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泉州網  2019-02-22 15:14:42

【文史列表】【泉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傳統女裝不少繡有人物和圖像,描繪故事場景。

  泉州網訊 (記者謝偉端/文 陳小陽/圖)泉州古今都與服裝結緣,宋明時期,泉州緞、紗羅等大量銷往世界各地。國外漢學家研究認為,英、法、德語中的“緞子”發音有可能就是源自“刺桐”(zaitun)的發音。而今,泉州紡織業依然輝煌,産品遠銷海內外。

  泉州服飾的古今魅力使其成為“金玉華裳——傳統服飾臻萃展”的展覽首站。2月14日至3月5日,該服飾展在泉州市博物館展出。活動由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泉州市博物館承辦。

  展覽期間,主辦方還以“弘揚傳統服飾文化”為主題,舉辦相關主題學術研討會。傳統服飾研究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望我國紡織服飾文化的未來學術方向,拉近傳統服飾元素與當代大眾的聯繫等。同時對泉州現代紡織服裝業的傳承、創新及今後的發展建言獻策。

【文史列表】【泉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清朝明黃色納紗地十二章紋女龍袍,據説是慈禧所穿的女吉服龍袍,繡有日、月、星辰、山、龍、粉米等12個吉祥符號。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其絲綢生産、貿易興盛一時。北宋宰相蘇頌有詩“綺羅不減蜀吳春”盛讚泉州的絲織品可以與四川、杭州的絲織品相互媲美。當時泉州的絹品,被列為全國第八等,是著名的貢品和外銷品。史書稱泉州“織染為天下最”,一直到明代,泉州仍是福建的紡織織造中心。現泉州城內還有織染局遺址清白源井。泉州絲織品大量輸出,不僅對世界人民的物質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泉州的紡織業不僅有輝煌燦爛的歷史,現代紡織服裝業也在傳承和創新傳統工藝中不斷發展,形成抽絲、織布、漂染及後整理、服裝生産等完整的産業鏈,成為重要的支柱産業,創造出了一批享有盛譽的品牌。

  此次展出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精選的收藏家王金華先生所收藏服飾文物共計五十余件(套)。囊括三個民族滿族、漢族、蒙古族服飾文物,展示我國多民族社會形態的歷史風貌。

  中國傳統服飾中展示的文化自信,以及歷經時光考驗的古典魅力,或將為泉州現代紡織服飾行業帶來新的啟發。

  從一個工人一天只能織一寸的“緙絲”,到繡有故事組圖的女裝,傳統服飾工藝和文化並重

  細品古典衣裳的文化自信

【文史列表】【泉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傳統服飾刺繡精美

  核心提示

  古代衣服上面的符號表達什麼意思,又是用到了哪些技法?琳琅滿目的飾品包含了怎樣的精彩?觀看“金玉華裳——傳統服飾臻萃展”,細品其中的文化自信與古典時尚,或將為現代紡織服飾行業帶來啟發。 □泉州晚報記者 謝偉端/文 陳小陽/圖

  “緙絲”織繡如雕琢鏤刻 一人一天只能織一寸

  清朝服飾中採用了哪些技法,繡的東西又蘊含什麼意思?在這次展覽中,你能看出個大概。更吸引人眼球的是,裏面還有慈禧穿過的衣服。

  在展館內,記者看到了清朝滿漢蒙三族服飾,它們又分便服、吉服等款式。

  收藏家王金華介紹,各族服裝上都繡有吉祥的符號。比如漢族的服裝,常繡有牡丹、佛手、石榴、壽桃、菊花等圖案,其中牡丹代表富貴;佛手諧音“福壽”;石榴代表多子;菊花代表安居樂業;袖子上繡的如意,代表萬事如意。有的滿族女裝上繡精美的貓蝶相撲圖案。貓蝶就是耄耋的意思,代表長壽,上面的蘭花代表高雅。但滿漢的服裝也有區別,滿族是在馬上起家的,滿族吉服都有馬蹄袖,而漢族的服飾卻沒有。

【文史列表】【泉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項圈式蝴蝶紋長命鎖

  記者發現,有幾件服裝採用了“緙絲”這種製作手法。王金華説,“緙絲”是織繡中的一種,也是中國獨有的。一件衣服上有多少種顏色,就需要多少把小梭子同時進行。它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因此具有雕琢鏤刻的效果。並且它的正反兩面是一樣的。古時,一個工人一天只能織一寸,所以舊時就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説法。

