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14日訊(本網記者 馮川葉)近日,省委、福建省政府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明確打造海上、陸上、空中、信息四位一體的“海絲”大通道,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地區港口和機場合作,積極推進港口運營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和港口資源優化配置,深化“絲路海運”建設。
《措施》明確,打造海上、陸上、空中、信息四位一體的“海絲”大通道。加快建設福州、廈門“海絲”門戶樞紐機場,推進實施福州、廈門、泉州一類航空口岸落地簽證政策,推動廈門試點實施國際郵輪入境外國旅遊團15天免簽政策。支持福建始發的中歐班列開展國際多式聯運業務,探索推出多式聯運提單。加快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推動郵輪、遊艇等出行便利化,推進廈門、平潭郵輪港口建設,支持福州建設中國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支持廈門建設東南亞海事服務基地,對為國際航行船舶服務的引航船、拖輪、港口設備設施等開放保稅油供給。積極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與“海絲”沿線口岸的信息互換和服務共享。加快建設“海絲”空間信息港,實施“衛星+”示範應用工程和“智慧海洋”工程,構建“海絲”空間信息走廊。
《措施》還明確,積極推進港口運營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和港口資源優化配置,2019年年底前初步實現全省港口運營企業管理一體化。據悉,2017年6月,福建省國資委無償劃轉所持福建省港航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股權給福建省交通運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福建省最大的公共碼頭經營人、海運企業和道路客運企業,重組後的福建省交通運輸集團借助其優勢,統籌港口的投融資、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加速推進福建港口整合工作。
《措施》提出,深化“絲路海運”建設。組建“絲路海運”聯盟,採取開放式合作模式,打造服務標準化、運行便捷化、管理智慧化的具有統一標識的“一帶一路”國際貿易航運服務平臺,推進航運業態、技術、運營模式創新,構建與中歐班列無縫銜接、相得益彰的陸海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國際貿易新通道。據了解,“絲路海運”于2018年12月24日在廈門港海天碼頭正式開行,是首個以航運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平臺。首批“絲路海運”16條航線、覆蓋了13個“一帶一路”國家的24個港口,聯通東南亞、印巴、非洲、中東、俄羅斯等貨運網絡。至1月1日已完成16個航次,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06萬標箱。
推進口岸提效降費,全面實行口岸收費目錄清單制度,清單之外一律不得收費,在2018年年底集裝箱進出口環節合規成本比2017年降低100美元的基礎上,到2020年年底比2017年降低一半;到2021年年底整體通關時間比2017年壓縮一半。
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根據《措施》,福建將交通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整合為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四個階段,全面實行“一家牽頭、一個窗口、一張表單、一套機制、一份指南”的審批模式,簡化各個階段審批手續。實現審批時間壓縮一半以上,施工許可涉及的省級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按規定下放或委託基層行使。同時,著力推進閩東北和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做強做優做大優勢特色産業,形成包括鄉村物流等在內的10個優勢特色産業,到2022年實現10個産業全産業鏈産值均超千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