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這個極具象徵意義的名字,在60年前被賦予中國首臺自主生産的履帶式拖拉機,由此拉開了中國農機工業的序幕。
60年來,中國一拖生産的東方紅拖拉機曾“開”上過人民幣,也曾銷量銳減跌入谷底。然而,骨子裏的使命感促使其不斷改革創新,越過計劃“壟”,駛入市場“田”,在同世界頂尖農機企業的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不但成為中國響噹噹的農機品牌,而且在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打響了名號。
不負使命:
東方紅開啟“耕地不用牛”時代
1958年的一個上午,一群人推著一輛四輪的、拖拉機樣子的“怪物”,向洛陽第一拖拉機製造廠(中國一拖前身)的職工喊話:“我們小廠都已經生産出拖拉機了,你們大廠為什麼還不生産拖拉機?”
這是洛陽一個農機修理廠用發動機裝了四個輪子,拼拼湊湊堆出來的需要人推的“拖——拉——機”。
雖然看似荒誕,但中國一拖的職工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1955年10月1日,當洛陽澗西原隋煬帝的皇家禦苑裏打下第一根樁時,承載著國家農業現代化使命和中國農民夢想的中國一拖建設吸引了全國人民的關注。
篳路藍縷,齊心勠力。一時間,來自各地的2600多封慰問信飛向中國一拖,讓建設者們備感振奮。遠至黑龍江,近到周邊村莊,人民群眾送來大米、送來木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心願:早日開上自己生産的拖拉機。
羅士瑜、吳敬業、劉壽蔭等一批海外赤子,也懷揣著百業待舉的新中國拖拉機夢,克服重重困難回到祖國懷抱;數萬名知識分子和工人群眾組成的建設隊伍,更是在中國一拖廠區90多萬平方米的土地上灑下了心血和汗水,把長滿荒草的土地,變成了熱火朝天的工地。
現年78歲的李學義1956年初到中國一拖工作,他回憶説:“大家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同一個使命聚到一起,雖然沒有建設大型現代化企業的經驗,但憑藉著敢於創新的精神和勇於拼搏的幹勁,攻克了一個個難關。”
時間來到1958年,中國一拖的建設在大家無私的勞動熱情下逐漸步入高潮。6月30日,第一爐鐵水出爐;7月5日,第一批鍛件面世;7月8日,第一台燃油泵面世;7月13日,第一台柴油發動機面世。
節點日期不斷跳躍,為了早日生産出第一台拖拉機,工人們不離廠房連續奮戰,每天從早上8點開始,一直工作到次日淩晨1點。睏了,或躺在地上瞇一會兒,或趴在車床上打個盹,零件一到,就起來安裝。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終於,1958年7月20日,一輛身披紅花彩綢、車頭挂著毛主席像的玫紅色拖拉機“轟隆隆”開出廠區大門,工人們像送新娘子一樣,跟在後面敲鑼打鼓、揮舞彩旗,道路兩旁擠滿了熱情而好奇的圍觀群眾,他們中的很多人第一次親眼見到了拖拉機的樣子。“新娘子”的名字,不是“鐵牛”,不是“龍門”,也不是“白馬”,而是“東方紅”。
這是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第一台拖拉機——東方紅54型履帶式拖拉機。工人們不畏艱難的勇氣和拼搏奮進的汗水助力東方紅比預定時間提前了一年生産出來。此後,中國農耕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耕地不用牛”的時代正式開啟。從洛陽駛出的一輛輛東方紅拖拉機,開始在廣袤的田野上,為新中國的農業機械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為中國農機工業的第一代産品,東方紅54型履帶式拖拉機在黑龍江北安二龍山農場服役期間,在極為艱苦和高強度的作業環境下,創造了31年沒有大修的記錄,被譽為“北大荒精神”的象徵。
其後,中國一拖對引自蘇聯的第一代産品進行了升級換代,1959年試製成功東方紅75型履帶式拖拉機,作業效率提高45%,油耗降低3%。1962年,東方紅拖拉機被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開”上了1元面值的人民幣,成為當時中國工業戰線最閃亮的“明星”。1999年,“東方紅”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結束了中國農機行業一直沒有中國馳名商標的歷史。2018年,中國一拖入選首批中國工業遺産保護名錄,成為人類文明和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之一。
已經88歲高齡的原中國一拖副總工程師、畢業于清華大學的浙江人張文愷,1958年時主動申請從北京到洛陽的中國一拖工作。回憶起這段艱苦又充滿激情的歲月,他動情地説:“東方紅不僅僅是一個品牌,它凝聚了全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代表了一種朝著目標執著前行,面對困難堅守使命的精神力量。”
