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時代東風浩蕩,中國夢曙光在前。改革開放40年,福建作為最早實行改革開放的省份之一,始終以敢為人先、愛拼會贏的精神探索前行。在新時代新征程新起點上,福建各地如何先行先試、攻堅克難,推動高品質發展實現趕超目標,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話題。本網今起推出“風雲40載·高品質發展的福建實踐”系列報道,講述福建各地改革發展的故事,以傳遞改革開放的磅薄力量。
沙縣小吃紅遍全球,也讓小城沙縣人盡皆知。
沙縣自古以來便是商貿重鎮,改革開放,激活了沙縣人闖蕩的基因,上世紀80年代開始,沙縣人陸續帶著小吃走出了縣城。如今的沙縣,全縣人口不足30萬,卻有超過6萬人在外經營小吃。
小吃興,沙縣興。但人口流出卻致使大片林地閒置、荒廢,綠水青山枉自多。
振興鄉村,綠水青山莫等閒,是擺在沙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2003年,福建全省推進集體林權改革。這場被稱為“繼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後,中國農村的又一次偉大革命”的改革,激活了沙縣的山林和村莊。
沙縣森林覆蓋率75.63%,是全國南方48個重點林區縣之一,林改讓沙縣留住了綠水青山也守住了金山銀山。曹建平 攝
“一評二押三兜底” 資本進山入林盤活閒置山地
在夏茂鎮梨樹村經營著一家家庭林場的洪集體見證了沙縣的山林變遷。
1992年,32歲的洪集體在“下海”浪潮中離開了鄉鎮幹部的崗位,加入了小吃“大軍”,遠赴省城福州經營沙縣小吃。
“當時鎮上很多人都在外做小吃,山裏的林子多,沒人打理。我認為這是個商機。” 兩年後,洪集體放棄了小吃生意,回到了鎮裏。
他申請了砍伐證,流轉了幾十畝閒置的林地,做起了伐木生意,賺了7、8萬元。
第一桶金還算順利,但在此後的20年間,洪集體的林場規模雖然不斷擴大,卻沒少碰壁。“當時林地權屬不明、四至不清,我們從事林業生産經常遇到糾紛。有時一鬧就是2、3個月,而一年中只有8個月砍伐期,所以常常損失慘重。因此一直也在考慮放棄林業。”
2001年,一個標誌性的事件讓洪集體看到了希望。
洪集體的林場中種植的鐵皮石斛。許琰 攝
當年12月30日,第一本清清楚楚標注著“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歸林農自己所有”的新式林權證在龍岩市武平縣誕生。
“明晰林地産權,無疑是重大利好。”這本證,讓洪集體篤定了林業的未來。
林改,自此在福建全面鋪開。2003年,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沙縣開展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林木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2014年,沙縣開始承擔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制定下發了《關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推動鄉村振興的意見》。率先在全省開展林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制定沙縣林地經營權流轉登記管理辦法,建設林地經營權業務管理系統平臺,發放全省第一本林地經營權證。
這一年,正巧是洪集體在林子裏摸爬滾打的第20年,他的林場規模已經達3600多畝。同年7月,洪集體註冊成立了青錢柳家庭林場,以營造用材林為基礎,利用林下空間環境發展林下經濟,種植中草藥鐵皮石斛和沙縣小吃燉罐藥材穿山龍。“習近平總書記説,‘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砍了20年的樹,該轉變發展思路了。”
