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會特別報道】福建生態文明建設行進在快車道
福州金牛山城市森林步道。 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要改革完善相關制度,協同推動高品質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
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福建持續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建成生態雲平臺,推動精準治污,構建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聯治機制,深化重點行業企業治污減排,協同控制臭氧和顆粒物污染,建立小流域“掛號銷號”制度,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開展土壤污染風險防控與治理修復試點。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38項重點改革任務均得到有效落實,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18項改革經驗全國交流推廣,形成莆田木蘭溪流域治理、漳州“生態+”模式、泉州綠色開發區、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連江生態産品市場化改革、永春全域生態綜合體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經驗,生態環境品質持續保持全國領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福建的生態文明建設正不斷行進在快車道上。請看本報記者來自一線的報道。
環境整治,帶給百姓更多獲得感
東南網3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園園 通訊員 林祥聰)
“現在終於不再擔心樓下燒烤店的油煙了,可以開窗透氣了。”將樂縣水南航華大廈的居民終於不再受油煙之苦。過去,由於大廈一樓燒烤吧任意排放油煙,給周邊居民帶來困擾。去年8月,接到群眾投訴後,將樂縣環保局立刻責成燒烤店組織整改,封堵燒烤間排煙漏風管道,改造進出通道並安裝凈化處理設施。經過整治,油煙不見了。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既是改善環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去年7月以來,省生態環境廳、住建廳、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水利廳及河長辦等多部門聯合組織開展百姓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攻堅行動,重拳整治百姓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行動期間,共辦結6572件百姓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立案查處649件,其中立案處罰343件,處罰金額1241萬元,關閉取締136家,司法移送13件。272個重復投訴問題得到息訴息訪,舉報量逐月下降,成效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百姓獲得感滿滿。
“根據中央環保督察組入駐期間接到的舉報案件來看,約75%都是群眾身邊的‘小事’。實際上,這些‘小事’都是危害群眾健康的問題,也是開展攻堅行動聚焦的重點。”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鄭彧介紹,為了讓環境整治帶給百姓更多獲得感,攻堅行動聚焦近年來群眾反映集中、整改易回潮、重復舉報多的生態環境問題。
工業違法排污、垃圾亂堆、畜禽養殖污染、非法採砂、娛樂噪聲污染……長期以來,遇到這些困擾,群眾往往對該找哪個部門投訴“一頭霧水”;而一些歷史遺留的“老大難”問題,如果由某一部門處置,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該如何打破部門間的藩籬?我省以攻堅行動為契機,把分佈在環保、住建、自然資源、水利等有關部門的環保職能進行統籌整合,使各部門的力量擰成一股繩,變“單兵作戰”為“集團會戰”,力爭立查立改見實效。
對標中央環保督察期間受理、轉辦信訪件的做法,攻堅行動形成了由省生態環境廳負責匯總,省直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各自統一受理舉報、統一交辦問題、統一信息公開、統一督查督辦,市直有關部門統一承辦、統一整改、統一反饋的長效機制。對涉及多部門職責的舉報件開展聯合交辦督辦,共同推進解決跨部門生態環境問題。同時,建立會商抽查督辦機制,每月隨機抽查5%已辦結舉報件並分析研判,對辦結答覆未達到要求的採取退回重辦、專案稽查等措施,不解決問題,決不罷休。
不僅要辦得好,還要辦得快。近年來,我省針對群眾舉報件的受理和辦結時間由生態環境部規定的15個工作日、60個工作日分別縮短至2個工作日、30個工作日。2017年我省環保舉報平均受理時間為1.2天,全國排名第一。開展百姓身邊環境問題整治攻堅行動以來,平均受理時間縮短至1天,辦理時效和公眾滿意度進一步提升。已反饋件中需一定整改期限的有3231件,截至去年12月已完成整改2950件,整改完成率達91.1%。
“保護生態、防治污染,需要動真碰硬、持續發力。我們將牢記囑託,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努力提高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鄭彧表示,我省將進一步完善整治工作辦法,做到集中攻堅與常態整治相結合,持之以恒解決百姓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同時,我省將加強生態雲平臺環境品質、污染源等數據的融合,開展溯源分析,快速定位污染來源、快速排查響應處理、快速解決環境問題,實現更精準攻堅。
閩侯江濱休閒步道。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深化林改,走好綠色發展致富路
