城市等關鍵語句頻頻出現。

  圍繞産業、城市、生態、民生等方面展開佈局,泉州在深入貫徹習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高品質發展落實趕超方面,明確目標任務、鼓舞士氣,力爭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奮鬥總目標

  到2020年,圍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落實趕超目標,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高品質完成“十三五”規劃任務,傳統、重化、高新“三大板塊”成形成勢,初步形成“1234”現代産業體系,力爭全市GDP達1萬億元,工業總産值達2萬億元;“兩江一灣”城市中心展示面規模持續擴大,“山水田園城市”初步建成,城市品質、能級和特色競爭力顯著提升;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主要民生指標力爭達到或高於全省平均水準,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新進展,高品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三大板塊”支撐行動

    傳統産業 重塑“泉州造”新價值

  鞏固擴大傳統産業領先優勢。重塑“泉州造”新價值,優化産業生態圈,推進龍頭成長計劃,實施消費品科技賦能計劃,深化“數控一代”“智慧一代”應用。

  到2020年,以紡織鞋服、建材家居、食品飲料、紙業印刷為主的傳統板塊實現規上工業産值超12100億元。

    重化産業 突出上下游産業鏈延伸

  延伸拓展重化産業鏈條。石油化工産業突出上下游産業鏈延伸,統籌泉港、泉惠石化園區開發建設,支持聯合石化、中化擴大産能,擇優引入化工新材料和電子化學品、精細化工企業。機械裝備産業突出“智慧創新”,大力發展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裝備、新材料加工裝備、新能源裝備等高端裝備産業。到2020年,重化板塊實現規上工業産值超5100億元。

   高新技術産業 2020年規上工業産值超4200億元

  培育壯大高新技術産業。聚焦積體電路、化合物半導體、LED、感測器等領域,全市域統籌招商配套項目、佈局延伸全産業鏈條。建設新材料産業資源共享平臺,促進石墨烯、氧化、差別化纖維、高性能陶瓷、新型光電材料、新型建築材料等新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産業化。到2020年,高新板塊實現規上工業産值超4200億元。 

    現代服務業擴量提質

    以製造消費文旅服務為主攻方向

  加快形成以製造服務,消費服務、文旅服務為主攻方向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力爭到2020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0%。

  製造服務業突出加減並重,深化“生産基地+物流+互聯網”,鼓勵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消費服務業突出增存並舉,培育發展“新零售”,培育智慧養老、體育服務。

    建設一批城市觀景臺

  文旅服務業突出融合併驅,打造文旅品牌和文旅IP。構建“亮點在古城、厚度在山海、空間在生態連綿帶”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

  古城全域旅遊打造“一山、一城、一港”三大文旅品牌目的地;濱海休閒度假遊實施“六大旅遊産品”培育計劃;優化“旅遊+”生態圈,規劃建設刺桐古港文旅綜合體;拓展“4小時高鐵旅遊圈”和“晉江機場通達城市旅遊端”。

  以城市攝影師視角,結合自然景觀、生態連綿帶、標誌性建築發現和建設一批城市觀景臺。

    創新能力突破行動

    實施實體産業人才三大工程

  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環境,深入實施人才“港灣計劃”。實施實體産業人才“領跑”、技術人才“支撐”、社會事業人才“保障”三大工程,推進人才分類改革、人才總量倍增、泉臺人才交流合作等專項行動,力爭2020年全市人才總量達200萬。

    佈局“環清源山”科創走廊

  凸顯中心市區的“創新中心”定位,大規模推進都市型産業、創新要素集聚發展,策劃佈局“環清源山”科創走廊,依託泉州軟體園、華僑大學和豐澤、洛江高新企業群落等,盤活利用配套成熟片區周邊的低效園區、閒置廠房,形成從北峰到西湖、城東、雙陽的創新部落。建設“泉州創新創業廣場”,打造全功能創業孵化生態圈。

    高起點規劃建設“泉州科技城”

  探索市縣區共建模式,加快集聚各類研究機構、中試機構、孵化器、眾創空間、留學人員創業園、生産力促進中心和技術轉移機構、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等,打造開放性創新生態。

    開展泉州高新區爭先進位行動

  制定促進開發區高品質發展的政策舉措。按照“一縣一區、一區多園”原則,整合相鄰相近、關聯同質的開發區和産業集聚區;推動泉州開發區擴區發展,開展泉州高新區爭先進位行動。加快從“建設園區”向“經營園區”轉變,探索實施畝産效益綜合評價。

   打造農村“星創天地”平臺

  完善特色小鎮培育發展機制,結合産業空間佈局優化和産城融合,循序漸進規劃建設“市郊鎮”“市中鎮”“園中鎮”“鎮中鎮”等不同類型特色小鎮,打造“生産、生活、生態、人文”相融合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和新型城鎮化有效載體。突出“城市眾創、農村星創”,實施孵化器(眾創空間)升級行動,打造農村“星創天地”平臺,整合資源增強“創業伴侶”功能。

