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福建按下“快捷鍵”
東南網1月17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 潘園園)“科技創新是引領高品質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是産業轉型升級的‘開路先鋒’,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離不開科技創新。”
“無論是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還是新興産業新經濟的培育壯大,都必須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創新驅動,培育高品質發展新引擎,著力轉型升級,強化高品質發展新支撐,引發與會代表委員們的熱議。
2018年,我省突出創新,供給體系品質明顯提升,加快了産業轉型升級。前不久,著眼于加快全省創新轉型,省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七條措施》。
福建創新驅動發展進入突破的重要階段。然而,長期以來制約我省科技創新的深層次問題不容忽視:我省高端創新資源相對薄弱、全社會研發投入仍然不足、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還不夠順暢。如何補足短板?如何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新動能?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深度融合開闢新方向
經濟發展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是高品質發展最鮮明的特徵和路徑選擇。代表委員們認為,科技創新為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新的成長空間、關鍵的著力點和主要支撐體系,當前,要加快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提升高品質發展的創新含量。
要大力推進互聯網、大數據、智慧製造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開闢新的方向。
“實體經濟要做優做大做強,需要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和先發引領。九牧實現逆勢增長,與科技創新密不可分。”省人大代表、九牧廚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孝發給出了解讀。
近年來,九牧加大技術研發、産品創新投入,已獲得專利技術3000多項,穩居行業第一。作為國家級智慧製造試點示範企業,九牧積極打造智慧製造研究院,建立全球首創的陶瓷全自動生産工藝研究基地,基於大數據打造工業4.0雲工廠。
“智慧製造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林孝發建議,省政府幫助推進産業雲製造,由地方政府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建立産業配套信息化平臺,加快數據資源整合共享。
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和開放包容的創新創業生態,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保障。代表委員們認為,高品質發展需要不斷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産學研深度融合技術創新體系。
打通科研成果轉化通道
針對科研與市場“兩張皮”現象,省政協委員、福建江夏學院外國語學院院長鄭竹群建議,政府要出臺具體政策法規,明確政府、企業和高校在産教融合、協同創新、轉型升級機制中的職責、義務;政府牽頭成立産教融合指導委員會,統籌當地高校和企業兩種資源,協調解決實際困難,搭建産教融合公共網絡信息平臺,通過平臺開展校企合作、院校與行業協會及科研機構合作等。
近年來,泉州等地涌現的一些新型研發機構,引人關注。它們以本地傳統産業亟待轉型升級的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産學研合作,但在運作過程中機構仍面臨著多方面約束。
省人大代表、民建福建省委會副主委、廈門國家會計學院院長黃世忠建議,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參照企業管理的體制機制,創新科研機構的現代化管理模式、決策機制和人員編制;探索實行“三無三有”創新體制機制,即“無級別、無編制、無運行費”,但是“有政府支持、有市場盈利能力、有激勵機制”;大膽採用合同制、動態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制度,打破傳統研發機構固有的“鐵飯碗”。
讓“科學”走出實驗室,打通科研成果轉化通道。隨著我省對科技特派員制度探索的深入,越來越多科技成果在廠礦車間、田間地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省政協委員、南平市人民醫院副院長潘麗貞建議,完善科特派選派機制,拓展選派渠道,探索跨區域合作交流;多部門協作,避免定位交叉、人才重疊,努力實現“一對一”精準幫扶。
核心技術只能靠自主創新
“要提高産業技術的融合發展能力,加快産業邁向中高端。”代表委員們認為,應強化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的系統佈局,推進信息、能源、生物、材料等新興技術領域和産業發展的跨界融合。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只能靠自主創新。”省政協委員、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黃世霖深有感觸地説。
“依靠科技創新,我們公司正在研發一種新型電動車電池,10分鐘就可以充滿電,電池可以用20年以上。”黃世霖告訴記者,通過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企業才能順利實現大規模生産,迅速搶佔市場。
“創新需要平臺支撐。”省人大代表、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林科闖坦言,公司創新發展的背後是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NVLAP國際標準實驗室等國內一流的創新平臺的支撐。