尊重市場:
堅持創新帶來業績回報
“你們要記著,你們是中國第一啊!要出中國第一的産品,育中國第一的人才,創造中國第一的業績!”1959年,國家領導人視察中國一拖時的這番話,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中國一拖職工的心中。此後,“出第一的産品,育第一的人才,創第一的業績”成為中國一拖的核心價值觀和文化基因。
作為新中國第一台拖拉機、第一台壓路機和第一台軍用越野汽車的誕生地,中國一拖有個響亮的外號“拖老大”。這個外號並非憑空而來,據不完全統計,計劃經濟時期,東方紅拖拉機完成了全國60%以上機耕地的作業。
如果説改革開放前,是計劃經濟體製成就了中國一拖的輝煌,那麼改革開放後,則是擁抱市場、自主創新促成了中國一拖的涅槃重生。
1980年,東方紅履帶拖拉機的銷量創下了從1959年投産以來的最高紀錄,達到2.4萬台。1981年,國家不再對中國一拖下達指令性計劃,同時,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讓土地變成一塊塊“麵條田”,大型履帶拖拉機失去了用武之地,銷量一下跌到了不足1萬台。這種斷崖式下跌,讓中國一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
“小毛驢趾高氣揚,老黃牛重上戰場,拖拉機離崗休養”成為當時市場上的順口溜。難道分田到戶的農民真的不需要拖拉機了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1981年,中國一拖先後派出500多人,分赴全國15個省、106個縣進行調研,帶回了“農民設計師”的思路:能不能生産小一些的、轉彎方便的拖拉機,最好相當於1頭牛的價格,但有8頭牛的力氣,會犁地又能跑運輸……
識時達變,敢為人先。根據反饋信息,這家中國最大的農機企業,開始了市場化改造與發展之路。1983年底,“1頭牛價格、8頭牛力氣”的東方紅15小四輪拖拉機批量進入市場,訂單立刻雪片般飛來。自問世以來,數百萬台的東方紅小四輪被運往全國各地,成為改革開放後不少農民小康家庭的“標準配置”。
如此一來,中國一拖終於走出了改革初期遭遇的危機,更重要的是,企業還嘗到了適應市場、培育競爭優勢的甜頭,開始了持續不斷的産品變革。
改革開放之初,農民購買力有限,用不起大拖拉機,於是小型拖拉機領域的競爭就顯得非常激烈。不過,在世界農業機械裝備大型化、多功能化、智慧高效化的大趨勢下,中國一拖堅持認為,大型拖拉機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必然選擇,無論從市場角度考慮,還是從國家農業現代化的目標考慮,中國一拖都必須著眼未來,實現大輪拖技術的完全國産化,因為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裏,才能贏得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當時國家著手從發達國家引進大馬力輪式拖拉機生産技術,中國一拖承擔了消化意大利菲亞特拖拉機技術的任務。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一拖制定了大輪拖技術平臺戰略,用當時市場銷售良好的小輪拖産品收益來支持大輪拖技術的研發。苦心經營,終獲回報,東方紅大輪拖成為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從歐美引進大馬力拖拉機眾多項目中唯一成功的項目,形成了符合中國用戶使用習慣、適應中國國情的系列産品,掌握了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大輪拖技術。
“用20年時間實現了從零部件到整機的百分百國産化,很多人都熬白了頭髮。這個過程非常艱辛,卻也非常值得。”中國一拖董事長趙剡水説,當時我國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各種配套不齊全,更為困難的是長期看不到效益,是幾代人默默堅持才有了今天我們自己的大輪拖。
堅持創新也帶來了市場回報。中國一拖以整機産品技術為平臺,形成了以柴油機、變速箱、車橋、曲軸等為關鍵要素的大輪拖“黃金供應鏈”。如今,東方紅不僅擁有覆蓋18馬力到280馬力功率段的全系列大輪拖品牌,同時也是國內最暢銷和保有量最大的大輪拖品牌。
乘“一帶一路”東風:
在世界農機市場“耕耘”“收穫”
從20世紀80年代的東方紅小四輪,到花費20年實現完全國産化的東方紅大輪拖,東方紅一直引領著整個中國農業裝備的升級。承載國家使命,中國一拖的目光始終瞄準世界最前沿,並在國際市場構建完整的行銷佈局,但僅僅有行銷是不夠的,必須在世界市場的價值鏈中保證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從2004年起,中國一拖開始了動力換擋技術的研發,和之前的整機引進不同,此次中國一拖選擇了“聯合開發”模式,但核心的産品理念來自中國一拖,中間的每一張圖紙、每一個零件、每一個生産環節,都由中國一拖自己完成。
