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跨境電商成韓企“香餑餑”
經濟參考報  2018-06-12 09:10:30

  在韓國“不夜城”東大門,一群舉著自拍桿細瞄每件衣服、對著鏡頭用中文暢聊的人成了店家的“香餑餑”——熟悉海淘的消費者可能已猜到,這是“網紅買手”透過鏡頭帶人“掃貨”。

  海淘掃貨是中國電商在韓業務模式之一。自2015年起,阿裏天貓、京東等中國跨境電商加速在韓佈局。短短一年多時間,以B2C模式為代表的電商平臺紛紛開啟“韓國館”,引入當地大品牌。C2C模式電商則通過培育職業買手挖掘中小特色品牌,滿足個性需求。

  天貓國際亞太招商總監趙戈講述了這樣一個案例:在首爾各大商場,一款曾經可以説是“冷門”的面膜突然成為搶手貨。

  趙戈説,此前這一品牌在中國的市場規模在數千萬左右。自從2017年8月入駐天貓國際後,該品牌的知名度急速提升,不到一年時間,日均銷售額增長13倍,在中國市場的體量也增長了近10倍。

  據介紹,天貓國際在韓國舉辦了多場線下招商會,在眾多擁有高品質産品的品牌中,優先選擇在中國市場有長期規劃和投入者。

  此外,以買手模式為發展方向的C2C電商平臺則重點發力中小品牌。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電商買手”模式起于2016年,職業買手通過直播、短視頻、圖文等內容行銷的方式和粉絲展開互動,帶著海淘消費者逛海外,挖掘當地的地道好貨。在東大門某服裝店內,透過直播鏡頭,一名網紅買手輕輕鬆鬆在一小時內將客單價超過1000元的大毛領羽絨服賣出二三十單。

  中國電商的創新發展模式和背後龐大的消費群體,引起韓國企業的重視和垂涎。

  一名中國電商經理人向記者轉述了韓國某美粧品牌合夥人的經歷。這名合夥人説,相較于韓國市場,中國市場太大,往往令韓國企業既愛又怕。韓國市場的特點是集中,人群容易被覆蓋。在韓國,這家公司的銷售主要通過線下店、官網和商場。中國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市場太大,人群太分散。

  這一品牌曾嘗試其他銷售渠道,但情況險些失控。一方面不同渠道往往難以準確表達品牌理念,不同價格體系也混亂難以為繼。另一方面,行銷節奏不受控制,火就斷貨、涼就滯銷。電商平臺則為企業提供了兼具可控性和擴散性的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韓國企業來説,通過電商平臺取得海外市場成功後,品牌還能在韓國本土市場“火”起來。

  中國跨境電商在韓國業務的擴展也獲得了韓國政府的重視和韓國業界的大力支持。

  據韓聯社報道,隸屬韓國政府的非盈利貿易促進機構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2016年3月即提出,希望能借助中國著名網絡電子商務平臺,全力助推韓國中小型化粧品企業進軍中國市場。

  為了推動更多韓國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軍中國市場,KOTRA為企業出口時所需的每個環節提供幫助,包括賬戶開設、促銷活動和諮詢服務等。此外,相關政府部門還舉行了“e-power300”電子商務消費品企業評選活動,入選者可獲得各種援助。

  另外,韓國品牌在中國電商平臺的業績還成為韓國媒體的關注焦點,韓聯社就曾專門報道韓國公司借助中國電商平臺的銷售情況。

  如何謀求在中國電商平臺的長期發展還成為了韓國業界的課題之一。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業界專門對中國知名電商平臺銷售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韓國産品整體表現落後於競爭對手日本和歐美地區企業,而且出現了下滑勢頭,引發業界擔心。

  業內人士認為,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韓國品牌商品結構太過單一。韓國專家建議,韓國企業應致力於強化海購板塊的多元化,培養品牌力量,而不是一味追求城市範圍的擴展。(記者 何媛 孫一然)

編輯:許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