東南網3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清新福建綠意濃。
武平縣梁野山下,養蜂人鐘亮生追花逐蜜正忙。去年,由他發起的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産值超千萬元,帶動近300戶農民致富。鐘亮生説,武平人“家裏有礦”,這滿眼蒼翠便是最大的富礦。
撬動起這座富礦的,正是那場發端于武平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1998年,鐘亮生從部隊轉業到武平林業系統,成為一名護林員。定時巡山,與盜伐者鬥智鬥勇,是他工作的常態。
2001年12月30日,第一本標注著“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歸林農自己所有”的新式林權證,在武平縣萬安鄉捷文村誕生。福建林改由此拉開序幕。這場被稱為“從山下轉向山上”的改革,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林改之後,盜伐不再,山頭復綠。2006年,鐘亮生從梁野山的青山綠水中看到了商機,因地制宜發展養蜂業。
梁野仙蜜一炮打響,訂單不斷。如何帶動更多林農“不砍樹也致富”?2011年,他發起成立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吸納本地林農參與,併為新蜂農們提供技術、蜂種、市場銷路等全套支持。如今,主打綠色生態牌的梁野仙蜜逐漸走出閩西,遠銷北京、香港等地。
“事實證明,好生態是最好的發展資源,擁有最強的市場號召力。”作為林改的親歷者,鐘亮生最大的體會是,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非對立關係,而是互饋關係。
受益於林改,“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現擁有林業用地面積324.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9.7%。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
2013年,武平縣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首批“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當地充分發揮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編制林下經濟發展總體規劃,鼓勵和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産品採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四大類型的林下經濟。
“多年來,福建堅持不懈地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生態保護與林業發展夯實了制度基礎,為全國林改不斷提供新鮮經驗。”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説,當前,林改的題中之意便是考慮如何持續深化,不斷完善制度配套,從而真正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促進的道路,譬如,林改帶來林權結構小型化、林地資源分散等新情況,如何解決林農抵押難、貸款難等問題,如何推進林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發展新型林業經營主體?
深化林改,福建在路上——
創新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機制,優先贖買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地等重點生態區位中的過熟商品林;創新集體林業規模經營機制,加快培育數量更多、規模更大、跨行政區域的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創新金融支持林業發展機制,推出更多新的林業金融産品,充分發揮林權收儲機構作用,有效防控林業金融風險,促進林權抵押貸款“增量擴面”。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社會得綠、林農得利”的故事,正在八閩大地相傳。
去年12月3日,全國首家“森林生態銀行”在順昌縣開張。
“我們借鑒金融機構運營模式,以託管、贖買、租賃、抵押擔保等方式集聚碎片化的森林資源,並通過專業隊伍,開展規模化、科學化、集約化管護和開發。” 順昌縣國有林場場長趙剛源説。
去年,將樂縣整合全縣竹林、林木資源,採取“公司+林農”的模式,嘗試打包開發20萬畝“毛竹林經營碳匯項目”。在這套林業碳匯開發模式下,林農只需要提供林權證並依據指導規範經營,便可以售賣竹林所固定的二氧化碳並獲得收入。生態投入因此有了更多回報,護林與增收兩不耽誤。
龍海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攻堅
我省將圍繞環境品質導向,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實施“1+7+N”污染防治攻堅戰作戰計劃,確保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並持續保持全國前列。
持續推進藍天保衛戰——
全面實施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堅持臭氧和PM2.5協同控制,有效防治臭氧污染。
實施“十百千”工程,推進全省10個重點整治區域(重點行業)、100個省級重點整治項目、1000個市(縣)級重點整治項目,力爭全省V0Cs排放總量較2015年下降8%以上。
實施大氣環境專項整治行動,從嚴整治“散亂污”企業,實行拉網式排查和清單式、臺賬式、網格化管理。
推進廈門、三明、南平市等國家低碳城市試點。
持續推進碧水保衛戰——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持續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現全省水環境品質穩定達標、優質水比例穩步提升。
