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專題】“一帶一路”背景下公共外交與中國國家形象構建

2017-12-01 14:28:12  來源:中國網  編輯:許煬  責編:韓東林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中國實現對外全面開放的必然趨勢,還標誌著中國從全球化參與者到塑造者身份的轉變。那麼,在轉變過程中,中國應構建什麼樣的國家形象,助推 “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使其國際社會積極塑造者的身份得到沿線國家認同?這需要公共外交發揮作用,以“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為背景,以沿線國家為主要目標,構建和平崛起、包容開放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一帶一路”背景下公共外交與中國國家形象構建

  國家形象就是一國對另一國家的整體觀念亦或印象。從某種角度來講,國家形像是本國與他國交往的名片,它能夠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帶來附加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本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名片精美與否直接影響著本國與別國的交往。公共外交作為改善國家形象重要而又高效的方式,其開展與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密切相關,相輔相成,二者統一于實現國家利益之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絲路”沿線國家、域外國家對“一帶一路”持何種態度,對倡議的實現成功與否至關重要。“一帶一路”建設與良好的國家形象有著必然的聯繫,因此,構建和平崛起、包容開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就成為“一帶一路”公共外交工作的重點努力方向。只有充分發揮巧實力的作用,大力開展對沿線國家的公共外交,才能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更好地維護國家切身利益。較之於傳統外交,公共外交在構建國家形象方面更具靈活性且效果尤為顯著。在開展過程應重視對方國家民眾的看法,關心他們的利益訴求,這恰好從一定程度上來説能夠彌補傳統外交在國家形象構建方面官方色彩濃厚的的不足之處,助推“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國家形象的構建。

  首先,中國在沿線國家初步實現了價值理念的傳播與認同。“一帶一路”的互惠互通不能光靠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援助經濟發展,還需要獲得沿線國家對中國政策、倡議的共鳴、認可。在“一帶一路”的建設和推進中,中國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則,貫徹開放、包容、共贏的價值理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和諧友好關係,不斷地傳播和平發展、開放包容的價值理念,增強自身的道德感召力。正是這種價值理念的傳播,使得沿線國家積極響應,其中大多數樂意與中國進行合作磋商,同中國一道促進實現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的互聯互通。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推進貢獻力量。

  其次,中國向沿線國家初步展示了全新的國家形象與姿態。面對某些西方媒體、域外國家捏造“中國威脅論”,“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不僅展現了中國和平崛起的決心,也傳達了中國想為地區和世界發展創造福利的意願。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一帶一路”正是最好的詮釋。這一倡議不僅僅是中國發展與繁榮之路,也是相關地區甚至整個世界的經濟繁榮之路。中國的決心和意志、付出和誠意,向沿線國家展示了什麼是真正的包容開放,什麼是真正的負責任大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和支持。

  最後,中國在沿線國家的形象構建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與成績。自2013 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周邊及沿線國家積極響應,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國際認同。國內主要媒體和相關高校及智庫紛紛建立專門的科研團隊,與沿線國家相關機構展開交流與合作,初步形成了高效的溝通機制,為重點問題的溝通和重要合作協議的簽署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此外,中國與沿線國家在文化交流、人文互動領域也取得了可喜成就。中國還在探索與沿線國家在人文交流領域合作的新模式。這些舉措,均方便了沿線國家公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生活的了解,加深了他們對中國發展觀和堅持理念的認同,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與沿線國家在多領域、多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公共外交與中國國家形象構建面臨的挑戰

  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呈現多樣性。“一帶一路”沿線地域甚為廣闊,國家眾多,國與國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宗教信仰,採取何種交流方式實現與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會文化的有效溝通,求同存異,是一個巨大挑戰。此外,沿線部分國家領導人更換較為頻繁,對中國與其合作的長遠發展有不利影響。泰國在2005—2015年這十年間總共經歷了九任領導人,中國在泰建高鐵的願景就受到其政局動蕩的影響。同時,由於對歷史的錯誤解讀,也有沿線國家對中國倡議提出質疑,他們認為中國會以此倡議為依託,實行對外擴張,危及該地區國家的利益。零點研究諮詢集團的相關數據顯示,越南、菲律賓、以色列等國家民眾認為中國在外交關係中可信度不足10%;菲律賓和越南民眾中分別有58%和74%認為本國最大的安全威脅來自中國。(“零點智庫:《圍繞“一帶一路”做好“點穴式”公共外交》, 2015)