黃世霖、林科闖建議,大力支持龍頭骨幹企業建立研究院,搭建更多創新平臺,讓創新的“發動機”在創新主體中高效運轉。林科闖還建議,對於獲國家重大專項支持的企業,省裏出臺配套政策給予扶持獎勵,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代表委員們還認為,要著力提高創新高地的輻射帶動能力,構建區域創新體系。
省人大代表、致公黨福建省委會副主委徐平東建議,深化自創區與自貿試驗區、保稅區聯動,加快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構建引領行業技術前沿的研發平臺,全方位加強科技創新合作。
“人才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林科闖建議,升級公共服務環境,針對人才特點、需求出臺全方位、體系化的人才配套政策,在人才子女入學、配偶就業、保險和醫療等方面進行優化升級。
16日,許清華代表(左四)建議,人大在新一年的工作中,要對社會就業情況和政府重大資金的使用進行調研和監督。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攝
14日下午,陳麗委員建議,鄉村振興和農業産業發展需要科技助力,要儘快完善扶持農業技術、機械創新的相應政策。福建日報記者 周明太 攝
代表建言:應用新成果 邁向中高端
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 全幸雅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搭建更多創新平臺,吸引更多創新人才,應用更多創新成果,提升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這在不少來自企業,尤其是傳統産業企業的代表中引發共鳴。
“我們原來生産附加值較低的鋼鐵産品,這些年及時調整方向,圍繞供給側改革,加大創新力度,研發並生産高附加值的電工鋼,企業才有了新活力。”省人大代表張維林是新萬鑫(福建)精密薄板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這家企業的取向硅鋼産品去年被評為福建省第二批製造業單項冠軍産品。
取向硅鋼,一般用於製作高功率變壓器的鐵芯。取向硅鋼越薄,節能降耗的效果越好,運行效率也更高。0.3毫米到0.27毫米,曾經就是技術難題;如今,新萬鑫已具備生産0.1毫米産品的能力,這樣的産品廣泛應用於動車和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以及航空航天等高端領域。
張維林認為,傳統産業要邁向價值鏈中高端,關鍵靠創新。“尤其對民營企業而言,要打通內外雙層創新機制。”
外,即借助外力。依託“6·18”平臺,新萬鑫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邀請國內硅鋼專業權威王一德院士前來解決技術難題,開展項目合作。內,則在企業中形成尊重創新、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圍,鼓勵員工參與創新。
獨具特色的創新氛圍和管理環境,讓新萬鑫吸引了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端人才,還建立了省冷軋取向硅鋼企業工程技術中心,並與北京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關係。
省人大代表、福建華峰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方華玉也認為,只有專注主業、自主創新,傳統製造業才有出路。紡織鞋服行業要對標國際標準,創品牌、提品質,關鍵在於拼研發、拼人才。她建議我省引導設立支持科技創新的專項基金,重點扶持“綠色製造”“智慧製造”“兩化融合”“專精特新”企業的轉型升級,實現精準扶持;支持企業在國內一線城市設立研發、設計機構。
在省人大代表、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鐘可祥看來,人才在企業的創新體系中至關重要。“吸引人才既要引得進、留得住,也要讓其發揮作用。”他認為,目前省內不少小微企業研發能力不足,而高校具備科研能力,只是企業和高校間脫節現象比較嚴重,政府在推動校企融合發展上大有可為。
省人大代表、致公黨福建省委副主委徐平東認為,福建是製造業大省,也是數字經濟大省,福建要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長點、激發新動能。“要建立和完善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産業政策、制度體系,鼓勵各地政府依託本地龍頭企業,積極開展試點示範,建設一批智慧工廠或數字化車間,促進優勢互補與協同發展。”
委員議政:培育新動能 提質又增效
福建日報記者 李烈 林霞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8年,福建省新增高成長企業162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3800家。如何以企業創新發展推動高品質發展,是今年省兩會關注的焦點。
“要將創新的發展理念運用到傳統製造産業的轉型升級當中。”省政協委員、嘉泰數控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長蘇亞帥説,轉型升級是新時期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高新技術製造産業的發展無疑能夠幫助我省各産業提質增速。嘉泰數控幾年前就對即將到來的智慧製造與5G時代進行市場判斷,並果斷介入,如今掌握了5G通信所需新材料的關鍵應用技術及量産能力,推出面向5G技術的硬體産品及工業信息化産品,並參與國家工業信息化標準制定。“我們還通過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推廣應用,幫助其他企業進一步更新設備,推動企業轉型升級。”蘇亞帥表示。