實施水環境精準治理項目省級100個、市級1000個,推進漳州上坂、南溪浮宮橋、廈門隘頭潭、龍岩雁石橋、泉州霞東橋、鱘埔等主要流域重點國控斷面以及漳州、龍岩等地10個重點縣(市、區)小流域水環境治理。
打好水源地保護攻堅戰,確保2019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縣級水源地80個環保問題整改。
打好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圍繞國家下達的三大類17項績效目標,協同推進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等五大方面21個工程項目建設。
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定期監測評價已經完成整治的87條黑臭水體,建立常態化管理長效機制。
持續推進凈土保衛戰——
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強化風險防控,逐步改善區域土壤環境品質。
加快企業用地調查,逐步實現“一企一檔、一地一檔”。督促188家省級重點監管企業開展自行監測。同時,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逐步擴大土壤污染風險防控試點,深入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組織實施“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和廢鉛蓄電池污染防治行動等。
2019年,全省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90%以上,重點重金屬排放量較2013年減少10%,危險廢物處置能力達140萬噸/年以上。
漳州南山文化生態園。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數説
2018年,我省大氣、水、生態環境品質全優,持續保持全國領先。
● 森林覆蓋率:66.80%
連續40年位列全國第一。與2013年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相比,5年間,福建森林覆蓋率提高0.85個百分點,森林面積凈增加150萬畝,森林蓄積增加1.21億立方米。
● 大氣環境品質:
九市一區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95.0%,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5.7個百分點。9個設區城市空氣品質從相對較好開始排名依次為:南平、寧德、龍岩和莆田(並列第3)、廈門、福州、三明、泉州、漳州,平潭綜合實驗區空氣品質優於9個設區城市。福州、廈門空氣品質分別位列全國169個重點城市第8位和第7位。
● 水環境品質:
全省主要流域Ⅰ~Ⅲ類水質比例達95.8%,比全國平均水準高24.8個百分點。
全省小流域Ⅰ~Ⅲ類水質比例達84.7%,同比提高4.3個百分點,基本消滅劣V類小流域、“牛奶溪”。
市級、縣級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達100%。
● 土壤環境品質:
全面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危險廢物經營處置能力達128萬噸/年,提前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100萬噸/年的目標任務。
● 生態省建設:
全省10個縣(市、區)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區)稱號,數量居全國前列。
長汀縣成為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廈門、泉州獲國家生態市命名,福州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漳州、三明獲省級生態市命名。
65個縣(市、區)獲省級以上生態縣(市、區)命名,其中32個縣獲國家生態縣命名。
519個鄉鎮(街道)獲國家級生態鄉鎮(街道)命名。
● 鐵腕執法:
2018年,我省持續加大對企業環境違法的查處力度,先後開展“清水藍天”等15個專項執法行動,共辦理行政處罰案件4465件、處罰金額2.89億元,其中移送行政拘留368起、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109起,位居全國前列,多次得到生態環境部通報表揚。
心聲
連江縣發改局局長陳俊海:
生態産品價值如何實現?自2018年被省發改委確定為生態産品市場化改革試點以來,連江編制了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進行指標量化。今年我們在黃岐灣外海域試點人工海藻場項目。在價值核算的基礎上,引入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力量,實現從資源到資産再到資本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
永春縣岵山鎮鎮長陳志宏:
永春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保護泉州水源地和生態屏障出發,打造全域生態綜合體。在千年古鎮岵山鎮,我們整合全鎮旅遊資源,成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培育一條古鎮旅遊精品線路,推動岵山旅遊産業蓬勃發展。好生態不僅帶來民生福祉,更轉化為發展原動力。
詔安縣橋東鎮黨委書記朱財武:
我在詔安工作生活了20多年,深感山更綠了、水更清了、路更寬了、群眾的日子更舒坦了。我們將圍繞縣裏今年提出的加大“三清三改一增綠”力度、加快“四場”清退等要求,細化量化工作指標,堅持高品質發展落實趕超,加快建設“富強、活力、生態、文明、和諧”新橋東。
漳州水仙花海公園。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福鼎市桑園水庫。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