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減貧發展報告:水土保持治理區收入更高

2018-08-01 14:47:06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編輯:喬文宇 | 責編:陳晨

  北京師範大學與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7月31日在北京聯合發佈《中國綠色減貧發展報告(2017)》。報告指出,全國水土保持治理區人均純收入普遍比未治理區高出30%至50%,解決了2000多萬山區民眾的生計問題,有1.5億民眾直接受益。 

  報告指出,中國在實踐中探索和形成了環境友好産業發展、貧困人口參與生態保護建設和維護、生態補償和移民等生態扶貧方式。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政府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青海三江源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近十年來,過去的水土流失區已建成上百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大示範區,培育了一大批水土保持産業基地。

  在生態修復建設過程中,各地探索和總結了生態環境改善與扶貧協同推進的扶貧方式,主要包括:在生態治理中建設基本農田、組織動員貧困人口參與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結合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因地制宜發展舍飼圈養和設施農業,大力發展具有經濟效益的生態林業産業。

  此外,還有一些新型扶貧實踐,如光伏扶貧、電商扶貧、易地扶貧搬遷也成為綠色減貧新途徑。“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對22個省(區、市)約1400個縣(市、區)98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共安排各類易地扶貧搬遷資金約6000億元人民幣。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表示,綠色生態是貧困地區最寶貴的資源、最核心的競爭力,要想讓“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關鍵在於要賦予綠色資源更長遠的意義和價值。未來的綠色減貧應調動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統籌開發與保護,引導企業和農戶建立多元化的利益共享機制,引導企業通過創新技術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産業發展效益,帶動農戶脫貧致富。(記者 馬海燕)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