省政協委員、爹地寶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斌也非常關注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他認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必須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特別是走品牌化的道路。除了企業自身應致力於自主創新外,還需要政府為民營企業打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我認為政府要從兩個方面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一是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降低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從而降低企業生産成本;二是通過降稅減費減輕企業負擔。”林斌建議,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執行權和監督權,推進産品品質、環境標準、安全生産等監管,規範企業的生産經營行為,更好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引導民營企業走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企業創新並非只在技術研發和産品上做文章,還需要創新升級産業鏈,培育新動能,不斷拓寬産業發展路徑。”省政協委員、泉州市利源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華偉説,除了要推動企業在産學研用等環節的聯合創新,還需要政企的緊密合作,即搭建政府與企業的溝通交流平臺,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困局與難題,將企業的訴求及時有效地轉化為施政之策,建立完善的解決機制,通過建立新型政企關係,推動創新驅動。
省政協委員、廈門萬里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精沛認為,福建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把經濟運行品質和産品品質放在首位。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無疑是必經之路。胡精沛建議,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打好“創新牌”,促進現有市場形成良好預期。
建議摘登:加強科技共享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
省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福建省委會副主委、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長蔡鋒等提交關於加強福建科技共享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建議。
建議指出,省內各類科技共享與公共服務平臺的培育、提升、集聚還缺少有力激勵措施。要落實運行經費。參照對國家級和省級的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科技研發創新平臺的補助措施,針對各類科技共享與公共服務平臺,出臺相關運行經費補助辦法,專項連續滾動支持此類平臺運行。面向特色鮮明的産業領域,擇優品牌認定一批科技共享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一批具備權威性的省重點平臺。通過認定的省重點平臺,定期組織績效考核和獎勵補助。完善重點産業資源共享體系,採用平臺虛擬入駐産業園區的共建方式優化資源配置,避免重復建設,通過補助方式,做強做大一批平臺,實現平臺和産業園區共同發展。
提案摘登:製造業民企需不斷創新優化
福建日報記者 黃筱菁
我省民營企業從事製造業起步較早,民營製造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在全國製造業佈局中擁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但與其他製造業發達的省市相比,我省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信息化浪潮中,製造業中的民營企業更是面臨新的競爭壓力。
對此,省政協委員、福建大成電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旺章建議,要推動普惠性政策落地,發揮《工業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完工獎勵政策》的作用,引導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實現産品的更新換代,積極發展綠色高端産品。此外,要積極發展新興産業,提高省內新能源製造業、高端設備製造的比例,同時幫助傳統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增效節能,淘汰落後和虧損嚴重的傳統企業。
在推進工業智慧化中,人才是關鍵。現代化的生産對技術人員和産業工人的素質要求更高,楊旺章建議,除了新興技術人才的引進培養,應該制訂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做好新時期産業工人隊伍建設,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
兩會感言:加快創新無止境
福建日報記者 黃雲峰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要加大對本土創新技術、創新産品的支持”“市縣兩級政府也可以設立科技創新獎項,鼓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創新靠人才,吸引人才靠機制。要為企業創新提供良好環境,為人才成長提供良好土壤”……
省兩會期間,“創新”成了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其實,回顧歷屆兩會不難發現,這一話題一直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這也説明,我們始終高度重視創新,對加快創新有著強烈的緊迫感。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當今時代,是變革的時代。走進新時代,站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路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加快推動創新。代表委員們的意見建議,説出了大家的心聲。
創新永無止境。競爭越激烈,越要激發自主創新的內生動力。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因此,我們要建立更科學的激勵機制,吸引人才,鼓勵創新。要完善創新平臺建設,促進創新資源共享,推動創新成果轉化,下大力氣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
“茍利於民,不必法古;茍周於事,不必循俗”。變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這條路,我們走得無比堅定,也必將迎來繁花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