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顧與展望]城市 讓生活更美好——貫徹落實全區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盤點
2018-01-16 10:58:56  |  來源:廣西新聞網  |  編輯:唐志強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駱萬麗 通訊員 陳飛燕

  從鄉鎮退休到南寧跟隨子女生活了一年多時間,黎清發現南寧越來越宜居:小區附近新建了小公園,去西鄉塘親戚家可以坐地鐵,小區門口多開了幾條公交線路……

  “鄉下人都説怕在城市生活不習慣,我看舒適得很。”老人家迅速融入城市生活,每天心情舒暢,身體也比以前硬朗。

  有變化的不只南寧。海綿化改造、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交通暢通工程及街區微改造、城市修補……一年多來,全區縣級以上城市圍繞宜居城市建設的90項基礎指標(縣級指標80項),迅速推進一個又一個改變城市的行動。

  2016年7月,全區城市工作會議召開,提出要建設綠色生態、開放創新、活力迸發、管理高效、桂風壯韻鮮明的現代化宜居城市,走符合城市發展規律、具有廣西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

  讓城市融入自然,讓綠色溢滿城市,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年多來,一座座生態宜居的城市讓八桂大地更具魅力,也讓壯鄉兒女在家園建設中更有獲得感。

  一張藍圖幹到底

  讓城市可持續發展

  1282.51公頃的鹿寨經濟開發區,在建設前有數十塊土地相互“打架”,同一地塊會有基本農田、林地和城市建設用地等多種“身份”。

  2015年12月以來,鹿寨推行“多規合一”試點,按照全縣整體“一盤棋”思路,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以及生態農業城鎮空間“三區三線”,正在繪製形成鹿寨縣空間規劃底圖(2035年),為鹿寨縣整體開發和保護繪製一張藍圖打下堅實基礎。

  “多規合一”為柳州鹿寨經濟開發區的發展提供了有益探索。如今,鹿寨經濟開發區已有超過100家企業進駐。

  規劃是城市建設之本,也是城市建設的藍圖。“要不斷提升城市發展的全局性、系統性、持續性和宜居性。”全區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完善以城市總體規劃為統領、以控制性詳細規劃為核心、以專項規劃為支撐的城市規劃體系,“決不能‘有權就任性、一任領導一任規劃’。”

  一張基於新發展理念的藍圖幹到底,發展線路圖更清晰,城市發展更具活力。

  2017年,廣西加快推進新一輪《廣西城鎮體系規劃》和《廣西沿邊城鎮群規劃》編制,為優化全區城鎮體系佈局、指導城鎮總體規劃編制、統籌重大設施建設提供重要依據。

  在科學規劃的引領下,全區各市合理佈局産城融合空間,不斷加快城市新區建設:南寧市著力打造“一江兩山”生態宜居格局,著力加強水城規劃建設的優化與引導;柳州市堅持新區規劃與新區發展戰略相結合,落實産城融合目標;賀州市擬圍繞構建“一主四副、兩軸三區”的緊湊式空間發展結構,加快形成賀州城鎮發展帶,科學謀劃城市“坐標體系”。

  凸顯壯風桂韻

  讓城市記得住鄉愁

  “人的一生有兩樣東西不會忘卻,那就是母親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

  2016年的全區城市工作會議,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借用土耳其著名詩人希克梅特的一句詩,寄託對廣西城市設計工作的期望——結合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和山水特徵,通過高水準的城市設計打造獨具廣西印記和民族風情的經典建築、經典街道、經典景區,成為市民們永不忘卻的記憶、割捨不斷的鄉愁。

  城市發展,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為打破千城一面的呆板,彰顯城市特性,2016年以來,廣西住建部門開展城市建築風貌研究,提煉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中的空間脈絡、傳統文化、建築符號等元素,挖掘民族文化,用多元化的城市風貌,留住城市特有的“基因”樣貌。

