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脫虛向實 做國有資本運營改革“標杆”
“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改革試點,賦予更多自主權”,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擁有逾18萬億元資産的地方國資重鎮上海,在國內率先試點國資投資運營公司改革,2014年即確定上海國際集團、國盛集團為上海兩大國資運營平臺。其中,戰略持有浦發銀行、國泰君安等優質資源的金融國資平臺上海國際集團,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及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進程中備受矚目。
“必須從更高層面、更深層次謀劃和思考國有資本運營業務,進一步深化國有資本運營平臺功能,探索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提升國有資本運營能級。”上海國際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傅帆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説。
從“管人管事管企業”到“優化配置管資本”
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是市屬國有獨資企業,確立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的功能定位以來,著眼于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積極發揮國有資本流動、控制、配置和預算功能,提升國有資産投資管理競爭能力,努力打造以國資運營和投資管理“雙輪驅動”為核心的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專業平臺。
傅帆表示,本輪國資國企改革,國資管理最大的變化,就是從穿透式的、事無巨細的“管人管事管資産”模式,轉向借助於法人治理結構的管資本模式。以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增強投資企業活力為中心,明確管理重點,精簡管理事項,優化管理職能,改進管理方式,進一步提高投資管理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快實現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
誕生於本輪改革之初的國資運營平臺,正是此次管理模式轉變的探索者和實踐者。以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第一單——錦江航運與上港集團重組為例,港航聯運帶來顯著的協同效應。通過上海國際集團的運作,錦江航運整合進入上港集團,獲得更多發展資源;上港集團作為我國最大的港口運營商,整合後航運競爭力更強,結構也更合理。這次整合併沒有採用傳統的無償劃撥方式,而是請專業仲介機構進行資産評估定價,確定合理的轉讓價格,在市場上形成了非常好的反響。
上海作為全球金融市場體系最完備、最集中的城市之一,集聚了包括股票、債券、外匯、票據、保險等各類全國性金融要素市場。近年來,上海國際集團發揮地方金融國資平臺功能,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則,全力支持各類全國性要素市場落戶上海,助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參與籌建上海保險交易所,參與發起設立上海票據交易所,參與跨境銀行間支付清算公司增資擴股,支持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創新發展等,多個要素市場填補了國內空白,增強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上海國際集團作為金融國資平臺,一直致力於推動上海核心金融機構的發展,促進上海各類要素市場的建設,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能級。”傅帆説。
目前,上海市屬重點金融機構的國有權益,上海國際集團佔64%。近兩年,上海國際集團先後對浦發銀行、國泰君安等進行資本補充,累計出資超過200億元。包括出資148.3億元參與浦發銀行定向增發,支持浦發銀行發行不超過500億元可轉換債券,增強資本實力和風險抵禦能力;上海國際集團幫助國泰君安順利解決“一參一控”問題,先後在上交所和港交所順利上市;指導和支持上海農商行完善下屬村鎮銀行的不良貸款債權重組與增資方案,協助其啟動並完成定向募股工作,全力支持農商行資本補充和IPO工作。
傅帆説:“上海國際集團將利用金融國資平臺促進資源進一步的進退流轉,把更多的資源向優質具有競爭力的金融機構進一步傾斜,提升其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産業基金迭代 引領資本“脫虛向實”
今年6月1日,在上海舉行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上海國際集團牽頭發起的長三角協同優勢産業基金簽署投資意向協議。基金總規模1000億元,首期100億元,將以母基金為載體,撬動千億級的社會資本集聚長三角,推動長三角産業鏈深度融合,加快形成面向未來的優勢産業集群,提升區域的國際競爭力。
“實現一體化發展,需要一體化的資本。”傅帆説,長三角協同優勢産業基金一期將聚焦生物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三大産業,採用“442”的投資策略。其中,募集資金的40%將投資于“硬科技”子基金,在全國範圍內遴選頂尖的基金管理人;另外40%的資金用於“完善産業鏈”子基金,發起成立若干個專項並購基金,圍繞長三角優勢産業進行産業鏈整合、加速彌補産業鏈短板,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剩餘的20%資金將採用直投的方式,聚焦優勢産業鏈中的“明星項目”,打造世界級的優質企業。
