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低碳轉型任重道遠 立足國情可持續發展

2021-10-17 16:21:36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馮實

  國際在線消息:10月16日,第六屆深圳科技影視周暨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在深圳啟幕。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深圳市標新科普研究院、深圳市航都文化産業投資有限公司承辦。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致歡迎詞。以下是劉燕華發言實錄: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首先祝賀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的召開,這個綠色公益傳播是以氣候變化為主題,連續舉辦了好幾屆,並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揚和好評,成為綠色傳播的品牌。

  2020年9月,我國向世界鄭重宣告將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3060目標中國需要付出極其艱巨的努力。在此我想談一下對中國將要付出極其艱巨的努力的理解。第一,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比較晚,歷史排放低,人均GDP在全球190多個經濟體中排名第63位,工業仍處於2.5階段,不像發達國家那樣在後工業化後開始碳達峰,中國在發展爬坡階段就鼓勵達峰,對産業的慣性要進行調整,這個過程會經受的損失是陣痛的。

  第二,中國是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目前許多産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單位GDP和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平均水準的130%,是歐美的2—3倍。中國目前排放總量佔全球的30%左右,我們知道船小好掉頭,但是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進行轉型需要有極大的決心和堅定的行動。我們既要發展,又要調整,難度相當大。

  第三,中國雖然資源豐富,但是與能源趨勢的矛盾需要克服,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仍以煤為主,佔57%,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為73%和43%,而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仍在不斷的增加。因此我國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困難要比許多國家艱巨得多。

  第四是時間緊,發達國家工業200多年的歷程才實現碳達峰,發展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比較長,歐美是71年,美國是31年;而中國工業化才幾十年,人均GDP還不高的情況下就提出碳達峰,且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30年的時間,從調整碳達峰到碳中和,壓力和任務會特別大。

  第五,綠色技術剛剛起步,美國有官員表面,至2050年所要達成的減排量,有50%必需的技術還沒有發明,這句話也對,也不對。從全球來講,我們需要顛覆式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低碳能源問題。同時現有的許多技術正在研發,有些技術相對成熟,因此他們也可以發揮作用。從長遠來講,清潔能源和儲能以及加工工藝和標準,以及傳輸等技術研發需要加快步伐。中國綠色技術需要下大力氣去實現突破。

  第六中國的企業結構和地區差異不可能實現一刀切,中國小企業佔企業總數的90%以上,GDP的95%,佔就業的75%。所以中小企業目前在轉型過程當中,會有一些資金技術人才的壓力,我們要關注他們的成長。另外中國的西部地區基礎比較薄弱,實現跨越也需要時間,因此説中國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統籌部署,分步來實施。

  第七我們還要回到實現“雙碳”目標這一系統工程,需要從産業、經濟、法律、制度、金融、安全、社會安定多重因素進行統籌和協調,它不僅僅是能源的變革,也是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我們必須有所準備,並付出行動,需要全社會的動員。

  各位嘉賓,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綜合目標,是中國自己的事情,是中國發展階段的自主選擇,中國將走一條與發達國家不一樣的道路,中國有這個決心和信心,既要不斷的克服困難和障礙,又要講好中國故事,加強與各國的交流合作,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活力,為中國實現現代化作出努力,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最後我要説預祝大會取得成功,祝綠色傳播成為火種,燎原到中國氣候行動的各個方面,謝謝大家!   

  (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國際在線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分享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