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是美國暫時豁免對歐盟鋼鋁産品徵收關稅的最後期限,特朗普政府並未念及同盟之誼而手下留情。一石激起千層浪,歐盟委員會和主要國家領導人均表示要實施反制措施。從事態發展看,“美國優先”與“規則推動”兩種貿易發展理念發生碰撞,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實施的關稅措施,給左右為難、舉棋不定的歐盟帶來很大困擾。
自由貿易給歐洲帶來巨大的利益。歐盟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出口,2017年包括域內出口在內的貨物與服務貿易出口占GDP的比重接近50%,歐盟每七個就業人口中就有一個從事對外貿易。因此,歐盟將貿易規則、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制視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國際金融危機後,當多邊貿易體系在推動自由化面臨障礙之際,歐盟加快了對外商簽署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進程,通過倡導更高水準的貨物貿易自由化、服務業開放,以及減少非歧視性市場準入限制等高標準規則,歐盟進一步獲得了全球市場的增長紅利。比如,與韓國的自貿協定2016年給歐盟帶來31億歐元的順差,而2011年歐盟對韓國貿易則是116億歐元逆差。
反觀美國,2017年初以來,特朗普政府開始在多邊、雙邊舞臺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包括退出《巴黎協定》、退出TPP、退出伊核協議、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阻擾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等。自世界貿易組織誕生以來,歐盟與美國一直是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的倡導者與維護者。對於近年來美國蔑視自由貿易、隨意踐踏多邊貿易規則,以貿易規則和多邊貿易體制維護者自居的歐洲實在難以接受。歐盟認識到,對美國單邊主義如一味退讓,只會加速多邊貿易體系的分崩離析,降低歐盟在多邊貿易體系的權威與可信度。
目前,貿易逆差是美國在當前歐美經貿博弈中的核心關注點,為了促進貿易收支趨向平衡,特朗普政府試圖向所有對美國存在巨大貿易順差的經濟體一一發難。美國貿易逆差的前四大經濟體依次是中國、墨西哥、日本和德國,2017年逆差額分別是3752億美元、711億美元、689億美元和643億美元。到了6月1日,除了已對中國、日本加徵關稅外,美國也取消了墨西哥、歐盟暫時豁免的權利。近日,美國政府又以國家安全為由,宣佈將對進口汽車和零配件展開“232調查”,其針對歐洲的意味更濃。
對於內部並非鐵板一塊的歐洲來説,形勢很嚴峻,問題很棘手,此時此刻歐盟各國能否達成統一立場將決定歐盟在這場經貿博弈中能走多遠。美國是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和出口市場。在如何應對美國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包括鋼鋁進口關稅大棒問題上,歐盟內部立場分裂,其決策層分成兩派:一派是法國與荷蘭等國,主張強硬;另一派是德國與盧森堡等國,主張讓步。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德國對美經貿往來獲利較多,在歐盟對美整體貿易順差中,德國的順差佔42.4%,而德國對美鋼鐵出口也居歐盟國家之首,2017年出口額佔美國鋼鐵進口總額的4.4%。
問題的關鍵是,一旦美國提高對歐盟産品的進口關稅——即使美國永久豁免對歐鋼鋁加徵關稅,後續還有提高汽車進口關稅的可能性,歐盟可以堅持多久?畢竟歐盟核心成員國在對美經貿往來中利益不同,德國願意就汽車關稅讓步,但法國等強調不能退縮。
按照美國當前的行事作風,似乎並沒有多大耐心坐下來與歐盟進行無休止的談判。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愈來愈強勢的單邊主義,已經逼迫歐盟應對內部利益平衡、防禦外部經貿衝擊,以及統籌雙邊與多邊貿易發展等諸多議題。(姚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