  展館中,一件清明黃色納紗地十二章紋女龍袍特別引人關注,據稱是慈禧所穿的女吉服龍袍。服裝上繡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12個吉祥符號,稱為十二章紋。王金華説,十二章紋只有帝王才能使用。這種章紋在堯舜禹的時候就有,但都是兩章、三章,最多達到四章。真正把十二章紋都繡在龍袍上是到了清乾隆後期。

【文史列表】【泉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清代耳套

【文史列表】【泉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蒙古族頭冠

  一件晚清女裝 繡十個西廂記片段

  傳統女裝衣服不少繡有人物和圖像,有的是單列幾張圖,有的卻是一整組圖,描述了整個故事。

  記者看到,一件清晚期的石青色緞繡郭子儀慶壽紋女褂,主料為石青色緞,團紋繡有郭子儀慶壽、郭暖夫婦上府拜壽賠禮的故事。

  還有一件清晚期的白色綢繡西廂記紋女襖,周身緣邊由外向內依次飾有元青色緞滾邊,白色緞繡人物山水園林紋飾邊,以蝴蝶紋織帶。主料為白色祥雲蝙蝠紋提花綢,衣身繡十個西廂記故事團紋。這一組團紋大概講述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裏偶遇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於無法接近。 此時恰有孫飛虎聽説鶯鶯美貌,率兵圍住普救寺,要強娶鶯鶯為妻。崔老夫人情急下允諾如有人能夠退兵,便將鶯鶯嫁他。張生喜出望外,請得故人白馬將軍杜確率兵前來解圍,但事後崔老夫人絕口不提婚事, 只讓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失望之極,幸有鶯鶯的丫鬟紅娘從中幫忙,扶鶯鶯月夜燒香,聽見張生彈琴訴説衷腸。後來鶯鶯聽説張生病倒,讓紅娘去書房探望。張生相思難解,央求紅娘替他從中傳遞消息。鶯鶯憐惜張生,終於鼓起勇氣,也寫詩回贈,後在紅娘幫助下,二人瞞過崔老夫人,私下幽會並訂了終身。老夫人知情後怒責紅娘,但已無可挽回,便催張生進京應考。張生與鶯鶯依依而別,半年後得中狀元。 崔老夫人的侄兒鄭恒本與鶯鶯有婚約,便趁張生還未返回之時謊報張生已被衛尚書招贅為婿,老夫人要將鶯鶯嫁給鄭恒,幸張生及時歸來,有情人終成眷屬。

  王金華説,清代女性從女紅中得到教養,服裝裝飾多是如何恩愛丈夫、養兒育女、孝敬先輩、祈天賜福的表達。

【文史列表】【泉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晚清時期的紅色緞地八團花蝶團紋女袍

【文史列表】【泉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晚清時期石青色緞繡郭子儀慶壽紋女褂

  旗頭鳳冠穩重文雅 鎏金點翠巧奪天工

  看過清宮劇,你一定見過女子們頭上頂著的大拉翅,在展館裏,你能看到真實版的大拉翅。此外,電視劇裏常見的漢族鳳冠、蒙古族珊瑚頭飾,也能看到。

  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最熟悉的就是旗頭了吧,也就是所謂的“大拉翅”。在清宮劇裏面,基本上每一部都個個頂著個大拉翅,不止皇后妃子公主格格們如此,就連丫鬟們也如此。這次展示的飾品中,也有一個石青色鳳戲牡丹點翠絹花大拉翅,與之配套的是一個扁方飾品。石青色鳳戲牡丹點翠絹花大拉翅由頭板和頭座組成,內襯金屬骨架支撐,石青色緞面,綴絹花、點翠牡丹、鳳凰和碧璽。扁方是用來固定大拉翅的頭飾,採用鎏金、卷焊、鏤空、點翠、鑲嵌等工藝加工成器。每逢喜慶節日或接待貴客,滿族婦女就戴上扁方,扁方兩端的花紋露出來,有時還在扁方上綴挂絲線纓穗,這種寬大的扁方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鞋使她們走起路來行動有節,顯得穩重、文雅,增添女性端莊秀美儀態。

  展品中,還有我們熟悉的漢族女子鳳冠。一個晚清時期的銀點翠七鳳鳳冠,長 27釐米,寬30釐米,通身點翠,鑲嵌珍珠、珊瑚、白玉。冠頂龍門為正龍,左右分別有“官誥重封”“奉天誥命”語;冠體飾九鳳及二龍戲珠,寓意“龍鳳呈祥”。應該是誥命夫人所使用的。