這不是洪集體第一次考慮轉型,但每次都被“錢從哪來”給打了回來。“以林權抵押,申請貸款,銀行總因難以評估風險,只批下很小的額度。”轉型林下經濟,又需要不少的資金投入,為此洪集體糾結了好幾個年頭,“原本價值200萬元的林子,銀行最多給出60萬元貸款,並且放款時間長達月余、還款期限短至1、2年,還沒有實現經濟效益就要還款了。”
令洪集體沒想像到的是,轉機來了。
2016年,為破解錢從哪來的問題,沙縣出臺了《關於印發沙縣林權收儲抵押貸款實施方案的通知》,圍繞“一評二押三兜底”的政策,積極探索林業普惠金融新機制。“一評”即建立一套評價機制,評信用等級、評林木價值;“兩押”即基金擔保、林權抵押;“三兜底”即基金兜底、保險兜底、收儲兜底。
“現在貸款産品品種多了,額度也提高了,還款時限也延長到了十多年,而且資金一週時間就能到賬。”洪集體説,如今只需到縣裏的農村産權交易中心,一站式辦理林木價值評估,並由森林資源收儲公司收儲“兜底”,就可向銀行申請林權抵押貸款。在“一評二押三兜底”機制下,洪集體的林場規模擴大到近4000畝,前後投資了200萬元左右,種植了200畝鐵皮石斛。
“純自然林下環境生長的鐵皮石斛,市場價1200元一斤,以每畝出産16斤計算,200畝産值可達384萬元。”洪集體粗略算了筆賬,“我的目標是林場少砍樹,甚至不砍樹,主要發展林下種植業。”
林下種植沙縣小吃配料細葉青蔞藤
沙縣當地不少林場經營者跟洪集體一樣,受益於林業普惠金融新機制,嘗到了好政策的“甜頭”。
截至2018年6月,沙縣林權抵押貸款累計放貸8.83億元,佔三明全市林業貸款金額的30%。同時,沙縣推廣普惠金融産品“福林貸”,為林農造林提供資金幫助,共放貸989筆,金額1.08億元。
資本進山入林,盤活了閒置的山地,一批新型經營主體應運而生。2014年後,沙縣陸續誕生了國家級種植合作示範社、全省首家家庭林場、全省首家村級股份制公司。累計成立各類新型經營主體380家,經營面積86.86萬畝,覆蓋面達63.8%。沙縣林業産業總産值也從2015年的159.48億元,提高到2017年的185.71億元。林農涉林收入從人均865元提高到1556元,增長了79.9個百分點。
“均股均利”“四共一體”讓村子紅火了起來
林改,不僅盤活了山林還帶火了鄉村。
距梨樹村東南47公里外的高砂鎮龍慈村是個典型的林村,林地面積27227畝,“靠山吃山”是這裡的傳統,每年年初,村裏都要向一千多位村民發放林場分紅。
“我們一家七口人,去年分到了10500元。”村民李思華説,“比2010年多了3000多元呢!”
夏茂鎮,最早一批小吃業主從這裡走出沙縣。林雄 攝
2004年,當林改政策傳到龍慈村時,村民們鬧開了,想“一分了事”。但當大夥冷靜下來時才發現“想要分山不容易”。
“當年我就不同意分山,全家以做小吃為業,哪有時間管山,不荒了才怪。實踐證明,村裏的做法是適合的。”李思華説,他常年在外做小吃,對林場沒出過一分力、出過一分錢,可一家人一樣領到了分紅,“要是當初一分了事,我們家的林子肯定荒在那了,多可惜。”
“當年村裏前後組織村民代表大會小會不知開了多少場。”村裏的老人回憶道,“經過一年時間,綜合了所有群眾的意見後,村裏終於確定了林權改革方案。”
方案核心是“均股均利”,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屬於集體不變的情況下,村裏成立龍慈村股份合作林場,通過“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將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林場。每年造林都承包給專業種植團隊,砍伐時,先由林場進行預算後,再到縣林業局林木轉讓中心進行公開招標。村民在集體的山林權益中佔有一定的股份,每年按股份分紅。
隨著林地管理的不斷改善,龍慈村林地的林木蓄積量開始大幅上升,村級林業收入從2002年的26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200萬元左右,村民也得到了實惠。
“有了錢,可以為群眾多辦些實事。”村黨支部書記羅宗堂介紹,今年村裏又修了一條2公里的水泥村道。每年教育投入2萬元;維護社會治安近萬元;在每個自然村修建一個老人活動中心;宅間道硬化4000平方米。村民福利也大大提高:60歲以上村民每人每個月發100元,每年重陽節每人發200元,當年考上大學的大學生最多獎勵1000元等等。