   城市能級躍升行動

    市縣同步實現“一事項一標準”

  實施營商環境“1+1+9+N”提升行動,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行政審批服務自由裁量權”標準規範,市縣同步實現“一事項一標準”,推行受審分離“一號一窗一網”改革。更多事項實現“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讓企業和百姓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完善“鐵公海空”一體化集疏運體系

  加快南北翼港區及泉州灣中心港區整體連片開發,發展大型化專業化公用深水泊位,提升石湖、肖厝、圍頭灣碼頭配套設施和外貿運輸能力,系統開發秀涂、鬥尾、石井等作業區。完善“鐵公海空”一體化集疏運體系,大力發展本地外貿貨物“水水中轉”集裝箱運輸,做大近洋集裝箱航線和荒料石散雜貨業務。

   共建廈漳泉國家級城市群

  全力推進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共建廈漳泉國家級城市群。完善交通網絡,對標廈門開發建設南翼新城;推動泉州港口與廈門港口功能協同差異化發展,共建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推進泉州晉江國際機場飛行區擴容改建,啟動大港灣機場前期工作。擴大廈泉經濟合作區思明園、湖裏園和晉江(長汀)工業園區的合作質效。統籌佈局“三南高科技産業帶”。

    城市品質提升行動

    以古城撬動全域文化資源保護利用

  樹立“我們的城市”的大泉州理念。延續“一灣、兩翼、三帶、多支點”城市格局,凝聚古城提質、新城集聚發展共識,堅持走擁江向灣組團式發展路子。

  下功夫修整古城,全面推進“生態修復、城市修補”,並以古城撬動全域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魂留鄉愁”的活樣本。實施“一園、一區、一河、一街、一路、一厝、一站”七個一示範工程,構建“公交+慢行”交通方式,打造“多彩交通”,建成西街南片區慢行系統。

    打造“兩江一灣”城市核心圈

  用大手筆建設新城,集中優勢力量推進新城建設大戰役,突出“聯動兩岸、做強中心、連接組團、貫通兩翼”,打通通風廊道,分系統、分時序推進九個片區更新和兩江入海口展示面建設,打造 “兩江一灣”城市核心圈。探索城市更新新模式新機制,全面深化“城中村”“棚戶區”“城中廠”改造提升和綜合環境整治,規劃建設若干個國際高端社區、“年輕人的潮生活空間”、新業態孵化區、都市型産業社區。

    實施19個重點工作“三年行動”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19個重點工作“三年行動”,持續提升鄉村規劃建設管理水準,做到“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培育智慧農業、品牌農業、園區農業,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培育壯大漁港經濟區,率先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

    “生態+”優先行動

    構建山水田園城市

  實施“生態連綿帶”建設行動,依託自然山水脈絡,用綠道串起山林、水體、濕地、田園等自然資源,推進生態屏障區、生態廊道區、生態體驗區建設,重點以“一環、一灣、十廊道”為骨架,加快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佈局。

  制定“生態連綿帶”規劃技術“泉州標準”,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市縣統籌協調機制和評價考核指標。深化晉江、洛陽江兩岸景觀環境整治,開展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城鄉重要通道沿線環境整治。全面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梯次推動鄉村山水林田路房整體改善。

    民生福祉增進行動

    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

  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放在優先位置。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推進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推進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計劃,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在泉高校更好更快發展。

   組建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共體

  打造更加公平惠及全民的健康泉州。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實施公立醫院“暖心服務”三年行動。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以醫聯體為突破口,組建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共體、專病專科聯盟;完善醫療資源整合共享、分級診療體系。落實政府辦醫主體責任,加快市、縣醫療重點項目建設,力爭至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5.86張。

    建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

  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建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推動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和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充分就業。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探索推廣精準扶貧與雙擁共建“閉合”模式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堅持精準脫貧政策不變、力度不減,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細化幫扶措施,實施“百企幫百村”“百會扶百村”“百僑助百村”“雨露計劃”等特色幫扶,探索推廣精準扶貧與雙擁共建“閉合”模式。

    接下來,泉州努力實現這些“小目標”

  打造全國重要的民生消費品製造基地

  爭創全國品質強市示範城市

  打造國內一流、世界先進的石化産業基地

  打造全國重要的輕工智慧裝備産業基地

  打造全國重要的半導體産業基地

  創建“國家級服務型製造示範城市”

  建設世界海絲文化休閒旅遊目的地

  建成數據強市、“雲上泉州”

  打造東南沿海最大的內貿集裝箱、散雜貨樞紐港

  打造中小城市和城鎮協調發展的中國樣板

  爭創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

  打造福建省南部區域醫療中心

  (泉州晚報 記者 蔡紫旻)

編輯:尹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