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中國智造與德國工業4.0強強聯合 在臨港建世界級科研機構

2019-08-02 16:34:21  來源:澎湃新聞網  編輯:陳晨   責編:鄭思雯

  3月26日下午,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正式合約,雙方將依託各自優勢在臨港地區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慧製造項目中心(以下稱“項目中心”),圍繞智慧製造和工業4.0前沿技術開展深入合作研究。 

  此次簽約標誌著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的第一個科研機構完成籌建、正式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慧製造項目中心是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正式批准的第1個、全球第10個項目中心。該項目中心由弗勞恩霍夫協會官方授權,法律定位為從屬於上海交通大學的成本中心。此前,弗勞恩霍夫協會在全球共有9個項目中心;其中亞洲3個(日本2個、韓國1個),在我國只有辦事處,沒有科研機構。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杜朝輝介紹,作為中國非營利性中間型研發轉化平臺的探索,該項目中心將新研發技術和設備轉移給上海及全國企業,提高企業勞動品質與生産率。目前,項目中心的新技術與設備已進入機器人、汽車、船舶等企業推動智慧生産。

  項目中心還將建立中德雙方人員交流互訪機制,弗勞恩霍夫IPA所長Thomas BAUERNHANSL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推動企業快速發展,項目中心的工作人員未來不僅可以在中國項目中心工作,也可以到德國的工廠學習,並把科研成果進行數字化轉化,推動中德雙方發展,給彼此帶來先進技術。”

  項目中心在上海臨港地區落地生根,上海臨港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傑表示,臨港管委會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慧製造項目中心在臨港的高水準運營和發展,從政、産、學、研、金、服、用等各個方面,為各類企業整合資源、搭建平臺,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和政策服務體系,共同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城市高水準建設。

中國智造與德國工業4.0強強聯合 在臨港建世界級科研機構

佩戴MR混合現實眼鏡操作儀器

  創新産學研合作機制,德國“工業4.0”與“中國智造”強強聯合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全稱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成立於1949年,以德國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約瑟夫·弗勞恩霍夫(Joseph von Fraunhofer)的名字命名,總部位於慕尼黑,致力於面向工業的應用技術研究。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是全球最大、最高水準的應用科研機構,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為成功的非盈利共性技術研發機構,世界上最高效的技術轉移機構,為德國工業提供了強大的創新驅動力,是德國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一員。據2016湯森路透發佈的全球最具創新力政府研究機構25強榜單,法國原子能與可替代能源委員會、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在該榜單上名列三甲。

  作為“德國工業4.0”和中國智慧製造強強聯合的研究平臺,此次成立的上海交大弗勞恩霍夫協會智慧製造項目中心將推動臨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慧製造中心、打造全球協同的科技創新區,助力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進程。

  2017年10月14日,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三方簽訂了合作備忘錄,開始籌建該項目中心。之後上海交通大學與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開展了歷時一年多的談判,多方協商合作共同努力解決了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設立科研機構的一系列法律問題,包括弗勞恩霍夫協會進入中國的非營利屬性問題、協會人員在華長期工作的稅收、勞動屬性等。項目中心創新了産學研合作機制,為國外著名非營利科學研究機構與我國進行深度合作理順了法律規範,摸索出了合作的新路線,為我國建設非營利的中間型研發轉化平臺提供了很好的體制機制借鑒。

中國智造與德國工業4.0強強聯合 在臨港建世界級科研機構

合約簽字儀式現場圖

  深化産學研轉化,初步建成中德“未來智造體驗中心”

  項目中心秉承弗勞恩霍夫協會非營利性、行業共性技術研發與服務、避免技術轉化獨佔性的宗旨,針對工業4.0最前沿、核心技術開展公共研發,對汽車、航空航天、造船等各行業國家骨幹企業、中德合資企業開展廣泛的工業4.0共性技術服務。

  通過一年時間的建設,項目中心已經具備了全球領先的工業4.0的研究環境和科研隊伍,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作為體制機制創新的排頭兵,項目中心壯大技術創新主體、激發創新人才活力,在籌建階段充分借鑒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體制機制,同步在上海市智慧製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組建中德合作事業部,形成了高校企業兼顧、中德聯合的研究團隊。

  初步建成了中德“未來智造體驗中心”,這是一條面向未來製造模式、能夠充分體現目前德國工業4.0和中國智慧製造領先水準的演示生産線,全面詮釋智造概念,展現未來車間場景,體驗人機環境互動。目前,中德聯合團隊已突破一系列工業4.0、智慧製造前沿、共性技術,包括信息物理系統製造總線、實時數字孿生系統、人工智能互動糾錯裝配、人機共融協作製造系統等。

  項目中心與上海市重點企業、中德合資企業、外資企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初步形成了智慧製造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和總體解決方案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了企業諮詢、政府智庫和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功能,積極借鑒和深化了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成功的産學研轉化研發模式。

  在籌建階段,項目中心先後接待了全國政協、全國人大、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政協、經信委、市科委、其他省市自治區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相關單位領導的視察、參觀、考察、交流等上千人次。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于2018年6月22日視察了建設中的“未來智造體驗中心”,對項目中心的建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強調要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供智慧製造共性技術服務方面的創新探索。

  在籌建期,項目中心還多次舉辦了中德兩國智慧製造合作論壇,包括臨港中德智慧製造論壇、中德兩國工程院第二屆數字化轉型論壇等,並且通過2018年10月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的第三屆中德數字化論壇擴大了影響力,引起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項目中心已經成為對外展示上海科創中心、臨港智慧製造基地、上海市智慧製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等建設的重要窗口。

中國智造與德國工業4.0強強聯合 在臨港建世界級科研機構

頒發中德雙方主任聘書

  五大領域引領全球頂尖智慧製造

  項目中心以建設全球頂尖的智慧製造研究機構為目標,正式成立之後將主要圍繞五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進一步完善“未來智慧體驗中心”演示線,建成全球最先進的工業4.0和智慧製造研究基地。

  二是圍繞智慧工廠規劃、信息物理系統、數字孿生技術、人工智能裝配以及人機共融製造等五個研究方向,開展智慧製造前沿技術研究。

  三是建設上海市智慧製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的“共性技術服務信息物理雲平臺系統”,為企業提供智慧製造技術服務。

  四是開展工業4.0和智慧製造戰略研究,探索工業4.0、智慧製造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和路線,關注國內外智慧製造企業的最新動向,為企業提供智慧製造整體解決方案和産品全生命週期智慧製造關鍵技術支持。

  五是開展工業4.0和智慧製造國際人才教育和培訓,建立中德雙方人員交流互訪機制,形成涵蓋教師、學生、工程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的多方位、多層次高端人才教育培訓體系,為智慧製造從政策制定、到技術研發乃至工程應用的整個建設發展過程,提供全方位、源源不斷的人才、技術和體制支持。

中國智造與德國工業4.0強強聯合 在臨港建世界級科研機構

人機共融協作

分享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