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榕上半年再建成50個串珠公園 未來綠道將串聯城區58座山體 千里綠鏈連山水 “公園城市”入畫來
福道是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福州晚報首席記者 張旭/文 記者 陳建國/攝
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行路見蔭,如今的榕城已經形成山水樹林交融的生態宜居城市格局。從12條休閒步道建成,到“免檢”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再到15個生態公園集中開園、168個串珠公園陸續開放,一項項生態福利不斷釋放,福州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日益提升。
日前,中央主要媒體的記者來榕採訪,先後前往梅峰山地公園、金牛山福道、流花溪串珠公園等地,了解福州綠道建設成效,切身感受福州的綠、福州的美。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我市在建的50個串珠公園將會完成,屆時串珠公園總量將達218個。由濱河綠道、街區通勤綠道、山地綠道組成的城市綠道,總長可達1161.2公里,將成為福州“綠網”的骨架系統。
在遠期規劃中,我市遵循“公園城市”建設理念,未來以綠道串聯城區58座山體,實現山山相連、串山連水的城市格局。綠道還將延伸到全市各公共服務機構,最終實現“一條綠道逛榕城”的目標。
流花溪整治後變靚了,市民愜意遊玩。
內河沿線串珠公園到上半年將達218個
從“傷病滿身”到“治愈可期”,再到活力再現,曾經讓人難以親近的流花溪暢通了水系、造出了美景。香積煙雨、流花疊影、荷印夢櫻……一個個詩情畫意的名字,代表著沿線串珠公園的一處處特色美景。
中央主要媒體的記者,在福州這個最具代表性的串珠公園久久駐足。面對記者的採訪,泰禾紅樹林小區居民陸萍超頻頻為福州點讚:“我在這邊住了5年,從原來的黑臭到現在的美景,內河治理和串珠公園建設讓周邊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串珠公園是獨具福州味道的一種公園形式,因為這些公園緊鄰居民區,又被稱為“家門口的公園”。
2016年底,《福州市城區水系綜合治理工作方案》亮相,實現中心城區水系“水清、河暢、岸綠、景美”是此次治水的目標。作為城區水系綜合治理的配套項目,內河沿岸景觀建設緊隨其後。作為創新舉措,在有條件的河道邊,以沿岸步道和綠帶為“串”,以有條件的塊狀綠地為“珠”,形成連續不斷、縱橫交錯的城市生態走廊。
串珠公園建設了兩年多。到去年底,168個串珠公園在內河兩岸紮根,濱河綠道總長度達到400多公里,新建和提升公園綠地約3000畝。今年上半年,城區再建成50個串珠公園,新建、提升100公里濱河綠道,其中10畝以上(含10畝)的串珠公園就有23個。
“根據目前的進度安排,今年新建的串珠公園有望突破50個,讓更多居民享受生態福利。”市園林局綠化處副處長王永強説,6月底,全市串珠公園將達到218個。屆時,基本實現通過綠道漫遊福州內河的目標。
為了對內河及串珠公園進行有效管理,我市創新實行雙河長制。參照大江大河的做法,在全面落實市、區、街(鎮)、村四級內河河長制的基礎上,補充完善PPP方面運營階段的企業河長,要求每天至少巡河一次,一旦發現各類垃圾,半小時內必須清理乾淨。
如今的流花溪景色宜人。
城區58座山體將用綠道串聯
在“樹冠”上行走,在森林中穿梭,這是福道帶給大家的別樣體驗。
梅峰山地公園從一座荒山變成了頻頻亮相央視的生態範例,鼓樓區步道辦副主任楊臻是開荒者中的一位。
楊臻回憶説,建設全長19公里的山地慢行步道是一項大工程,也是個精細活。以往建設沿山步道,必須開山修建施工便道,但是梅峰山地公園建設過程中沒有這樣做。
為了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施工隊用人工、騾馬、纜道等方式將材料運上山,採用國內首創的“橋面吊機滑行吊裝”工藝,利用已成形的橋面平臺安裝鋼構件。“鋼構件都是工廠加工、現場拼裝的,基本不用電焊,把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楊臻説。
2015年初福道動建,2016年元旦建成金牛山體育公園段,2016年5月開放梅峰山地公園段,2017年底全線貫通,串聯起象山、後縣山、梅峰山、金牛山等山體,連接左海公園、梅峰山地公園、金牛山體育公園、國光公園及金牛山公園,福道就這麼一段段地修建了3年。
這是國內首條鋼架懸空棧道。楊臻介紹,“人員在步道上每前行16米,高度只上升1米,相對來説很輕鬆。橋面採用了格柵板,縫隙寬度控制在1.5釐米以內,既可以滿足輪椅通行,又不妨礙下方植物吸收陽光雨露。”
“福州的綠道不僅要串聯起左海公園、梅峰山地公園、金牛山體育公園、國光公園及金牛山公園,還要連接城區所有山體。”王永強説,內河旁邊由串珠公園組成的濱河綠道是一個小概念,未來以綠道為軸線,串聯城區58座山體,這個“串珠”將是一個大概念。此外,福州以綠道串山連水,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建設城市綠色通道和生態景觀廊道。
包括中央主要媒體在內的記者在流花溪採訪。
打造“公園城市”綠道成為骨架
未來的福州,將是一座“公園城市”。
“公園城市,不是將‘公園’和‘城市’簡單疊加,也不是在城市裏面建設大量的公園。”王永強説,“公園城市”指的是在城市中建設較為完善的生態系統,在滿足人居與生活的同時,可以為産業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環境,還要承擔一定的公共道路功能。其中,綠道將成為“公園城市”的肌底和骨架。
在推進山水串聯的同時,街區綠道建設也在同步延展。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城區綠道共計1161.2公里,其中濱河型綠道400公里、通勤型綠道586.2公里、山地型綠道175公里。在此基礎上,我市今年擬再建綠道100公里。
福馬路上,福州近年來投入最大的單項綠化工程已經啟動。王永強介紹,福馬路作為將來一條重要的“花街”,沿線將打造四季不同的景致,六一路至五里亭段主打開花喬木為黃花風鈴木,五里亭至鼓山隧道口段主打宮粉羊蹄甲。此外,還將點綴金桂、福建山櫻花、天鵝絨紫薇、紫荊、紅花雞蛋花、紅絨球、懸鈴花等開花植物。這裡還會增加亭廊,建設錯落有致的小公園,配備豐富的設施,打造道路式串珠公園的典範和城區一條重要的生態廊道。
目前,全市已梳理提升綠色林蔭道路262條,完成交通等候區和公交站遮陰工程173處,種植喬木55萬株,其中城區種植喬木29萬株。林蔭大道、林蔭等候區、林蔭公交站、林蔭停車場等初步形成一個林蔭綠道網絡,城市生態骨架更加健康充實,為市民提供舒適愜意的出行體驗。
“作為‘公園城市’的一環,目前綠道建設更注重將公共空間納入通行範疇。公園和綠道提供了休憩空間,市民還可以通過綠道步行上下班。”王永強説,以臺嶼河、流花溪、奧體、飛鳳山公園為例,已將公共空間通達性列入重要考慮因素,計劃在四者間打造一個慢行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