  蒙古女貴族的頭飾同樣頗有看點,一件鑲嵌珊瑚累絲銀頭飾,採用累絲、鑲嵌、焊接等工藝加工成器,鑲嵌珊瑚。乍一看,與《康熙王朝》電視劇裏孝莊太后戴的頭飾很相似。

【文史列表】【泉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石青色鳳戲牡丹點翠絹花大拉翅

【文史列表】【泉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晚清時期的扁方

  從傳統服飾文化中 汲取産業創新養分

  展覽期間,參加“弘揚傳統服飾文化”主題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望紡織服飾文化的未來學術方向,並就泉州現代紡織服裝業的傳承、創新及今後發展進行交流。

  中國服飾展示文化自信

  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學會會長、紡織考古學家、中國織繡領域研究第一人王亞蓉教授説,服飾作為國家形象和傳統文化的符號與象徵,代表了這一國家服飾文化的發展與工藝的水準。在重大活動中,各國都曾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本國的服飾文化。

  中國的傳統服裝留存不易,我們所能看到的每一件都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縮影,今天的我們看到它們覺得美好,是因為它們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美好與自信。服飾不僅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每個國民審美價值的體現,作為炎黃子孫,傳承傳統服飾文化是我們應盡的義務與責任。希望大家更熱愛傳統服飾文化,更願意穿中國衣,做有文化自信的中國人。同時,希望中國設計師團隊,多表現中國服飾文化的魅力。

【文史列表】【泉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白色綢繡西廂記紋女襖

【文史列表】【泉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清代銀點翠套簪

  可持續時尚應以文化為基底

  台灣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院長蔡淑梨教授在研討會上分享了《永續時尚新思維》的報告。她認為,可持續時尚應該以文化藝術為基底,以設計為工具,以科技為載體,具體從設計與技術、大數據與溝通、經營與管理、文化與資産等四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時尚企業應將經濟發展與環境負擔聯繫起來,從傳統時尚轉向為有機和可生物降解方式的可持續時尚。消費方面要了解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積極鼓勵他們做出新的選擇或新的消費模式。

【文史列表】【泉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清代的熨斗

【文史列表】【泉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宋明時期泉州“織染為天下最” 刺桐城裏話華裳

  黃色緙絲墩蘭紋氅衣

  泉州古今都與服裝結緣

  “福建在宋、明時期,已成為中國絲綢的重要生産地,泉州緞、紗羅等大量銷往世界各地。”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長鄭國珍介紹,根據外國漢學家研究解説,英、法、德語中的“緞子”發音當源自“刺桐”(zaitun)的發音,古泉州“刺桐”成了中國“緞子”的代名詞。時至今日,泉州紡織業依然輝煌,産品遠銷海內外。

  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陳惠平説,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跨越浩瀚的海洋,以商貿為紐帶,把中國與世界連接起來,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泉州是這條綿亙萬里的東西方商貿要道上鼎盛時期最為繁華的東方大港,其絲綢生産、貿易興盛一時。唐代開元寺檀越主黃守恭定居泉州後,督率家人僮仆植桑養蠶,靠著紡織業,成為富甲一方、樂善好施的長者,開元寺內現存有一棵1300多年的桑樹。當時泉州的絹品,被列為全國第八等,並被作為上貢品,宋代泉州的絲織品被北宋宰相蘇頌稱讚為“綺羅不減蜀吳春”。南宋時期,泉州絲織品已遠銷至今日本、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印度、斯裡蘭卡、坦桑尼亞等地。元代著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遊記中記載,“此地織造的錦緞和綢緞,也以刺桐命名。該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刺桐城極扼要,生産綢緞,較汗沙(杭州)、汗八里(北京)二城所産者為優”;“中國國王送給莫哈默德·蘇丹花緞五百匹,其中百匹是在刺桐織造,百匹係在汗沙(杭州)織造”。史書稱泉州“織染為天下最”,延續到明代,泉州仍是福建的紡織織造中心,現泉州城內還有織染局遺址清白源井,因該井以清冽善染著名。泉州絲織品大量輸出,不僅對世界人民的物質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泉州的紡織業不僅有輝煌燦爛的歷史,現代紡織服裝業也在傳承和創新傳統工藝中不斷發展,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已形成從抽絲、織布、漂染及後整理到服裝生産一條龍的完整産業鏈,成為一大支柱産業,創造出了一批享有盛譽的品牌。隨著市場化不斷推進,泉州依託民資發達、僑資充裕、理念活躍、機制靈活等比較優勢,發展壯大民營經濟,開創了一條以本土企業為主體、利用外部資源發展産業的特色之路。

  □泉州晚報記者 謝偉端

編輯:尹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