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黨建引領 脫貧攻堅 ——廣西淩雲抓黨建促脫貧成效顯著
2018-01-16 14:57:45  |  來源:人民網  |  編輯:唐志強

  “要脫貧,跟黨走!”廣西百色市淩雲縣村民們一邊説著,一邊對村幹部豎起了大拇指。

  淩雲位於廣西西北部,縣域面積2053平方公里,轄4鎮4鄉(其中4個瑤族鄉)110個村(社區),1552個村民小組、2622個自然屯,全縣總人口22.5萬,屬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15年末,全縣精準識別貧困村53個、貧困人口4.8萬,貧困發生率為21.9%,是廣西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如何更好地開展脫貧攻堅?淩雲從加強黨建上找到了切入點。淩雲縣委書記伍奕蓉説:“近年來,我們注重發揮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示範引領作用,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通過集中最強力量、採取最硬措施、整合最大資源,確保黨的力量挺立在脫貧攻堅最前沿。”

  組班子強堡壘

  ——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建強脫貧攻堅“主力軍”

  一提起“村幹部”,不少人會首先想到“老支書”“老村長”這類形象,但是淩雲縣下甲鎮加西村的村民們卻不會這樣想。2017年5月,在完成村“兩委”班子換屆後,加西村黨組織領導班子實現了年輕化——村支書勞庭鐵是真正的“80後”,班子隊伍裏還有兩名“90後”。

  “7個自然屯、12個村民小組,共276戶1245人,村民大部分是壯族、瑤族。全村2015年脫貧47戶214人,2016年脫貧40戶184人。這裡是縣種桑養蠶的示範點,全村種植桑樹2500多畝,收入500萬,187戶種植桑樹,其中39戶為貧困戶……”談起村裏的情況,村支書勞庭鐵毫不遲疑地報出這些數字。

  “後生仔,勁頭足!”説起這支年輕的班子隊伍,加西村村民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淩雲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年輕村幹們文化水準相對較高、腦子也活,在帶領群眾發展脫貧産業上很有優勢。

  幾年前,加西村村民勞文祖建房子時從二樓摔下來受了重傷,一家因病返貧,2個小孩還在上學,靠他妻子莫氏物賺錢支撐全家。村幹部根據他家的情況,動員莫氏物種桑養蠶,她嘗試後果然收入大幅增加,去年靠種桑養蠶收入4萬元,順利脫貧。

  2017年,加西村脫貧“摘帽”幾成定局,村幹部們商量著“摘帽”後的新計劃。“現在,我們要加快建設養豬場和食用菌加工廠,把集體經濟搞起來。”算著增收帳,勞庭鐵滿面笑容。

  一個黨支部一座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領導班子年輕有幹勁,發展脫貧致富産業更有成效,便民服務水準逐步提高……在淩雲縣,各基層黨組織的面貌正悄然轉變。除了班子年輕化,在村級黨組織建設過程中,淩雲縣明確優先推選、不能推選等標準,全面選優配齊配強村級黨組織領導班子,確保能將群眾滿意、組織放心的能人選進村黨支部班子。

  2017年起,淩雲縣著手實施“村黨支部建設年”活動,將黨建與脫貧攻堅同步規劃、同向推進、統一考核,將全縣領導幹部脫貧攻堅工作納入績效考核範圍,加大脫貧攻堅考核權重。圍繞脫貧攻堅、基層黨建等重點工作,對全縣機關黨員幹部、村“兩委”班子和農村黨員進行輪訓。全面推行星級化管理,把基層黨組織建成脫貧攻堅的“主力軍”。

  結對子做示範

  ——培育鄉村特色産業,發展村集體經濟

  如非親眼所見,你很難想像到在這個地勢陡峭、石山環繞的地方,有一個道路暢通、屋舍儼然的村莊。吳天來站在村口,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起這個村的情況。

  58歲的吳天來,是淩雲縣泗城鎮隴雅村黨總支書記,曾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勞動模範”,被選為中國共産黨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一屆委員會候補委員。在他的帶領下,隴雅村黨總支53名黨員“跟著黨走,做家庭的表率,做班子的表率,做全村的表率”,在脫貧攻堅中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帶領群眾通過發展種植中草藥材等産業,帶動81戶307人脫貧,實現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

  “四週都是石山,自然環境惡劣,一般農作物很難生長。我們一直在探索因地制宜種植作物,後來發現有幾種中草藥材等能夠存活生長,且有不錯的利潤,我就號召大家在山中種果種樹種中草藥材,平地搞庭院經濟,同時成立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

  “脫貧攻堅,黨員們要融入也要引領,我們黨總支成員平均年齡41歲,平均每年發展3名黨員,大家幹勁十足!我們成立隴雅長生仙草有限責任公司,包括四個合作社和一個組培苗廠,現在,學生物科技的大學生畢業後也回家加入合作社了!”吳天來介紹道:“現在,種植鐵皮石斛野生200多畝,種植中草藥材十大功勞300多畝、牛心李500多畝、牛大力500多畝、鴨膽子500多畝,年收入共500萬左右。合作社統籌管理,村民自己種植,人均年收入超1萬元。”

