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永定:岸綠水又清,家園面貌新
白鷺在撫市鎮撫溪河河邊踏浪戲水。劉永良 攝
東南網龍岩4月3日訊(記者 劉必然 黃筱菁 通訊員 劉永良)“巡河又苦又累。你一個女子,能堅持幾天?”
一年多前,永定區湖雷鎮下湖村村民孔秋蘭報名成為永定河下湖段河道專管員。村民望著“醬油河”兩岸堆積成山的垃圾,連連搖頭,根本不信她能堅持下來,也懷疑能有河清岸綠的一天。
結果,她不僅堅持下來,還見證了河水一日比一日澄凈、河岸一天賽一天整潔。如今,潺潺流水清可見底,夾岸綠地開遍花草,沿岸窗子四季常開,受益群眾讚不絕口。
下湖河段之變是永定區治水工作的生動縮影。自永定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持續推進”的工作機制,有效提升流域水質。據當地有關部門發佈的2018年1—9月檢測數據報告,轄區內三條主要河流5個水質評價斷面總體水質保持良好,I~III類水質比例和水質達標率都為86.7%,全區24個鄉鎮(街道)26個交接斷面達標率為53.8%,同比增長23%。
壓實責任,創新機制
一副手套、一雙雨靴、一根耙子、一口大袋子,這是孔秋蘭巡河的標配。迎著春光,記者同她一起在5公里的河段巡邏,不時見她彎下腰身拾垃圾、探出手臂撈浮物。
“現在大家環保意識強了不少,每天要清理的垃圾少了很多。”孔秋蘭説,一年365天,每天巡河一遍以上,除了清理垃圾,還要查看有沒有排污口、有沒有人挖沙電魚。“這些都是河道專管員的常規操作,早就習以為常,不覺辛苦。”孔秋蘭表示。
“責任帶來壓力。有時我也會和她一起巡河,分擔一些工作。”她的愛人廖浩勝接過話茬。
孔秋蘭是永定區255名村級河道專管員中的一員。“村級河道專管員基本都是當地群眾,他們天天生活在河邊,最了解水質情況。他們是治水大體系中的‘末梢神經’。”永定區河長辦專職副主任蘇松育説。
2018年,永定區進一步完善河(湖)長制組織體系,在全面實施河長制工作的基礎上,出臺《永定區全面推進湖長制實施方案》,明確了湖長制推進路線圖、時間表、湖長工作職責和主要任務,設立區級湖長3名、鄉鎮(街道)湖長87名;配備24名鄉級河道專管員,主要負責鄉鎮(街道)河長辦日常工作和村級河道專管員隊伍的管理。根據河道長度、保潔任務數,配齊村級河道專管員,覆蓋全區各條河溪,完成了市級河長制管理信息平臺基礎河段數據的採集錄入,區、鄉、村三級河長及河道專管員掛鉤相應河流,實現河道管理全覆蓋,並落實電子化監管。截至目前,河道專管員巡河率達97.1%。
據蘇松育介紹,區黨政主官分別兼任第一總河長和總河長,三名副區長分別掛鉤永定河、汀江河永定段和金豐溪三條主要河流,確保抓實抓細。這是永定河(湖)長制的一大特色。
“第一總河長、總河長以及區級河長經常前往基層一線檢查養殖業污染整治、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水電站下泄流量等涉河涉水工作。去年上半年,第一總河長在城郊鎮桃坑村突擊檢查時發現路邊傾倒垃圾,馬上打電話來督促治理。治水以來,我們一刻也不敢放鬆啊。”河長辦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區河長辦人員組成主要由區水利局、環保局、住建局、農業局等相關部門抽調,年終評先評優均由原單位負責管理,因工作性質,人員辦公長期在河長辦,如何兼顧評先評優?
