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廣西實踐":守護天藍海碧岸綠
2018-01-22 17:56:24  |  來源:廣西新聞網  |  編輯:唐志強

  守護天藍海碧岸綠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廣西實踐”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唐廣生 通訊員 李 鵬

  新年伊始,記者來到廣西沿海3市採訪,所到之處,令人印象深刻:北海市銀灘,漁帆點點,細沙如鹽;欽州七十二徑,藍天碧海,美不勝收;防城港市紅樹林一片碧綠,白鷺翻飛;潿洲島遊人如織,一票難求。入夜的岸邊城市,華燈璀璨,人們沿著海堤悠閒散步,何等愜意!

  1月12日,在北海銀灘,前來旅遊避寒的吉林省張先生情不自禁:“沒想到廣西有這麼一片乾淨的大海,水質好,環境佳!”據悉,每年10月至來年3月,前來北海過冬的“候鳥”人群最高時有近10萬人次。

  水質好,環境佳,“候鳥”多。這是廣西海洋環境品質的具體體現,也是廣西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見證。

  據2016年環保部監測評價,全國11個沿海省(區、市)中,廣西近海海域水質全國排名第一。2017年實時監測數據表明,廣西近岸水質達標率為88.2%。

  今年1月15日,國家海洋督察組(第五組)向我區反饋督察情況時指出:廣西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海洋強國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不斷提升依法治海、生態管海能力,統籌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探索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推動海洋領域開放合作取得了新成效。

  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自治區主席陳武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廣西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和提出的“五個紮實”新要求,立足獨特區位,進一步釋放“海”的潛力,激發“江”的活力,做足“邊”的文章,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新時代的優異答卷!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些年來,廣西圍繞做好“海”文章,精心謀劃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海洋調查,加速海洋立法,加大海洋保護,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征程上“換擋提速”,形成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廣西實踐”,可謂答卷滿意,亮點紛呈。

  海洋調查 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摸清“家底”

  美麗中國離不開美麗海洋,美麗海洋呼喚生態文明。

  如何確保北部灣12.96萬平方公里海域“天藍、海碧、岸綠”?

  自治區領導態度明朗:廣西潛力在海,希望在海,發展向海經濟,建設海洋強區,必須守牢海洋生態底線,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碧海藍天!

  2012年,廣西成立了自治區海洋工作領導小組,自治區主席擔任組長,不斷加強對海洋工作的組織領導,全面統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2017年7月中旬,廣西整合海洋和漁業行政管理職能,自治區海洋和漁業廳正式獲批成立,為發展廣西海洋漁業事業、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鮮血液”。

  自治區海洋和漁業廳黨組書記席揚坦言:“海洋生態是最寶貴的資源優勢,也是廣西增強未來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為摸清廣西海洋“家底”,2014年,7家專業調查及軟體開發隊伍、200余名技術人員拉開了廣西海域海籍基礎調查的序幕,廣西是全國首個開展海域海籍全域全覆蓋基礎調查工作的省份。

  三年夜以繼日,廣西海域使用確權調查、公共用海調查、其他現狀地類調查、岸線專項調查和海域海籍基礎調查數據庫建設等全面告捷。

  三載寒來暑往,廣西全面查清了用海方式、海域使用類型、公共用海、沿海灘塗、養殖池塘、紅樹林、河口水域、現狀填海等各類用海的數量、權屬、分佈和利用狀況。

  “廣西海洋‘家底’明瞭,為政府宏觀決策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席揚説。

  經國家海洋局審查,日前,自治區政府批復了《廣西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方案》。

  劃定目標明確:至2020年,廣西大陸自然岸線(灘)保有率不低於35%,海島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85%,海洋生態紅線區面積佔管轄海域面積的比例不低於35%。

  記者獲悉,廣西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區面積佔全部管理海域總面積60.12%,在大陸沿海省區中最高;廣西大陸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保護目標定為91%,在大陸沿海省市中目標最高。

  兩個“最高”,彰顯了廣西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底氣。

  海洋立法 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

  自治區海洋和漁業廳廳長蔣和生認為:“海洋生態文明法規、制度建設是保護和建設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基礎。只有加強海洋立法,才能治源強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高度重視海洋規劃立法工作,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意識補上歷史欠賬。

  2014年2月1日,廣西首部涉海法規《廣西海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填補了廣西海洋地方性法規空白。