龍慈村的集體林權改革,改變了以往的分山後村民各自種、管、伐的模式,均山入股,集中林地統一管理,解決了林地“分”的難題,同時放活經營,定期股利分紅,保障了村財與林農自身的收益。
而高橋鎮新橋村的改革探索,又是一副不同的光景。
在新橋村林場,村黨支部書記洪英松指著杉木説:“這是我們村和沙縣國有林場合營後,林場專業人員種植的,林木主幹粗細均勻,佈局排列有致,出材量可達每畝12立方米。”
原來,自2012年以來,新橋村便開始探索村集體與國有林場合作經營,通過股份制合作經營村集體300多畝閒置林地,借助林場專業的管理人員和種植技術,打破新橋村有山無林,有林無管理無技術無收益的“三無”窘境。
新橋村村民1153人,土地面積12193畝,其中林地面積佔了9815畝。“村裏自古‘靠山吃山’,分山到戶後,不少村民在外做小吃,林地也就荒廢了。山林無人經營,村財收入也就斷了來源。”洪英松説,當時,村財僅靠水庫租金和出售林地維持,村財年收入僅萬餘元。“2009年,我初到村裏時,村兩委的工資都發不出,村民沒人願意當村幹部。而村內一旦需要建設,只能靠賣林木獲取資金。”
富口鎮寶豐新村,洋房、田野、綠樹構成了一幅美麗畫卷。鄧英強 攝
2004年,新橋村林業股份林場經營面積僅1500余畝,每畝蓄積量僅6-7立方米。2011年,新橋村早年賣出的林地輪伐期已到,大量的林木被集中砍伐,預留的苗木種植費用已告罄,大片需要種植的林地,讓原本入不敷出的新橋村雪上加霜。
為打破“空殼”現狀,2016年,新橋村在縣領導的支持下,以同縣國有林場合作經營為基礎,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探索村集體同國有林場共享林地股權、共同經營村集體林場、共同開展資本化運作、共享林地收益的“四共一體”新模式。
當年8月,雙方簽訂合作經營協議,合作山林總面積約1150畝。雙方約定新橋村將林場51%股份轉讓給國有林場,由其負責管理,主伐時按股份比例分享利潤;國有林場不直接支付股權轉讓款,採用年度支付方式,按基準利率再上浮6%的利率支付資金佔用費,林木主伐時再行結算,並承擔林地使用費;如有溢價,則雙方按4:6比例分配收益。
“按照約定,國有林場每年以利率形式向村集體支付資金佔用費。”洪英松説,“這樣一來,村財就有了穩定來源,2017年村財收入增加了約6萬元。可以基本維持村裏一年的正常運轉。”
村財有了,村子便紅火了起來。村裏的主幹道上鋪設了路燈,村道兩旁垃圾少了,河流也更清澈了。“現在有了穩定村財收入,我們村裏的建設就可以跟上了。”洪英松説,“首先是把保潔工作做好,今年起,村裏打算每年花3.5萬元,兩日一次將垃圾運送至沙縣壓縮站進行壓縮,最後集中轉至三明市進行專項處理。”
“四共一體”推行一年多來,沙縣國有林場與6個鄉鎮林場、5個村集體和1個林業大戶開展合作,經營面積達3.5萬畝;省屬沙縣官莊國有林場與高橋鎮上裏村簽訂合作經營協議,合作面積280畝。
深化林改,久久為功。通過林改,沙縣大山裏的林子活了、安靜的村子熱鬧了起來,縣裏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縣”“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福建省森林城市”等稱號。
“沙縣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創新體制機制,圍繞增綠、增質、增效的目標,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更好地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努力為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積累新經驗、探索新路子。”沙縣縣委書記楊興忠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