  小坡檐、馬頭墻、花格窗,冬日的余暉下,桂林市漓江西岸,古老的靖江王府,靜靜佇立,韻味凸顯。

  桂林是全國城市雙修試點城市之一。2016年以來,桂林陸續啟動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工作,包括靖江王府在內,桂林對象山區、秀峰區等城區的14條老舊街區進行綜合提升改造。通過對城市的修補,解決老城區環境品質下降、空間秩序混亂、歷史文化遺産損毀等問題,城市特色風貌初顯。

  北部灣畔,美麗的濱海城市北海,老城側畔新城起,逐步形成北部灣廣場商業中心圈、海上絲綢之路廣場商業中心圈的南北雙中心格局,成功保留了歷史城區,在三面環海的半島上建成了方格網的開放式格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濱海城市風貌。

  自治區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廣西通過總體城市設計,保護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優化城市總體格局,讓城市與山水林田湖等綠色空間有機融合,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要“面子”更要“裏子”

  以人為本更舒心

  從南寧那考河岸邊眺望,一條6.35公里的河道貫穿整個濕地公園,河水清澈見底,魚蝦歡騰,河岸兩邊綠樹成蔭,鮮花綻放。

  “那考”在壯語裏是綠色水田的意思。20多年前,這裡被當地人稱為臭水溝,河道兩岸有40個污水直排口,整個河道黑水橫流,臭氣熏天。如今,“一開窗就是濕地公園”,那考河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變化源自於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程。

  2016年,廣西全面啟動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截至2017年12月底,已經有53段黑臭水體不黑不臭,黑臭水體整治累計約133公里,佔全區黑臭水體整治任務總量的84.1%。

  生態宜居,是居民幸福指數的一個重要考量指標,也是城市發展的追求與夢想。

  “‘面子’和‘裏子’互為支撐,相輔相成,才能真正成為經得起實踐、經得起人民、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城市。”這是全區城市工作會議給城市建設工作提出的要求。

  《關於開展“美麗廣西·宜居城市”建設活動的實施意見》隨之出臺,把宜居水準的高低作為衡量城市發展成就的重要尺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城市病”等問題。

  一年多來,一系列系統工程在全區相繼推出,城市病不斷緩解——

  海綿化改造讓廣西有了更多“會呼吸”的城市,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

  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全面啟動,“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逐漸減少,管線安全運營水準和防災抗災能力在提升。

  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截至2017年12月,全區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2%,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

  保障性安居工程讓更多百姓“住有所居”的夢想成為現實。2017年,廣西棚戶區住房改造新開工8.17萬套,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的101.56%。

  “智慧”改變生活

  構建城市治理新格局

  每盞路燈、每個井蓋、每塊戶外廣告,均有屬於自己的編號;每條街巷、每個公園,都有信息採集員,發現問題立刻拍下來,傳回南寧市城市管理監督評價中心,由中心通知責任單位限時處理。

  在南寧市城市管理監督評價中心大螢幕上,南寧城區圖上分別標注了紅色、黃色、綠色等色塊。顏色越深,表明該區域的“案件”數量越多。

  這就是南寧市的“數字城管”平臺。2017年12月,南寧市數字城管系統整體升級改造工作完成並投入運營。目前,南寧數字城管地理信息數據已覆蓋全市建成區內104個農貿市場、1466個居住小區、1246個建築工地、51個城中村和70個公園廣場,基本實現數字城管地理信息數據與城市發展步伐一致。

  大數據分析,不僅能為城市“號脈”,發現“城市病”,還能找出城市管理的潛在規律,為決策者提供精準分析與參考,為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加人性化、高效化的服務。

  城市加速發展,需要創新管理模式。2017年9月,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城市管理執法監督局正式掛牌成立,通過推進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來理順城市管理執法體制、解決城市管理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我區還加快推進市縣兩級政府城市管理領域大部門制改革,逐步實現住房城鄉建設領域全部行政處罰權和環境保護管理、工商管理、交通管理、水務管理等部分行政處罰權以及有關行政強制權的相對集中行使。權責明晰、服務為先、管理優化、執法規範、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體制正加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