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20條舉措。9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意見》有關情況。
《意見》提出,到2030年,體育産業總規模超過7萬億元,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體育企業和體育賽事。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靜表示,《意見》總體發展目標清晰,圍繞高品質主題,做強體育消費市場,夯實産業發展基礎,為適應體育産業發展新趨勢作出新部署。強調切實增強産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為體育消費持續擴大提供堅實基礎,為推動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從供需兩頭髮力 深入挖掘和釋放體育消費潛力
《意見》從供需兩頭髮力,深入挖掘和釋放消費潛力。從供給看,關注體育賽事,既要“好看”,又要“好辦”。從觀眾角度出發,提高體育賽事的品質;從辦賽角度出發,讓辦賽主體少跑路、快辦事、多獲益,提高賽事舉辦質效。從需求看,促進運動項目普及推廣,加快構建更高水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出惠民舉措,讓人民群眾更有意願參與體育消費。
競賽表演業是體育産業的重要內容,對推動經濟增長髮揮著重要作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司長楊雪鶇介紹,近年來,體育賽事舉辦如火如荼,以山東為例,今年上半年,全省舉辦500人以上賽事739場,帶來直接經濟效益46億元,間接經濟效益達113億元。“我們將聚焦賽事含金量,推動職業聯賽建設,培育自主品牌賽事,提升群眾觀賽體驗。”楊雪鶇説。
體育消費是服務消費的重要領域。今年以來,各地積極探索實踐,涌現出一批商旅文體健融合發展的生動案例,有力帶動擴大消費。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司長孔德軍表示,將繼續開展“跟著賽事品美食”“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等融合促消費活動,促進餐飲、體育、文旅消費相互賦能,打造多元化消費場景,營造融合發展良好氛圍。
依託重大展會及各類專業體育展會 促進優質資源對接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體育企業和體育賽事,這既是發展目標,也突出表明做強企業和賽事,是實現7萬億元目標的重要著力點。”李靜説。
體育器械是體育産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介紹,目前全國體育器械生産企業超過6.3萬家,年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的上市生産企業有8家,累計培育了體育器械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5家。以龍頭企業為牽引,産業鏈上下游企業融通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産業集群也不斷壯大。
如今,進博會、服貿會等重大展會及各類專業體育展會已經成為銜接體育産業供需、促進資源對接的關鍵紐帶。孔德軍表示,著力發揮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消博會等重大展會平臺作用,展示“中國智造”體育用品實力,推動優質體育裝備、健身器材和運動服飾走向世界。
隨著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戶外運動逐漸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方式。據預測,到“十四五”末,我國戶外運動産業總規模有望突破3萬億元。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負責人陳俊表示,我國戶外運動協會組織、俱樂部等發展迅速,戶外運動産品供給日益豐富,場地設施逐漸完善。“我們將從規劃引領、目的地建設、資金支持等方面,繼續推動打造戶外運動産業新增長點。”陳俊説。
推進群眾身邊的運動場地設施建設 提升賽事安全的保障能力
運動場地設施是開展健身和賽事活動的重要場所,是釋放體育消費潛力的重要依託。陳俊表示,通過中央資金的直接投入,引導有條件的地方統籌規劃、一體推進群眾身邊的運動場地設施建設,同時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推動現有場地設施的開放和共享,盡可能盤活利用閒置場地空間。
做大做強體育企業,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李靜表示,聚焦培育經營主體,降低融資成本,提高創新能力,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體育産業投資建設,推動體育産業補鏈延鏈強鏈,引導更多體育裝備企業成長為專精特新企業。
《意見》提出,推動道路、水域等公共資源進一步向體育賽事活動開放,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李靜表示,主動破解一批長期限制賽事經濟發展的難點、堵點問題,釋放發展潛力。“鼓勵各地將辦賽服務納入‘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推進實施體育賽事相關版權確權及交易服務,提高可售(發)票數量。”李靜説。
守好賽事活動安全管理紅線。楊雪鶇表示,嚴格實施“舉辦高危險性體育賽事活動”行政許可,加強對賽風賽紀、畸形“飯圈”文化等重點領域的綜合治理。圍繞賽事運營、場地設施、安全管理等重點領域加強標準制定修訂。鼓勵保險機構創新推出賽事意外險、賽事責任險、賽事取消險等賽事保險,提升賽事安全的保障能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