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家中自製炸棗。
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蘭京;圖/廈門日報記者林銘鴻)油香、麥香、肉香……前日上午,農曆大年廿七,記者剛走進“千年古村落”同安鋪前村,便聞到濃香四溢的年味。漳(州)泉(州)古官道旁的人家,打開大門,支起爐灶,架起油鍋,動手準備起自家的年貨——炸棗、發糕、五香、封肉。
夫妻、母子、婆媳,結成夥伴,擼起柚子,圍坐爐前。你和面,我炸棗,你滷肉,我配料,你打蛋,我發糕,好不熱鬧。這,就是他們眼中不變的年味。
全家出動做炸棗討個吉祥喜慶
上午10時許,從南門橋拐進鋪前路,路口立著一個牌坊。灰黃的石頭滿是歷史的痕跡。這是明代金門瓊林蔡宗德妾楊氏貞節坊。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介紹,這也是全國首座為妾樹立的石牌坊。此時,飄來陣陣油炸香味。我們聞香而去,來到碧岳鋪前裏66號,大門敞開。
36歲的葉志勇坐在油鍋前,嫺熟地捏起糯米糰,一撮一轉,形成一個窩,包進黑芝麻餡。一個炸棗的雛形就在他的手裏成型了。葉志勇打小就跟著父母做炸棗,在他的記憶中,年味就是炸棗的甜糯。
和麵糰是個力氣活。“男丁就是做炸棗的主力。”葉志勇説,以前,家裏開店,一天能賣上千個炸棗。現在,雖然沒開店了,可鄰裡親友還是喜歡他們家的炸棗, “好吃的秘訣在原料的比例。”
油鍋旁站著他的母親——64歲的李秋菊。“嫁進葉家,炸棗做了三十年。”油熱後,她放入糯米糰,用漏斗勺輕輕地滾動糯米糰。直到金黃色後,一個個外酥裏糯的炸棗就出鍋了。香味將周圍鄰裡吸引過來,你一個,我一個,吃起來。
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介紹,炸棗在同安盛行,與此處農耕發達有關,多有番薯、糯米等製作原料。炸棗,取“早”之意,有“早生貴子”的寓意。每逢重要日子,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炸棗、發糕等。
古驛道熱鬧不減同安小吃齊聚
除了炸棗,同安“三寶”還有封肉。陣陣肉香從碧岳鋪前裏73號飄出,68歲的黃芽興夫婦正在製作自家的拿手菜——同安封肉。香菇、板栗、蝦米,一一被塞進方塊狀的三層肉內,再澆上秘制的滷汁。隨後,放進冰箱,“過年親友來了,拿出蒸,就是最地道的招待。”
春節,在閩南,亦有吃發糕的習俗,有年年發財之意。73歲的葉國平是遠近聞名的糕點師傅。他做的發糕,又蓬鬆,又好吃。“唯一的訣竅就是真材實料。”他説,這樣有誠意的發糕,定能討個好兆頭。
其實,從鋪前至東嶽,長約1公里,是漳州府到泉州府古官道。宋代就存在,且很熱鬧。“古時,官道人來人往,兩旁商鋪林立,熱鬧。賣本地最有特色的食物,自然是首選之一。”顏立水説,如今,這一帶小吃眾多,與此不無關係。
碧岳社區鋪前村是遠近聞名的古村落。名字由來,顏立水説,就與古官道有關。官道,也是驛道,是古代用於傳遞文書、運輸物資、人員往來的通路。古時,驛道上有縣埔,當時,同安的縣埔就在今南門橋附近,鋪前村就在同安縣埔前。
名片
鋪前村
鋪前村位於同安區城中內,東與五顯鎮交界,西鄰鳳山路;有著1400多年曆史,文化遺跡眾多,僅古官道兩側分佈了近20處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以文筆塔為核心,周邊是廈門地區文物古跡遺存密度最高且無斷代的歷史文化區,蘊藏隋末始建的天興寺、唐代建的東嶽廟、宋代修建的郡馬府、元代葉郡馬伕婦合葬墓、明代鳳山鐘秀坊等,是一個展示“古同安今廈門”文化底蘊的窗口。由於地理位置關係,轄內有大量地道的同安小吃,如古早味滿煎糕、古早味拌面扁食、水煎包、海蠣餅等,吸引了無數島內外食客,堪稱吃貨們的天堂。上月,鋪前村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千年古鎮(古村落)”候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