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連江:一座千年古邑的“進退之方” 全國知名專家護航,打造特色“三街一坊”
今年春節,魁龍坊的陳家大厝正式開放(資料圖)。
福州晚報記者 鄭瑞洋 文/攝
“既能讓群眾圓了新房夢,又能留住城市的文脈,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12日,站在連江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魁龍坊,連江縣副縣長陳欽説,明年春節前,將有16座古建築基本完工;今年10月份,配套的安置小區也要開建。
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連江是溫麻古邑,西晉設縣,至今已1700多年。浩浩敖江水,蕩不盡悠悠歷史,如何在城市建設進程中留住文脈呢?
2018年以來,連江一直在三個方面進行探索:新思路——從“舊城改造”邁向“古城復興”,地盡其利,讓群眾擁有文化自信;新方法——“修”有古法、“拆”有章法,物盡其用,讓古建築修復擁有古意;新機制——群策群力、專家護航,人盡其才,讓老城復興擁有精兵強將。
新思路:“舊城改造”邁向“古城復興”
“我活了90多歲,還沒住過新房子呢。”這是連江一名依姆對新房子的渴望。
“我在這裡出生、長大、結婚、生子。”這是退休教師林日光對老房子的“鄉愁”。
城市發展與古城保護,兩者如何兼顧?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去年初,連江啟動最大的舊城改造項目——玉荷西路兩側片區項目。同年4月,連江縣委、縣政府轉換思路,放棄了玉荷西路兩側片區原先的安置方案,加快連江老城的保護與建設,打造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陳欽説,連江聘請了國內知名專家作為顧問,委託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和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系列規劃編制工作,並針對古建築進行普查,建立檔案,讓古建築擁有自己的“身份證”。
同時,通過工作彙報、專家審議、古建築愛好者座談、新聞媒體訪談、街區原住民訪談、文史資料收集整理等方式,不斷優化規劃編制方案。
根據規劃,連江全方位、系統性推動老城保護與復興工作,形成以明清歷史建築為代表的傳統建築群落,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是最集中、最具人氣、最能代表老城歷史的區域。
據悉,該街區位於連江縣中心老城區,分為魁龍坊、天王前街、上林街、王步街,又稱“三街一坊”,初步普查約有84座古建築,項目總面積為18.38公頃,採用PPP模式修繕。
打造特色街區,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陳欽説,他們多次到全國各地街區取經,還專門成立了連江縣溫麻文化研究會。
工人正在修繕遊璉故居。
新方法:“修”有古法、“拆”有章法
去年10月,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項目——魁龍坊,正式啟動建設。
今年1月,歷經100多天的修繕,魁龍坊的陳家大厝成為最先完工的一座古建築,佔地1150平方米。
梁思成先生提出:“古建築維修要有古意。”魁龍坊如何修舊如舊?
據了解,連江古建築修復堅持“一座一議”,按照相應年代古建築營造法式和地方營造技法進行修繕設計,既要保留建築原有風貌,又要放棄與風貌不協調的後期建築。
其中,陳家大厝保存完好,始建於清中晚期,三進院落,呈現“雙廳雙廊、黛墻紅瓦、重檐硬山”的地方特色,厝內還保留了許多外來元素,如西洋鐘錶的木雕、鬥拱上木獅造型構件、海絲沿線國家傳入的雕花等。其中,兩扇大門尤為特別:門上有鬥底磚,用於防火;磚上有銅扣,寓意“添丁”。
“原先的鬥底磚已有多處破損,我們用了同樣的材質進行修復。”連江縣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魏步雲説,為了保留歷史風貌,分別用銅扣和銅錢來代表舊磚和新磚。
小到一枚銅錢,大到一座古厝。“我們採取了古法修復。比如,針對各類損毀構件,聘請老藝人利用古法修復。”魏步雲説,為了“淘”到木材、磚瓦、灰塑、石雕等構件,他們北赴浙江,南至莆田,進行定制。
陳家大厝的二進後庭,左右對稱。而在以前,二進後庭西側曾是一棟有五層半樓高的民房。“古建築中存在許多後期改建的民房,由於挨得緊,只能用手工拆除的方式。”魏步雲説,20名工人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將這棟民房“搬”走。
新機制:
群策群力、專家護航
在明代的遊璉故居修繕現場,記者看到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鋼管架搭設有序進行,木匠師傅正忙著梁柱的墩接、裂縫處理。古建築專家陳木霖、阮章魁、林知利,用他們的“火眼金睛”,在挑毛病。
他們是受連江縣政府聘請,為魁龍坊的修復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
他們出席每週的技術例會,對症下藥。該例會由分管副縣長或街區辦召集,古建顧問、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建設單位都會參加,對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對下一步的工作作出安排。
這源於連江的一套機制。去年8月,連江縣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作為專責機構,組織了一批精兵強將。
據了解,連江聘請了中規院原副總規劃師趙中樞教授、東南大學董衛教授、省文物局原局長鄭國珍、省建築設計院原院長黃漢民、福建工程學院教授嚴龍華、省文保中心主任林峰等一批專家作為政府顧問,指導保護規劃和傳統街區景觀規劃等空間佈局;外聘3位顧問和技術人員,負責施工現場的技術指導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