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共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2021-10-09 15:46:20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共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班的學員赴新奧集團考察低碳能源技術及天然氣裝備製造廠。資料圖片

共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學員在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班的課堂上交流發言。資料圖片

共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艾薩克·拉文(右二)在位於江西省南昌市的太陽能發電廠調研。資料圖片

共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巴基斯坦開普省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和生態恢復工作前後對比。資料圖片

共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巴基斯坦開普省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和生態恢復工作前後對比。資料圖片

  2015年中國宣佈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個低碳示範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十百千”項目。截至目前,中國已經舉辦了45期應對氣候變化主題研修班,邀請了120余個國家近2000位相關人士參加。來華研修的國際人士表示,中國在自身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努力為發展中國家搭建凝聚共識的平臺,提供技術和能力建設等方面支持,展現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與擔當

  體現負責任大國擔當

  雅恩德瑞·姆諾斯

  2019年,我來到北京參加“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與綠色低碳發展政策與行動培訓班。該培訓班由中國生態環境部主辦,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項目之一。培訓期間,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氣候變化領域的代表暢所欲言、積極交流,深入了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和舉措。

  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的頻率和強度增加,對世界各地産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2015年中國宣佈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十百千”項目,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這些積極舉措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項目為各國代表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臺,拓寬了各方的溝通渠道,有利於發揮協同作用,形成聯合行動,以全面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我認為該項目有助於在各層面達成有益共識,進而最大程度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

  在北京的培訓經歷讓我獲益匪淺,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持續植樹造林,自2000年以來貢獻了全球1/4以上的新增綠地;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多項具體的短、中、長期減排計劃;運用和發展環境監測技術、數據處理技術、減污降碳技術等科技手段,為不同地區制定減排措施提供決策依據和技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一些國際合作交流渠道受阻,但我們培訓班的學員仍然保持線上交流。

  目前,中國的減排措施已初見成效,提前兩年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並作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為此,中國正堅定不移地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促進綠色消費,在清潔技術、新能源汽車等環保領域持續投入。同時,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下,中國積極構建“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等,攜手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提高綠色治理能力。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承諾和責任擔當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鑒。我作為多米尼加國家氣候變化與清潔發展機制委員會氣候項目顧問,參與了本國為實現碳中和承諾而進行的相關倡議和政策制定工作。我期待多中之間的技術交流可以為兩國帶來更多有益成果,也希望將這些交流經驗和合作成果分享給其他加勒比海國家。

  (作者為多米尼加共和國國家氣候變化與清潔發展機制委員會氣候項目顧問,本報記者劉旭霞採訪整理)

  分享可持續與低碳發展經驗

  蒂亞戈·門德斯

  2019年9月,我來到清華大學參加低碳技術及産業發展培訓班。來自2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學員匯聚一堂,就可持續與低碳發展這一主題展開學習、交流與合作。中國堅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化、多邊主義、可持續發展等理念貫穿于培訓各個環節。我認為,將這些理念融入全球發展進程,是為應對氣候變化找到解決方案的關鍵。

  為期3周的培訓安排得十分充實,除了有關全球氣候變化治理、國際技術轉移合作、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與政策、中國低碳産業發展、低碳冬奧等主題的集中授課和座談交流,我們還到北京、深圳和東莞的研發機構、工業部門、初創企業和大學院校進行實地參觀考察。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具體措施,以及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讓我印象深刻。

  在參觀北京2022年冬奧會場館時,我發現許多設施都體現著低碳理念。例如首鋼滑雪大跳臺建造于舊工業遺址上,所有冬奧場館實現了100%綠電供應,這些技術和理念不僅可以成就一屆“低碳冬奧”,在冬奧之後還將持續發揮積極作用,惠及當地民眾。通過培訓,我們更加全面、系統、準確地了解到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行動和成效,看到中國社會各界為實現低碳轉型付出的巨大努力,尤其是科研方面的大量投入。

  這樣的培訓項目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機構與專家提供了一個高效、創新的學習交流平臺,使大家有機會探討如何在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同時,實現減碳的目標,並就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尋求解決方案,分享應對經驗。中方真誠地向我們介紹發展低碳技術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鼓勵學員分享本國值得借鑒的研究成果、技術及政策。

  回到巴西後,我校與清華大學進一步加強院校合作,以此推動巴中學者更深層次的交流互鑒。我有幸與本校數百名師生分享在中國培訓的收穫,獲得積極反響。我們還計劃新開設一門研究生課程——全球氣候變化與中國:科學、管理與政策。相信這門課涉及的研究課題和國際合作項目,將為未來中國舉辦其他類似專題培訓提供資源與協助。