“農機市場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如果民族品牌不能抓住時機迅速掌握高端裝備製造技術,整個中國農機市場必將被國際巨頭攻佔。”趙剡水説,要實現國家農業現代化,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中國一拖有責任用世界主流技術武裝中國農業機械,打造國産高端自主裝備,還要去世界市場“耕耘”。
近年來,中國一拖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將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機裝備推向全球市場。今年4月以來,中國一拖攜其新款東方紅拖拉機産品連續亮相捷克、波黑、塞爾維亞等中東歐國家的展會,成為中國唯一的農機企業代表。
在第十八屆(波黑)莫斯塔爾國際經貿博覽會開幕式上,中國駐波黑大使陳波親自在一拖展位上向在場嘉賓推介“YTO”。當她用“中國鐵牛”來形容“YTO”拖拉機時,許多觀眾豎起了大拇指,一批“YTO”拖拉機被海外用戶當場預訂。5月,中國一拖又以共計500多臺拖拉機的訂單打開了烏克蘭和阿塞拜疆的市場。
據記者了解,作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地區,中東歐是連接中國和歐洲的橋梁,早在十幾年前,中國一拖就已經開始在中東歐的塞爾維亞等國家進行市場佈局,經過十餘年的市場開拓,已經成為該區域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中國農機企業,為當地農業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
“以塞爾維亞為基地,中國一拖借助參加各類展會,已在中東歐形成較高的品牌知名度,為搶灘佈局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奠定了良好基礎。”中國一拖國際經濟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柳建國説。
“一帶一路”沿線的中亞國家也是中國一拖重點開拓的市場。目前,中國一拖已陸續向吉爾吉斯斯坦出口拖拉機超過2000台,在當地拖拉機使用量中佔有較大比重。為了更好地服務當地,中國一拖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及奧什市專門設立了售後服務中心,建立了零部件倉庫。此外,在塔吉克斯坦,中國一拖向在該國建設大型農場的河南省黃泛區實業公司提供“農機全套解決方案”;在烏茲別克斯坦,中國一拖和中國保利集團合作開拓當地市場。
趙剡水説:“一拖正加快佈局‘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市場,轉變運營模式,從傳統的貿易方式到合作生産,從提供産品到提供成套方案,企業發展空間不斷得到拓展。”
他介紹,2011年,中國一拖成功收購了法國Mc-Cormick(麥考密克)工廠,更名為一拖(法國)農業裝備有限公司,並派出研發團隊設立研發中心,致力於開發歐洲市場的適用機型。2015年,中國一拖首批入駐中國與白俄羅斯重大經貿合作項目——中白工業園,與白俄羅斯明斯克拖拉機廠合作建立研發中心和生産基地,旨在提升中國一拖在海外的技術水準和整機性能,更好地開拓全新海外市場。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一拖加大了在國際市場上開拓自主品牌的力度,其中“YTO”商標作為品牌標誌已在全球100多個國家進行了註冊。
記者注意到,中國一拖的海外“朋友圈”還在不斷擴大。剛剛過去的6月份,先是來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委內瑞拉、烏拉圭、阿根廷、墨西哥、巴拿馬等15個國家駐華使節組團到洛陽參觀。在調試場,不少使節登上東方紅拖拉機進行試乘體驗,興趣盎然。緊接著,古巴農業部調研團也來到中國一拖進行考察,詳細詢問了産品的生産、品質防控和對古巴氣候的適應情況等,並就技術人員培訓、售後保障體系建設等議題進行了交流。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一拖集團2017年實現大馬力拖拉機出口增長51%,中馬力拖拉機出口增長113%,國際市場上的盈利能力首次超過國內市場。
“我們有信心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讓更多的中國農機裝備在世界農機市場上‘耕耘’‘收穫’。”趙剡水説。(記者 李亞楠 史林靜 謝江 張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