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貫通農村群眾腳下第一公里發力,一年建成320座橋——
梧州打造現代版“小橋流水人家”
祝毅 劉恒/繪圖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潘 登 吳淩平 通訊員 李廣平
開欄的話:“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畫卷,承載著多少中國人的濃濃鄉愁。如果沒有小橋,只有流水和人家,不僅少了幾分詩意,也會給現實中的交通運輸帶來困難。這事關農村基礎設施改善,事關鄉村振興,事關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我區建設“四好農村路”熱潮高漲,2017年完成全區農村公路新改建里程6453公里,其中梧州市2017年啟動“第一公里·橋”惠民工程是一大亮點。該市針對境內小江小河多、鄉村交通難現象,計劃到2020年完成農村逾千座橋梁的新建和改造,2017年完成320座,大大緩解了農村群眾的“出行難”“運輸難”。
剛剛召開的全區農村工作會議要求,實施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抓好農村公路、水利、電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梧州致力改善農村橋梁,正是習總書記系列指示在我區基層落地生根的重要表現,也為鄉村振興下了“先手棋”。
為生動反映這一民生工程的成效,以及給全區各地提供借鑒,本報派出記者深入直通民心的小橋建設現場採訪。從今天起,開闢《四好農村路 悠悠暖心橋》專欄,陸續刊出相關稿件。敬請垂注。
新年伊始,蒙山縣西河鎮福垌村1000多名村民喜事連連。家門口,六炎口橋、古岐橋、村頭橋、同心橋陸續建成,村民賣果蔬、買汽車、蓋新房……
在梧州,如此般通往美好生活“暖心橋”,2017年共建成320座,呈現出現代版“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
該市地處珠江流域中游,廣西河流85%以上水量匯集於此,每年雨季長,汛期來勢猛,時有農村橋梁被洪水淹沒或沖毀。一條條小河,成為200多萬村民出行的一道道“攔路虎”。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該市去年初啟動“第一公里·橋”惠民工程,計劃到2020年在農村地區新建或改造逾千座橋梁,讓群眾徹底擺脫蹚水過河或無橋繞行的歷史。
群眾主體,聚沙成塔。建橋需要鉅額資金,梧州不等不靠,與“美麗廣西·宜居鄉村”建設以及脫貧攻堅戰結合起來,借助專項資金、社會捐助、群眾自籌等途徑籌措。如蒼梧縣深塘村通過“政府發動、黨建引領、兩委組織、群眾主體、部門幫扶、社會參與”,3個月建成14座橋。
優化設計,記住鄉情、鄉愁。在設計上補齊短板,注重“路、橋、水、景”元素搭配,美化鄉村。如蒙山縣長坪瑤族鄉枧衝橋的通車,讓景區連成一片,形成別致的“小橋流水人家”景致。
突破常規,暢通渠道。通過自主設計橋梁、實行項目資金包乾等方法,提高建橋效率。如蒙山縣在建的橋梁全部自行設計、自行造價等,既美觀簡潔又節約成本。藤縣以鄉鎮為主體,將橋梁整體承包建設,按座撥付資金,提高建設中的主體性和能動性。
創新機制,力促長效。按照“四好農村路”的標準,實行橋梁終身負責制。建立市、縣(市、區)、鎮三級“第一公里·橋”機構,通過成立專家小組,開展績效考評以及推行全過程跟蹤監督等,把橋梁“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
漂亮的“組合拳”,打出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密切黨群關係。去年建成320座橋,為年初計劃兩倍,覆蓋257個村(屯),其中有114個貧困村,方便100多萬人口出行,群眾充分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在長洲區倒水鎮大同村,記者看到,天香橋的建成,讓該村突破了河流的包圍,快速連接上了國道和高速路。
拓寬致富渠道。30多個村(屯)因橋通,方便紅菌、軟枝油茶、砂糖橘等特色農産品的對外運輸。橋通路暢,10多家企業落戶當地鄉村。
便利文化下鄉。修通43座通往學校的橋,暢通了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牛哥戲、牛娘戲和體育文化等進村入校路徑。
“一座座小橋,連通的不僅是農村道路,更是黨心和民心!”梧州市委書記黃俊華表示,該市計劃到2020年共新建或改造1000多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