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運拉開帷幕。往年,在廈工作的外地人一到此時便忙著訂票,準備返鄉過年;今年,情況有所變化,攜程等平臺數據顯示,廈門成為反向春運的十大熱門目的地之一。
反向春運,即父母從老家“逆行”到子女工作生活所在地過節。專家分析,反向春運減少了家庭路費支出,減輕了鐵路部門運力緊張的壓力,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城市餐飲、旅遊等行業的消費,實現“多方共贏”。不過,也有人認為,城市未必承接得住“逆行”人流,服務可能不到位,需要做好規劃。
與春運人流反向而動
今年32歲的石春華是江西人,大學畢業後留在廈門集美的一家廣告公司工作。往年,他都是返鄉與父母一起過春節。“我要先從廈門坐動車到上饒,動車節前大多只剩無座票,到上饒後還要再轉乘汽車回老家鉛山縣,往往要在路上折騰一整天才能到家。”他説。
今年,他打算不回老家過年。“與其在路上折騰,不如把父母接來。”石春華説,上饒到廈門的車票相對寬鬆,而且他去年在廈門置業,住房條件已允許一家人在這裡團聚過年。他的父母,將在本月底來廈門。
如果説石春華是回家不便,被動留下,林建成則是主動選擇留下過年。
三年前,林建成在同安創辦了一家外貿型的健身器材企業,主要客戶來自印度、埃及等亞非國家。“客戶沒有春節放假的説法,所以我們也要忙到農曆正月。”林建成説,為此,他打算把父母接到廈門過年,既讓他們體驗一下城市的別樣年味,還能讓一家人多一些相聚的時間。
老家在重慶合川的林輝,是一名外賣配送員,與妻子在廈門打拼了兩年,目前租住在湖裏區。去年,林輝夫婦把在老家上學的孩子接過來過年,一家人都很開心。今年,他們還是打算把孩子接到廈門。“節日期間外賣配送費比平時高不少。”他説,把家人接來過年,既不耽誤工作,也能減少開支。
來自攜程的數據顯示,今年,廈門與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共同入選了反向春運的十大熱門目的地。攜程機票業務部福建地區業務經理謝沂沛説,“四老一小”訂單顯著增長,不少人把雙方父母都接到身邊過年。
融入城市後的歸屬感
“父母來廈門過年,讓我的春節假期變長了不少。”石春華説,反向春運不但節省了自己返鄉過年在路上耗費的時間,而且由於父母的職業是教師,可以節前提早來、節後晚走,因而感覺春節假期非常充裕。他安排父母節前到南普陀寺、鼓浪嶼逛逛,節日期間還打算帶他們去環島路看焰火,體味一下閩南的年味。
對於林輝來説,反向春運主要是減輕經濟上的壓力。“我們回家過年,車票難買不説,花銷也大。”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夫妻倆來回一趟的車票,加上走親訪友,數千元打不住。而孩子從重慶到廈門的動車票很好買,機票還有折扣,幾乎比火車票還便宜。更重要的是,在廈門過年,意味著節日前後可以繼續工作,不影響收入。
日前,鐵總副總經理李文新表示:“我們希望也樂見反向春運成為新趨勢,讓鐵路運力運用更加充分,旅客出行更加通暢。”據統計,鐵路部門對非傳統熱門方向列車票價進行打折優惠,傳統高峰方向的反方向客流每年增長9%左右。
“父母到子女所在的城市過春節,反映了人們觀念的改變。”福州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甘滿堂從更深的層次分析説,這不僅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結果,也體現了大家融入城市生活後“以城市為家”的歸屬感。在他看來,這是社會結構從鄉土社會向契約社會變遷的結果。
還需更多規劃和保障
當然,反向春運並非適合所有群體。
石春華的同事去年也曾把在農村老家的父母接到廈門過年,但由於老人在城市沒有親朋好友,語言不通,環境不熟,獨自出行也不方便,節日期間悶悶不樂。今年,就不忍心讓他們再到廈門,仍由年輕人返鄉。
實際上,對於大多數在廈門工作的外地人來説,他們都在老家有“根”。大家可以把父母接來,但是不可能把爺爺、奶奶等親屬都接到廈門。因此,目前,回家過年仍是主流。
此外,反向春運還受到一些現實因素限制。比如,對於沒有個人住所或租住條件較差的務工人員來説,接家人進城過年的意願就不太強烈。
專家認為,接家人到城裏過節,城市未必承接得住,服務也可能不到位。比如,在一些城市,家政、餐飲業等行業由於外來務工人員的定期流動,會出現週期性蕭條,在春節期間出現“空殼化”。此外,還需想辦法克服老人因沒有交際圈而帶來的心理孤獨感。
這不僅需要社會、企業助力,更需要相關部門做好規劃,讓遠道而來的家人融入城市和社區生活,歡歡喜喜異地過年。
甘滿堂表示,鼓勵反向春運,還需要出臺更多措施,從醫療教育、住房養老及職業生涯上升渠道等方面,保障在城市打拼的群體“努力付出就有回報”。(記者 潘抒捷 實習生 王藝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