  淩雲縣實施黨員致富帶富“領頭雁”工程,培養選拔了一大批帶富能力強的黨員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深入實施農村黨員創業帶富計劃。同時,鼓勵和支持黨員帶頭創辦合作社、致富項目,組織有幫帶能力的黨員與重點脫貧對象結成對子,帶動脫貧致富。開展“村企結對共建”幫扶活動,採取“村級黨組織+企業+農戶”、入股分紅、加大資金投入等方式,2017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全覆蓋,全縣5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在內的110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達2萬元以上。

  淩雲素有“茶鄉”之名,泗城鎮隴照村隴照村黨總支書記萬崇尚,是淩雲縣一家茶企的負責人,他把“小茶葉”變成“大産業”,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萬崇尚介紹道:“我們把茶園的經營管理權無償贈送給貧困戶管理,公司負責剪枝、除草、施肥,由貧困戶直接採摘鮮葉,公司並承諾高於市場保底價收購春、夏、秋三季茶鮮葉。單算鮮葉按每一斤給予平林村‘兩委’0.5元,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提成,‘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村委會’共同發展,幫助帶動平林村、央裏村、盤賢村、隴照村、案相村5個村的村民抱團發展茶葉産業增收,2016年有222戶、2017年有210戶貧困戶脫貧出列。”

  淩雲縣把黨組織建在精準扶貧第一線,通過先進帶後進,結對加快片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後進村如期脫貧。充分發揮黨支部的協調作用,選取産業相同、地域相連的合作社進行整合,成立合作聯合社,通過合作聯社聯合推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有效帶動850戶4500個貧困人口脫貧。

  拓思路強服務

  —— “第一書記”各顯其能,紮實推進貧困村脫貧攻堅

  “黨支部搞旅遊,鄉村振興有勁頭。”淩雲縣伶站瑤族鄉浩坤村第一書記吳向陽振奮地説:“這兩天,我在忙著給村民講黨課。我給大家説:我們要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進一步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通過夯實基層組織和龍頭企業組織,用一支強有力的隊伍帶領群眾發展生態休閒漁業,打造特色旅遊名村,形成以旅帶農、以旅興農的示範效應,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

  “這兩年,我們村變化真大,看來搞旅遊的路子走對了。”村民説:“以前,要麼就在石縫裏中點玉米,要麼就外出打工,由於文化水準低,沒技術,一年到頭賺不了幾個錢。儘管年復一年辛苦勞作,貧窮的帽子還是摘不掉。”

  “要想村民生活富裕,首先要為他們找到致富途徑。”吳向陽説,淩雲縣委、縣政府決定開發浩坤湖,打造了多處景點,村子面貌煥然一新。我們就抓住這個機會,動員大家辦民宿,搞發展桑葉、火龍果、芭蕉、土豬等特色種養。依託浩坤湖,我們2016年成立生態養魚合作社,去年投放了30萬尾魚苗。村民統一加入合作社,按比例分紅。在黨支部帶領下,村民在合作社“抱團”吃上了旅遊飯。村裏漂亮了,遊客多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村民素質低是旅遊發展的短板。從2015年11月開始,浩坤村黨支部開始舉辦精準扶貧大講堂,對村民們進行建築、廚藝、手工藝製作等技能培訓。目前,大講堂共舉辦115次,培訓群眾5000多人次。截至2017年11月底,浩坤村已實現脫貧104戶460人,貧困發生率從47%下降到23%,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

  “旱季缺水、雨季內澇”的洼地還能發展食草類養殖産業?這是村民們淩雲縣伶站瑤族鄉陶化村弄洞屯以前從沒想過的事。陶化村所在地屬於典型的石漠化地區,人均耕地極少,青壯年村民大多靠外出打工謀生。孫濤2015年來此任第一書記,帶領村黨支部“把能人吸收為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能人”,帶動群眾在荒蕪的洼地種植耐旱澇能力強的牧草,發展食草類養殖産業,把洼地變成了村民們的“聚寶盆”。

  “因村派人,選優配強” 淩雲縣加大駐村幫扶幹部隊伍建設,推動各類黨員幹部沉在脫貧攻堅一線。2012年以來,累計選派71名機關事業幹部駐村擔任第一書記,選拔25名大學生村官到貧困村任職,選派257名機關企事業幹部擔任扶貧工作隊員,選拔110名年輕有為的同志擔任村級扶貧專幹,實現每個村都有1支駐村工作隊、1名扶貧專幹、每個貧困村都有1名第一書記,每戶貧困戶都有1名幫扶責任人。

  淩雲縣各駐村第一書記深入查找群眾貧困原因,各顯其能,抓産業發展,抓基礎建設,不斷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發揮黨員示範作用。截至目前,共指導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88個,組織開展農民培訓208期17704人次,培養經濟能人350人,發展農村黨員85人,整頓軟弱渙散村1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