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廈門首次在龍頭企業和輸配電行業開展職稱改革試點 初中級職稱可由企業自己評
職稱評審的評價要素和評價方式,可由企業根據自身特點決定。
海西晨報訊(記者 林妙紅)昨日,記者從市人社局獲悉,繼海滄區生物醫藥行業職稱改革、自貿區航空維修産業職稱改革之後,近期,廈門首次試點在龍頭企業廈門宏發電聲股份有限公司和輸配電行業開展職稱改革試點。
據了解,在近日完成的首批中級、初級工程師職稱評審中,輸配電行業有175人申報中級,145人通過,39人申報初級,36人通過;廈門宏發電聲股份有限公司101人申報中級,85人通過,23人申報初級,22人通過。此外,廈門輸配電行業有世界五百強企業ABB、施耐德電氣,還有許繼(廈門)智慧電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協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
此次職稱改革試點是市人社局和火炬高新區管委會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的一大舉措。據了解,本次試點工作更加充分發揮用人主體作用,由企業(行業)根據自己企業(行業)的特點決定評價要素和評價方式。其中,廈門宏發電聲股份有限公司的職稱評審中,申報人還用PPT對其業績進行展示,讓評委對參評對象有更加立體、直觀的了解,從而做出更加準確的評價。
此次職稱改革試點聚焦評價標準,實行代表作清單制度,不唯論文,參評人員有專利或特別突出的業績可以替代論文參加職稱評審。同時,及時研究完善科學體現人才能力、業績的評價體系,打通技能人員評職稱的通道,技能人員只要是取得與申報專業相關的大專學歷和技師資格,改行從事工程技術工作5年以上,即可參評工程師。
延伸閱讀
廈重點行業
探索職稱改革
自2016年中央下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來,廈門大力推進人才職稱改革工作,在培養創新人才上下功夫,圍繞創新鏈、科技鏈、産業鏈來打造人才鏈,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2017年,廈門在海滄區生物醫藥行業開展的職稱改革試點受到用人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歡迎。廈門還首次以“千億産業鏈”為重點,嘗試在重點行業———自貿區航空維修産業開展職稱改革試點工作。探索職稱工作與行業管理相結合、與企業用人標準相結合的新機制,實現職稱與技能人才工作相結合,更好地適應航空維修産業人才成長的規律和經濟發展需要,集聚行業人才,提升廈門航空維修産業競爭力。
去年,廈門繼續在海滄區生物醫藥行業和自貿區航空維修産業開展職稱評審。航空維修産業共評出中級工程師295人、助理工程師94人,申報數量為2017年的3倍。海滄區生物醫藥行業為方便專業技術人員,對出差的面試人員專門採用現代化的遠程視頻答辯,評出中級工程師49名,初級工程師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