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源村中,閩西北古民居與新建的徽派建築相映成趣,村子在縹緲的雲霧裏仿若仙境。王禮林 攝
國際在線福建頻道報道(王禮林):鑼鼓歡天,鞭炮齊鳴,伴隨著陣陣鼓點,十幾位頭戴各種面具的舞者,時而集體轉圈,時而對打,跳出各種神秘的舞步。三明市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村民林忠應就在舞者隊列中,他在跳舞期間,儼然忘記自己已年近半百。“儺舞既能健身,又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林忠應笑著説:“我們要傳承好儺舞文化,以後不僅跳給村民看,還要跳給來這裡的遊客看,讓他們領略我們這個千年古村的魅力。”2月13日,2019年福建省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採訪團走近三明市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感受這座文化古村在新時代煥發的新風采。
剛到村口,只見一條清澈的小溪奔流而過,一座名為“鎮安橋”的古廊橋橫跨溪上。遠處,一個閩西北古民居與新建的徽派建築相映成趣的村莊呈現眼前,在縹緲的雲霧裏仿若仙境,這座村子就是大源村。過橋後,可以看到一條古驛道穿過村中,蜿蜒北去。進入村中,新建的公園便映入眼簾,涼亭下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談笑風生,到處大紅燈籠高挂,不時有炊煙升騰,映襯得山村更加寧靜安詳。
古樸、安寧正是大源村的魅力所在。大源村海拔800多米,東鄰南平邵武、西毗三明建寧、北出江西黎川,聯結著閩贛兩省的三縣一市。村莊始建於唐末宋初,已有上千年“村齡”。五代末期,這裡是福建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之一,在明清時期更是出閩入贛的中轉站。
由於大源村地處深山,村民一直以務農為主。上世紀,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山筍加工。後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結構逐步轉型升級,山筍罐頭逐漸退出了百姓飯桌,村民收入也因此大大降低,越來越多的村民前往外地打工謀生,大源村成為了“空心村”。
鄉村振興迫在眉睫。鄉村兩級幹部很快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旅遊業。“大源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這裡的古建築群落、儺舞文化和‘赤膊龍燈’表演,都是發展旅遊的好項目。”新橋鄉鄉長嚴榮焱介紹,大源村在2010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大源村的儺舞表演。 王禮林 攝
據介紹,大源村分三姓聚居,分別為嚴氏上大源(福塘坊)、戴氏下大源(鹿林坊)和林氏椒窠三個自然村,雖然人數僅有數百,但是村子自古以來人文鼎盛,村裏留下了眾多古跡,至今古色古香。目前,村中有橋梁亭閣、廟宇宗祠等古建築30余處。
為保護古跡,新僑鄉黨委、鄉政府聘請了專業團隊,制定了《大源古村部保護與開發的整體規劃》,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先後投入500余萬元專項資金修繕了戴氏官廳、文昌閣、魁星樓、古驛道等部分古建築。
以明清時期泰寧四大豪宅之一的戴氏官廳為例,戴氏官廳曾經迎接過聖旨捷報,宅內的一磚一瓦都記錄著地方文化和人文情懷。2016年,政府啟動戴氏官廳整體修繕工程,盡力做到“原生態”保護,以保留壯美的古代建築和傳統民俗。
同時,大源村積極挖掘儺舞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促使其成為該村新的旅遊亮點。這一幾近失傳的民俗表演形式,在新時代不但獲得新生,更是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唱新歌”。
2015年,大源儺農家樂合作社正式成立,鼓勵非遺表演隊員發展鄉村旅遊民宿。目前該合作社有會員35戶,床位有76張,年接待遊客萬餘人次。這一舉措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也大大提高了大源村的知名度。
除了儺舞,大源村還擁有另外一個省級非遺項目,那就是始於宋代的“赤膊龍燈”。據了解,上下大源各一條“龍燈”,“龍頭”“龍尾”精雕而成,“龍身”則是由上百塊木板製成,插上特製的蠟燭和線香。在正月時節,夜色朦朧中,燃燒著火焰的“長龍”在田野游動,十分壯觀。
從2017年開始,“古儺大源”鬧元宵、“靜心泰寧·多彩新橋”攝影大賽、“大源儺”民俗文化節、農民“豐收節”等系列傳統民俗活動常態化舉辦,大源村傳統文化品牌漸漸打響。
發展鄉村旅遊,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了。得益於幸福家園、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大源村的環境也越來越美,大源村的年輕人漸漸回鄉發展,過年返鄉的人數更是明顯增加。今年38歲的村民嚴大慶見證了大源村的變遷,他説:“現在生活在農村也有滿滿的幸福感,一點都不輸城裏人。”對於未來,嚴大慶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