為確保河長辦人員工作積極性,永定將“三大戰役”工作評先評優單獨給予河長辦一定名額,幹部年度考核評先評優也將給予一定比例。
湖雷鎮黨委書記邱小梅帶領河長辦工作人員巡河。劉永良 攝
找準根源,鐵腕治河
永定河下湖段是永定河湖雷段的一截。從十幾年前開始,不僅下湖段污染嚴重,整個湖雷段更是滿目瘡痍。村民把死掉的牲口和廢棄的破沙發、舊燈籠等生活垃圾往河裏扔,永定河湖雷段儼然成了村民的“垃圾場”。
“讓河水重回清澈明凈,不僅是民生需要,更是歷史使命。” 2017年3月起,在永定區整體部署下,湖雷鎮治水工作全面推進。
“一河之長,任務重大。還清水於民是黨的重托,也是群眾的期待,再忙也要集中精力承擔好河長這個重大責任,鐵下心履行好這份神聖職責。”邱小梅既是湖雷鎮黨委書記也是河長,她治水態度堅決。
湖雷鎮是農業大鎮,支柱産業之一是生豬養殖,鼎盛期全鎮達到了300多家養豬場,給群眾帶來豐厚收入,同時也帶來極大的污染。
為此,湖雷鐵腕治理生豬養殖業污染,對禁養區內的養殖場一律關閉拆除,對限養區內的養殖場進行改造提升;對重點戶、難點戶,邱小梅走村入戶,通過下發拆除通知書、上門交流等方式,積極做好養殖戶的思想工作,讓養殖戶知曉豬場給環境帶來的危害,督促其自拆。通過精準施策,湖雷鎮拆除養豬場108家4.1萬平方米,關閉養豬場113家4.4萬平方米,全面完成72家保留豬場的升級改造任務。
“要集中有限的經費和力量,做好河道管養工作。”邱小梅説,拆除豬場的同時,啟動上湖溪小流域水保項目,該項目包括對上湖溪進行逐段清淤清障,確保水流通暢;在上湖、增瑞等村種植不少於300畝的生態林,做到水清岸綠,還修建了一段生態防洪堤,美化河道。
此外,永定強化執法,依法治河。一方面設置檢察院駐河長辦聯絡點,定期通報涉河涉水刑事犯罪案件及其他相關檢察監督案件辦理情況,區河長辦定期通報河長制工作推進和涉及河道、湖泊、水庫、水利工程等有關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污染的執法檢查及案件辦理情況。另一方面,深化落實河道警長工作制度,加強河道警長履職力度。去年,各級河道警長共入村入校入企開展宣傳教育8場次,發放宣傳材料5000余份,開展常態化日常巡查588人次。其中,查處生豬養殖業排污污染水環境案件6起,行政拘留6人,震懾了涉河涉水違法行為。
一年多來,湖雷境內35.8公里河道得到了全面治理,昔日河道在“河長制”的守護下實現了美麗蛻變。站在湖雷鎮十二駁橋橋畔,歡騰的永定河水宛如一條玉帶蜿蜒而過。截至目前,市控永定河湖雷段中坑橋斷面水質持續達到Ⅲ類以上,省控上湖溪湖雷衛生院橋斷面水質由原來的劣Ⅴ類提升至Ⅲ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治河目標,已成為現實。
撫市鎮溪聯村南坂河河清岸美。劉永良 攝
社會治理,全民參與
在撫市鎮,永定河支流之一的撫溪河緩緩流過,水流清清、兩岸蔥綠。這條河在撫市境內長達18公里,有9條支流,流經6個村,涉及人口2萬多人。
當地村民清楚記得這條河此前的樣子:大量生活垃圾被扔在河邊,煤礦私挖濫採,養豬場排泄物橫流,生活污水排放隨意,長年累月,河水變淺變渾濁、河床裸露、魚蝦難見蹤影,垃圾成堆,臭氣熏天。
“必須切實採取措施用心治河,通過各種方式,讓兒時的碧水藍天長久地回到大家身邊。” 撫市鎮黨委書記、撫溪河河長張漢鋒説。2017年,撫市鎮以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為重點推進河長制工作,初步改變過去的舊面貌,實現了斷面水質由原來的劣Ⅴ類水質到現在的Ⅲ類水質,鎮村集中飲用水源達標率100%、污水處理率88%以上。
治水沒有旁觀者,這樣的成績,離不開群眾對治水工作的參與。“必須充分發揮群眾力量,發動群眾共同參與,只有營造人人是河長的濃厚氛圍,構建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治水模式,才能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張漢鋒説。
去年6月,一支由撫市鎮各行各業上千名志願者組成的“保護撫溪河協會”成立。他們組成志願者護河隊,張貼標語、懸挂橫幅,又自掏腰包籌集2萬多元,購買1萬餘尾草魚、鰱魚、鯉魚集中放流在撫溪河,維持水域生態平衡。
為了讓護河隊伍愈發壯大,張漢鋒還創建“河長日”活動,並以此為載體,發動黨員幹部、青年婦女志願者、老年人護河隊以及熱心村民積極參與“河長制”工作。此外,實行河道企業認領制,督促轄區內的非煤礦山、機磚廠等企業認領周邊重點監管河道,參與河道日常巡查,定期開展義務勞動,協助河長履行職責。
不只在撫市鎮,永定區岐嶺鄉成立了由退休老幹部自發組成的“夕陽紅”志願者護河隊,每個月走訪至少2個村,勸阻村民亂扔垃圾45起,起到良好的河長制宣傳作用。永定還開展“河小禹”“河長制工作進校園”“巾幗護河”等宣傳活動,同時聘請社會監督員77人,組織動員廣大群眾積極投身河長制工作,爭做河長制工作的傳播者、實踐者與監督者。幹部群眾齊上陣,改變了治水“政府幹,群眾看”的局面,讓“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