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建力爭到2022年建立一支55萬人的新型職業農民隊
東南網4月9日訊(本網記者 林先昌)記者從福建省科協獲悉,為進一步加強全省農村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服務鄉村振興,近日,省科協、省農業農村廳聯合有關部門共同實施科普助力鄉村振興行動,並研究制定了《科普助力鄉村振興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2年)》(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要求,到2022年,我省農村科普框架體系初步健全,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水準顯著提升,農村科普活動和科普資源不斷豐富,農村科普公共服務和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科普助力鄉村振興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果,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模式和經驗。
《方案》提出的重點任務包括:加強農民科學素質培訓、深化科普惠農興村服務、提升農村科普信息化服務水準、促進鄉風文明建設等。
《方案》指出,要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圍繞品質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以促進優勢特色産業發展和滿足農民需求為核心,依託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技推廣部門、農業職業院校和其他社會培訓機構,採取“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培訓模式,推行農民田間學校、送教下鄉等教學方式,開展分産業、分類型培育,力爭到2022年全省建立一支擁有55萬人的“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通過開展鄉土人才示範培訓、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組織農業專家下鄉指導等方式,培育一批“土專家”“田秀才”、産業帶頭人和農村電商人才。加大農村學校科技輔導員培訓力度,重點開展科技活動輔導、心理疏導、安全健康、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內容的培訓。力爭到2022年,各地均有一支綜合素質高、生産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鄉土人才隊伍。
《方案》提出,要實施“千會幫千村計劃”。發動全省各級學會、協會、研究會,組織廣大涉農科技人員深入鄉村,開展農業科技精準服務,推廣農村實用技術,引進農業科技項目,發展優勢特色産業項目,推動鄉村科普旅遊,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到2022年,實現1000個左右各級學會、協會、研究會與1000個左右行政村結對幫扶。實施“科技人員送智下鄉計劃”。以“院士專家八閩行”活動、“海智計劃”等為載體,組織院士專家深入鄉村調研指導,與鄉村優勢特色産業開展項目對接,為基層農業生産、農村發展、農技服務等提供技術指導和智力支持。到2022年,組織300名以上院士專家到鄉村服務。探索建立一批“科技小院”。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優勢和人才優勢,組織專家、科研人員、大學生常駐鄉村,建立一批“科技小院”,開展農業科技項目成果示範、推廣和應用,“零距離”持續指導當地農民,加速培育農村優勢特色産業,促進農業增産、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