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陽市陳元畬族村:留住鄉音 留住一方鄉愁
大武夷新聞網  2019-01-02 13:35:28

【文史列表】【南平】【移動版】建陽市陳元畬族村:留住鄉音 留住一方鄉愁

  2018年12月28日下午,建陽區漳墩鎮陳元民族村村民雷水成帶著筆記本走出家門,隨著上課鈴聲的響起,他走進陳元小學一年級的教室。

  “雷爺爺好!”

  “同學們好!”

  陳元小學每週一次的畬語課上課了,77歲的雷水成是孩子們的畬語老師。

  “今天我們學習房屋別稱。”説話間,雷水成在黑板上寫下老屋、新造屋、廚房等8個詞,“查嘎呢倚嘻共(譯:大家一起來講)。”孩子們跟著雷水成一個詞一個詞地讀,聲音稚嫩、神情專注。

  陳元小學的畬語課已經持續了6年。

  陳元民族村是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聚居地,1721位村民中1257人是畬族。村黨支部書記雷火華説:“我們雖然是畬族村,但是村裏還會説畬語的多是七八十歲的畬族老人,年輕人大部分不怎麼會説,大家普遍沒有學習和傳承畬語的意識。”

  “畬語靠的是口口相傳,並沒有成型的畬語文字,要想把這畬語文化傳承下去,就需要從孩子抓起。”陳元小學校長藍玉成説,在學校開設畬語特色課,不僅是當地政府的要求,更為了進一步弘揚畬族傳統文化,推進畬族文化傳承。

  開設課程容易,但是誰來擔任孩子們的畬語老師?“首先畬語、本地話和普通話都要説的好,而且能互相翻譯。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夠流利地表達。”根據這兩個條件,村兩委幹部和藍玉成在村裏找尋合適人選。

  會説畬語的,普通話説不好;畬語、本地話和普通話都會説的,文化水準又不夠。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當了18年村主幹,有40年黨齡的雷水成成為最佳人選。

  得知這一情況後,雷水成當即答應當孩子們的畬語老師。2012年9月,陳元小學畬語特色課順利開課,72歲的雷水成第一次站上講臺。

  “剛開始教畬語,想到什麼就教什麼,比較隨意。一段時間後,我就發現這樣不行,必須要有相應的教材,系統規範地教學,孩子們才記得住。”雷水成回憶説。於是,他和藍玉成、范道欽等一些熟悉畬語的人開始編寫畬語教材。

  “説是教材,其實就是簡易讀本,方便教學。讀本分為一、二年級共4冊,教學內容涵蓋了日常生活用語、風俗節日、自然現象、農業耕作等方面。”藍玉成介紹説,2015年9月,陳元小學畬語讀本正式用於教學。“孩子們現在已經會説一些日常用的畬語,在家裏也會和長輩們説畬語,這就是很好的開始。”

  每個週五的下午,雷水成總是準時走進教室,給孩子們上課。隨著年齡的增大,他的記憶力大不如前。因此,他給自己準備了一個筆記本,每次上課前都將要講的內容寫好,上課時帶著。“希望我教不動的時候,還有人給孩子們上課,把畬語傳下去,把我們的畬族文化傳下去。”

  ⊙本報記者 盧國華 文/攝

編輯:尹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