  域外國家的干涉、鼓吹加劇了環境的複雜性。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公共外交的開展面臨著複雜的外部環境。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並將“一帶一路”建設確定為2015年中國外交工作的重點。西方媒體就借此炒作,聲稱“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但我們清楚,“一帶一路”無論歷史背景、實現的方式,還是秉持的理念,均與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有天壤之別。此外,域外國家還借此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這種惡劣行徑不僅有悖于歷史事實,而且嚴重損害了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形象,惡化了倡議實施所面臨的外部環境。

  中國在公共外交開展過程中自身存在局限性。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各主要國家在硬實力方面的差距或者代溝正逐漸縮小,在軟實力方面的競爭卻愈演愈烈。網絡的快速傳播,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得輿論導向成了國家對外傳播的主要命脈。中國對“絲路”沿線國家的扶持和援助大部分是官方背景的,很容易被西方媒體利用,加上他們誇大其詞,惡意曲解項目的初衷,勢必會影響被援助國家的價值判斷,以致懷疑中國,使得中國在輿論導向、話語權塑造方面較為被動。同時,國外知名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關注度依然不夠。據零點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BBC、CNN等20 家較有影響力媒體對“一帶一路”的相關報道僅有三百多篇,説明其對這一倡議的關注度仍然較低。此外,中國在開展公共外交的過程中,忽視了對投資效果的評估,存在資源分配不合理、區域分佈不均衡的問題。

  策略與建議

  基於上文提到“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公共外交與國家形象構建面臨的挑戰,作者認為,在未來公共外交開展過程中,中國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努力。

  加強同沿線國家在文化、教育等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公共外交的主要手段即教育援助、人文交流、對外公關,通過平等的交流互動,獲取對方國民眾的理解和認同,使其形成對本國的正面認知。知識改變命運,青少年一代是國家的未來。中國應通過與沿線國家的教育交流活動、文化合作項目,給青少年以正確的價值引導,幫助他們客觀公正地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社會政治,中國應充分利用孔子學院這一中國文化的名片。當然,應注意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分佈不均衡的現狀。截至2016年12月31日,孔子學院在亞洲32 國(地區)總共有115所,佔總比22%;孔子課堂共1073個,其中亞洲20國只有100個,僅佔9%。(數據來源:國家漢辦,孔子學院/孔子課堂)中國應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善,增加在“一帶一路”沿線推廣漢語的廣度和力度;同時,以包容開放的心態加大對沿線國家公共外交的投入力度,求同存異,尋找利益的共通點,最終拓寬合作領域,加強合作深度。

  擴大對外宣傳力度,爭取掌握輿論主導權。中國本國媒體應根據沿線國家的特殊性做出改善和調整,以對方喜歡接受的方式或形式呈現報道內容。在內容方面,應講求報道內容的客觀性、真實性,呈現事件最真實的一面,還應注重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輿論傳播的靈活性、敏感性決定了其先入為主的特點,中國媒體要爭取先發制人,掌握輿論的主導方向,才能加強自身的競爭優勢。此外,中國應嘗試利用他國媒體,根據需求與他國主要媒體開展合作,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籌拍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于2011年出現在被稱為“世界十字路口”的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大型電子顯示屏上,近年也有很多中國著名景點的宣傳片走出了國門。在這一方面我們還需加倍努力,以求擴大自身影響力,增強公信力,提高國家威望。

  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和智庫的作用。公共外交雖然是由政府主導,但未必事事都要政府親力親為。為弱化太官方化的背景,消除沿線國家對中國的憂慮,不妨嘗試用“民間面孔”——非政府組織展示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他們不同於官方組織,不具有政治敏感性,可以接觸到沿線國家的真實社會,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國家的想法和訴求,幫助中國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投其所好,更具有針對性。此外,我們還可以調動企業和企業家的積極性,公共外交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高級形式。企業管理層人員和普通員工都可以成為民間的外交家。企業作為公共外交的主體不僅推動國家總體公共外交的發展,構建更好的國家形象,也將對企業走出國門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還應注公共外交開展的效果和反饋,通過智庫或非政府組織以問卷或採訪的形式進行相應的評估,以便更好地改進和發展。

  結語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與良好國家形象的構建密切相關。其為改善國家形象提供了條件,創造了機遇;國家形象的改善將會促進、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實施。公共外交歷來被視為國家形象構建的“黃金工具”,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工具,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構建良好的國家形象。

  唐小松: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

  景麗娜: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

  文章來源於《公共外交季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