  在中國的培訓經歷還讓我深刻感受到中國科研工作者尊重集體智慧、樂於分享知識等優秀品質,這是産生頂尖科學和創新成果的根本,對於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也有重要啟示——我們需要感謝那些無私分享知識的人,也必須重視集體努力,開展認真嚴肅、互相尊重、跨越時空的對話,只有這樣,才能為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找到可持續的長期解決方案。

  (作者為巴西米納斯州天主教大學教授,本報記者畢夢瀛採訪整理)

  提供良好交流契機

  穆罕默德·沙菲克

  2018年,在中國的幫助下,巴基斯坦擁有了對地觀測衛星“巴遙一號”。這顆衛星提供的數據被廣泛應用於巴基斯坦農業生産、國土普查、城市建設、基礎設施規劃等領域,尤其在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巴基斯坦北部喀喇崑崙山脈地區,大量冰川塑造了美麗的自然景觀,但也帶來巨大的環境風險。全球變暖造成冰川消融和退縮,越來越多的冰川堰塞湖在這裡形成。這些湖泊一旦潰決,將給周邊及河流下游地區的居民造成嚴重損失。通過“巴遙一號”提供的地理空間信息,我們可以時刻保持對冰川堰塞湖的觀測評估,發佈及時準確的預警信息,保障居民人身財産安全。“巴遙一號”為巴基斯坦的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巨大幫助和保障。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作為科學家,我非常感謝中國在地理空間信息領域提供的幫助。

  2019年9月,我與來自20多個國家的同行一起來到中國,參加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項目,此次培訓班的主題是“利用航天技術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在交流和學習中,我看到利用地理空間信息的巨大潛力。中國通過對衛星數據的深度處理,土地植被覆蓋的細節信息被清晰地呈現出來,對地表反射率、土壤含水量、蒸散量等指標的監測更是為環境恢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參考。中國在衛星數據與生態環境修復方面的長期研究令我印象深刻。

  我迫切地將這一經驗帶回國,應用在巴基斯坦正在開展的大規模植樹造林和生態恢復工作中。在中國開放數據庫的支持和技術幫助下,我們還利用互動式地圖和數據可視化技術,將森林、水體相關的多項重要指標清晰地呈現出來。在這些技術的幫助下,巴基斯坦越來越多的荒地正變為森林,越來越多水體的水質得到提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危險系數不斷降低,各地區生態環境得到切實改善。在一幅幅地理信息地圖中,我看到了一個山越來越綠、水越來越清的巴基斯坦,這美麗的圖景令我激動得熱淚盈眶。

  中國組織的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契機。在與來自發展中國家同行們的交流中,我也積極分享巴基斯坦在環保和災害管理方面的做法,聽取大家的經驗和建議。回國後,我將這些信息進行整理,推動巴基斯坦在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取得更多成果。

  疫情防控期間,培訓班學員們依然通過網絡積極交流分享經驗。我們切實感受到,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推動開放合作,從資金、技術、人才等多個層次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中國切實踐行著自己的承諾,努力承擔大國的國際責任。我們期待在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下,人類能夠更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守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作者為巴基斯坦空間和上層大氣研究委員會大氣部門負責人,本報記者程是頡採訪整理)

  中國的承諾值得信賴

  艾薩克·拉文

  我來自尼日利亞高原州首府喬斯市,曾是一名選礦工程師,2016年起在首都阿布賈的原材料研究和發展委員會總部工作。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經濟體,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水力和太陽能資源,然而許多地區仍缺乏穩定的電力供應,經濟增長受到限制。如何加快資源利用,滿足民眾生活和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2019年9月,我參加了由中國生態環境部在武漢舉辦的2019年溫室氣體減排與能源轉型培訓班,希望從中國的能源産業發展中有所收穫、有所啟發。

  在培訓班上,我了解到中國目前的能源戰略正緊緊圍繞低碳轉型展開。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愈發凸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受到全球關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産國和消費國,龐大的人口規模以及蓬勃的經濟活力對能源有著巨大需求,但中國依然提出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通過觀察和研究,我認為中國這一承諾值得信賴。

  目前,中國正在採取一系列綜合措施來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中國通過機構改革,設立了專門負責應對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減排工作的部門,以更好地協調政府在相關方面的工作。中國提出“推動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目標,許多行業的具體措施紛紛落地。比如,中國制定了汽車、鋼鐵等産業的調整和振興規劃,加快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技術改造,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應用,努力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推進環境保護機制創新,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和産業結構升級。

  中國還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在我看來,中國政府持續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培訓的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有助於各國交流分享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提高共同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彰顯了中國開放包容、熱愛自然的精神,體現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有利於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我要感謝中方主辦機構和中國人民的熱情接待。回國後,我組織了相關研討會,分享在中國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希望疫情結束後,這類項目能夠更多地開展,進一步提升我們清潔而高效地利用能源的水準。

  (作者為尼日利亞原材料研究和發展委員會技術官員,記者姜宣採訪整理)

分享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