上海國際集團致力於成為服務上海金融發展戰略、國資國企改革,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資本運營及投資管理領先企業。“上海國際集團從2009年開始産業基金第一輪投資,經過近十年耕耘,我們對産業基金運作的規律有了更深層的思考,有助於進一步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傅帆説。
2012年2月,在人民銀行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國際集團作為主發起人共同發起成立了國內最大的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賽領國際投貸基金,總規模500億元人民幣,首期募集120億元人民幣。賽領基金以境外直接投資方式,為國內企業海外投資並購和項目融資提供專業化解決方案,從而幫助國內企業“走出去”,提升國內企業對境外資源的利用及整合能力。賽領基金聚焦“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關注全球前沿科技領域,已投資的以色列Mobileye、香港商湯科技等項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産業帶動效應。
截至2018年3月,賽領基金的海外投資主體——開曼賽領基金的投資組合年化收益率達到33.3%。最近,賽領基金正在發起設立總規模300億元人民幣的二期基金,已吸引包括中國投資公司、中國國企結構調整基金、工商銀行等大型機構參與。
傅帆認為,上海國際集團第一批發起的金浦、國和、賽領三個基金可以稱之為1.0版本,2016年發起成立的國方母基金可以視為産業基金的2.0版本,這是上海國資系統第一個市場化運作的母基金,完全從市場尋找人才、組建專業化團隊、建立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母基金更強調資産配置,通過子基金尋找優質項目,同時能夠在不同的基金當中産生協同,包括項目信息來源的協同、資金來源協同、對行業分析評估資源的協同、基金投後管理協同,進一步提升産業基金管理水準。
傅帆表示,上海國際集團發揮旗下産業基金的獨特優勢,打造一批服務重大發展戰略的實施載體。上海國際集團主導發起或積極參與了上海科創基金、長三角協同優勢産業基金、上海國改基金、上海軍民融合産業基金、自貿區基金等。通過産業基金的形式高效運營國有資本,引領更多的社會資本“脫虛向實”,支持國家戰略在上海的落地和實施。
服務“五個中心” 服務改革發展大局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上海擴大開放100條”等舉措加速落地,上海金融業的對外開放進入加速跑。傅帆認為,新的歷史階段,來自外資參股甚至控股的金融集團的競爭將倒逼國內金融機構自身的改革,提升其綜合能力,增加國內資本市場的活力。“作為金融國資平臺,上海國際集團聚焦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發揮金融投資優勢,以創新和務實舉措,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支持金融業改革開放。”
傅帆認為,隨著上海地方金融國資規模的日益壯大,地方重點金融機構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的作用更加顯著,成為上海金融産業的重要力量。新形勢下,上海地方金融國資佈局如何立足資源稟賦優勢,聚焦短板和薄弱環節,揚長補短,合理配置,實現戰略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目標的統一,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防控金融風險,促進上海經濟高品質發展,需要認真研判、提前謀劃、積極應對。
服務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上海國際集團牽頭聯合國盛集團、上港集團、國泰君安、上海信託、張江高科等産業集團和金融機構,于2017年9月共同發起設立了上海科創中心股權投資基金,首期募資65.2億元人民幣。
作為第一支以“科創中心”這一國家戰略命名的股權投資基金,上海科創基金圍繞上海“科創中心建設22條意見”,聚焦上海重大創新功能型平臺、重大戰略項目和重要承載區,重點投向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先進製造、環保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上海國際集團作為科創基金管理公司的大股東,幫助其組建市場化、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建立規範化的制度體系,協助其儲備潛在的子基金投資項目。截至今年6月末,科創基金完成9個子基金的投資決策,共承諾出資12.7億元,可帶動子基金投資114億元,進而有望帶動5-10倍社會資本投資上海科創項目。
在上海市金融辦指導下,上海國際集團支持旗下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於2015年底推出“科技創新板”,至今已有8個批次、179家企業掛牌,提供21億股權和債券融資,有力服務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傅帆表示,作為改革開放的時代産物,上海國際集團自成立伊始就以服務改革發展大局為使命。主動服務國家和上海重大發展戰略,服務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服務金融國資佈局優化,助力上海“四大品牌”建設,上海國際集團將為上海增強“五個中心”核心功能,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作出新的貢獻。(記者 姚玉潔)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