  2015年和2016年,廣西接連頒布實施了《廣西海域使用管理條例》《廣西無居民海島保護條例》。

  “三大海洋基礎法規的出臺,廣西在全國實現了海洋環境保護、海域使用管理、無居民海島保護立法工作的‘彎道超車’,後來居上。”自治區海洋和漁業廳總工程師劉斌説。

  據介紹,廣西在海洋規劃方面同樣不甘落後,從“追趕者”變為“領跑者”。

  《廣西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2012年成為國內首批獲國務院批復實施的區劃之一。

  從2013年開始,廣西通過系統挖掘、整理,編制完成了我國首個省級海洋文化發展規劃綱要。

  此外,近年來廣西又先後批復實施了《廣西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廣西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十三五”規劃》《廣西海洋環境保護規劃(2016-2025)》等規劃。

  近期,《廣西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關於深化用海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廣西海域使用權招拍挂管理辦法》相繼登臺亮相。

  一批重大涉海規劃的實施,為廣西依法管海、科學用海、生態用海創造了有利條件。

  據介紹,廣西在加強海洋立法規劃的同時,各相關部門大膽進行制度創新,依法依規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打出了一組組漂亮的組合拳。

  海洋漁業部門與環保部門簽訂海洋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協議,實現了重點海域資源、環境監測、海洋災害和管理信息共享機制。

  廣西海警、海監和水産部門建立了全國首個省級納入政府邊海防聯合管控工作的海上綜合執法協作機制。

  積極探索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海洋漁業部門與環保、海事等部門實現了監測數據共享、巡查執法銜接和應急事故處置合作與聯動。

  深入開展“海盾”“碧海”等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破壞海洋生態行為。僅2012年以來,全區就立案處罰圍填海違法行為36起,處罰違法填海面積22.55公頃,收繳罰款7728.9萬元。

  海洋保護 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打牢根基

  時值週末,記者來到防城港市紅沙環海堤。藍天麗日下,水清岸綠,白鷺在紅樹林上起舞,市民在休閒廣場上散步。

  據防城港市常務副市長唐軼昂介紹,該海堤投資3421萬元,突出海洋“生態”和“綠色”特點,目前已成為廣西岸線生態修復的示範工程。

  來自東北的黃先生説:“這是我見到過的最好生態海堤,每年我和老伴都要來享受這裡的天藍海凈岸美。”

  紅沙環海堤的整治修復,僅是廣西海洋保護的一個縮影。這些年,廣西在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加大海洋保護力度,可謂殫精竭慮,不遺餘力。

  先後籌資2.8億元,開展了防城港企沙鎮山新岸線修復整治、西灣紅沙環、百里黃金海岸建設、欽州茅尾海、北海市潿洲島等重大生態修復項目。

  先後投入3200萬元,在沿海重要港灣、河口、赤潮多發區等重點敏感區域布設17個環境監測浮標;安排近500萬元,建設國內首個省級海洋放射性監測實驗室;在監測海域內設置海水水質監測站位111個、海洋生物多樣性站位59個、海洋沉積物站位21個。

  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市場化配置海域使用權試點工作,為沿海兄弟省份開展市場化配置海域使用權提供了可借鑒、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

  實行“河長”負責制,重點推進入海河流流域的綜合整治,實現流域聯防聯控。

  提高海洋環境準入門檻,嚴格控制“三高”産業落戶。2012年以來,共核準海洋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177宗,組織進行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評審97次,其中圍填海項目依法聽證率達100%。

  廣西堅持生態“養海”,用心“護海”,紮實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世人矚目。

  目前廣西紅樹林面積達7327.86公頃,居全國首位;北海山口國家級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被評為“中國十大魅力濕地”;防城港北侖河口保護區被國家海洋局指定為全國海洋示範性自然保護區;茅尾海、潿洲島先後獲批成為國家級海洋公園;北海市成為廣西首個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

  廣西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手筆,為廣西譜寫向海經濟新華章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統計,全區海洋經濟總産值從2011年的654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300億元,翻了近一番。“十二五”期間廣西海洋經濟生産總值年均增速達16.49%,大大高於全國海洋生産總值9.55%的年均增速。

  自治區海洋和漁業廳領導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到,全區海洋和漁業系統將認真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以全國海洋專項督察反饋意見為契機,理清思路,補齊短板,不斷推進廣西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為子孫後代留住碧海藍天,為廣西海洋強區提供海洋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