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型歷史歌舞劇《龍之魂》上演 600多位老人獻禮
福州新聞網  2019-01-02 12:36:11

【文史主推】【福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大型歷史歌舞劇《龍之魂》上演 600多位老人獻禮

  演員表演朝鮮族舞蹈。

  福州晚報記者 趙瑩 顧偉/文 記者 陳暖/攝

  無一專業人士,600多名六七十歲老人自學編導舞,在9個多月時間裏,創作出一台100分鐘的大型歷史歌舞劇,只為向共和國70週年獻禮。由福建省知青文體交流協會文化活動分會(福州分會)創作排演的大型歷史歌舞劇《龍之魂——我的祖國》,元旦下午在福建會堂首演。

  創意來自知青文藝匯演

  福州有7萬多名知青,“廣闊天地”給他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自福建省知青文體交流協會成立以來,每年都會舉辦文藝匯演。

  作為福建省知青文體交流協會文化活動分會負責人,宋厚旋告訴記者:“2017年年底在福州舉辦的知青匯演,有29個節目參加,觀賞後大家感覺節目有點散,多數節目還停留在廣場舞水準。中國的文明歷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國的文化從沒有斷流過。於是我想借助中國歷史,編導一台獻給祖國的歌舞劇。”

  為此,之前從沒涉及文藝創作的宋厚旋,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潛心構思。如何挑選適合老年人表演的節目?宋厚旋和他的朋友們反復協商、推敲,在2018年春節拿出了“龍之魂”初稿。

  學科帶頭人“領航”

  從去年3月開始,這群63歲至72歲的老人為了“龍之魂”開始長達9個多月的排練。他們首先將劇中30多個節目分包到具體的人,然後請省歌專家給老人們開古典舞培訓課,沒想到前來聽課的有200多人。

  航船的前行離不開“領航”人,一批教授和學科帶頭人成了“龍之魂”的主創。沈曉麗教授是福建省立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司法鑒定所所長,出任歌舞劇總監製,負責調度節目的排練進度;郭薇是省立醫院B超科主任、福建醫科大學教授、省超聲醫學學科帶頭人,出任副總監製、副總導演,參加了《採薇舞》《滿江紅》《過雪山草地》等節目的排練;擔任舞臺總監的成玲是省婦幼保健院的醫學微生物學專家,她將平日嚴謹與細緻的工作態度用到“龍之魂”的排練;侯真翎退休前是某單位的黨辦主任,他作為副總導演參與了《華夏一統》《大運河》《滿江紅》等節目的編排,還“赤膊上陣”擔任《大運河》領舞;福建師範大學副教授唐蕓是此劇執行導演之一,排出了頗具專業水準的奶奶版《千手觀音》。

【文史主推】【福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大型歷史歌舞劇《龍之魂》上演 600多位老人獻禮

  情景歌舞《華夏一統》。

  不是一家人進了一家門

  “龍之魂”的演員在排練前大都互不相識,在9個多月排練中,無論是教授、博導還是工人、個體戶,大家平等相待,如同一家人。

  66歲的歐美嬌是腰鼓隊負責人,排練“龍之魂”時她的腿因骨折打了鋼釘,走路不方便,可她瘸著腿,和鄭美珠、許金華等人帶著120多位姐妹,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在五一廣場、蒼霞公園等地留下了辛勤的汗水。

  參加旗袍秀《我和我的祖國》的100多位知青,平均年齡超過65歲,為了節目不少人第一次穿旗袍,第一次描口紅。看到她們在舞臺上自信、優雅的姿態,誰能想像她們剛開始排練時,不少人同手同腳,不會走時裝步。

  “龍之魂”的特點是場面大,道具多。主管道具的肖守正,已年近七旬,這次舞臺上出現的許多大旗和兵器,都是他自製的。家住馬尾的他,每次排練都要從馬尾趕來,提早為大家備好道具。

  一台終生難忘的演出

  昨天的福建會堂真是一票難求,主辦方不得不將上午10點的排練場對外開放。伴隨《龍的傳人》旋律,在100分鐘錶演時間裏,《龍之魂——我的祖國》通過“橫掃六合,華夏一統”“大漢雄風,陸上絲綢”“京杭運河,功利韆鞦”等10個篇章,梳理出中華文明的文脈。

  舞臺上有根據《詩經》改編的《採薇舞》,有根據漢賦改編的《大風歌》;有根據宋詞改編的大合唱《念奴嬌·赤壁懷古》,有根據元朝《西廂記》改編的戲劇;有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有展現民族大團結的藏舞、蒙古舞、朝鮮族舞、瑤族舞、苗族舞。他們將李白、白居易、杜甫、李商隱等大詩人請到舞臺上賽詩,將京劇、越劇、黃梅戲進行“串燒”……精彩的節目吸引觀眾拍照不停,現場一陣又一陣掌聲是對演員辛勤勞動的褒獎。

  作為演出總策劃、總撰稿、總導演的宋厚旋演出後對記者説:“從秦國大軍開啟征服六國的戰爭演到當代復興之路,有600多人加入演員隊伍。排這臺劇沒有社會資助,憑的只是一群老人的激情。今年共和國將迎來70歲生日,能在新年獻上這麼一台讓參與者終生難忘的演出,我們覺得自豪。”

編輯:尹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