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廣西:建設農業大數據中心 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人民網  2020-01-09 09:50:14

廣西:建設農業大數據中心 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廣西:建設農業大數據中心 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智慧化大數據應用已走進廣西的田間地頭。廣西大數據發展局供圖

  近年來,廣西緊緊圍繞“互聯網+現代農業”,以建設智慧農業為目標,以廣西農業雲平臺和廣西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積極推進物聯網、大數據、3S技術等信息技術的融合與應用,積極開展智慧農業試驗示範,涌現出了“葡萄管家”、桑蠶智慧養殖、捷佳潤“螞蟻數據農場”等一批物聯網新模式,智慧農業發展成效初顯。

  打造農業大數據平臺 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在全國率先建設廣西農業大數據中心,打造“廣西農業雲”,積極推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在農業全産業鏈的應用。啟動全國農業農村大數據示範省(區)建設,應用推廣了包括農業生産指揮調度、農業地籍信息管理、農情報送、農産品價格採集、土地確權、産業扶貧信息系統在內的一批農業智慧化應用系統,實現“互聯網+”與農業生産、經營、管理、服務的有效融合,農業生産智慧化水準不斷提高。

  廣西農業大數據管理平臺通過抓好頂層設計、標準制訂、支撐系統建設、數據資源整合、數據採集監測、數據分析應用、完善信息共建共享,建立農産品價格採集點,對農産品的産地和批發市場價格進行採集、監測及預判,以每週用“一張圖”形式製作“圖説農業大數據”發佈農産品價格行情,做到“周周有信息,月月有報告,半年有總結”,為管理部門和生産者準確把握市場走勢、合理調整種養結構提供參考。

  “打開手機一點,就能看到養雞養牛生産用藥的注意事項、夏季養豬的實用技術,廣西農業大數據平臺網站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我還將學到的種養知識傳授給貧困戶,讓他們早日脫貧。”靈山縣煙墩鎮鄧三哥樂呵呵地説。

  大數據繪就産業扶貧“一張圖”

  如今,廣西已構建起産業扶貧、土地確權、優勢特色産業大數據庫,實現“一張圖”管理。建立了54個貧困縣産業信息、11.44萬貧困戶和500.26萬人的電子檔案,搭建了“一個門戶、八大功能”的産業精準扶貧信息系統,對産業精準扶貧的推進和效果進行評估。對縣級“5+2”、村級“3+1”共105個縣78個特色主導産業大數據160多萬條信息進行梳理錄入,為産業脫貧提供數據服務和支撐,助力54個貧困縣産業扶貧工作的開展。

  廣西農業大數據APP引入圖像識別技術,實現了農業數據資源智慧檢索、農作物物聯網識別應用,組建了産業扶貧、農産品單品種、東盟農産品等6大專項數據庫。新增23個數據分析模型,形成農業産業、糧食生産、農業自然災害等主題的“一張屏”監測分析。

  目前,廣西農業大數據平臺利用農業信息技術中的管理信息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技術,輔助農業決策者、經營者進行包括農業生産方案選擇、過程式控制制、農事管理、施肥配方、成本核算、産品銷售等工作,使農業生産以最小投入獲取最大利潤,提高生産效益,解決生産管理與“三農”最後一公里問題。

  廣西慧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葡萄管家採用“政府+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産業扶貧合作模式,利用“葡萄管家”標準化生産平臺,從産前、産中、産後為當地貧困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全程生産農業技術指導及生産資料供應、葡萄産品銷售等從生産到銷售全産業鏈服務。葡萄管家以中高端葡萄品種種植替換原有經濟價值較低的作物種植,畝産值可提升至2萬至3萬元。目前葡萄管家扶貧示範基地在都安、東蘭、馬山、隆安、上林、賓陽6個縣落地,扶貧示範基地流轉土地超過1000畝,涉及貧困戶1200多戶,貧困人數4000余人。貧困戶不僅每天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在葡萄基地務工,入股的貧困戶還獲得葡萄銷售額外分紅。在東蘭扶貧示範基地,全村59戶貧困戶全部參與種植,項目土地流轉涉及東裏村126戶530人,每年通過土地流轉收入9萬多元,務工收入30多萬元。

  鳴鳴果園實施“公司+合作社(管理者)+農戶”的模式,增加貧困戶收入。公司依託自身的資源優勢,與貧困村開展合作,目前發展了當地50多戶貧困戶共種植柑橘3000多畝,貧困戶跟隨公司在風險極低的情況下實現增收脫貧。同時,公司幫助貧困戶發展沃柑種植,開展龍頭企業帶動産業結對扶貧。貧困戶從銀行貸到資金後,公司將種植基地劃塊承包給貧困戶經營,統一技術標準,落實承包責任制。目前,該公司接受了當地60多戶貧困戶的承包申請,使每戶每年可獲得5000至1萬元的收益。(吳明江 蔣堯)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