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馬山縣:抓産業謀變化 脫貧之路越走越寬
2018-03-08 13:34:51  |  來源:南寧日報  |  編輯:唐志強

  【八桂大地-圖文】(首頁標題)馬山縣脫貧之路越走越寬(內容頁標題)馬山縣:抓産業謀變化 脫貧之路越走越寬

  發展竹鼠養殖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 。楊盛  攝

  【八桂大地-圖文】(首頁標題)馬山縣脫貧之路越走越寬(內容頁標題)馬山縣:抓産業謀變化 脫貧之路越走越寬

  裏當瑤族鄉發展特色種養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  楊盛 攝

  近日,馬山縣金釵鎮龍塘村下山屯村民馬月春自家地裏,碧綠的桑葉生機勃勃,“過段時間就可以養殖新一批小蠶了。”馬月春説,去年通過種桑養蠶,家裏收入三四萬元,這在以前是萬萬不敢想的,自己也因此從貧困戶變成了“萬元戶”。

  過去,下山屯的村民種玉米,用馬月春的話來説就是“剛剛夠吃”。前兩年,村裏的黨員、扶貧幹部紛紛走家入戶,宣傳黨的好政策,將脫貧攻堅的戰場延伸到貧困村和貧困戶家裏。

  改變貧困面貌,讓村民們脫貧致富,讓群眾在感黨恩中爭脫貧。去年12月,馬山縣開展了以“感黨恩·爭脫貧——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主題的“八個一”(講一講主題黨課、談一談脫貧體會、曬一曬脫貧成果、唱一唱時代頌歌、找一找身邊榜樣、評一評脫貧貢獻、樹一樹幫扶典型、整一整扶貧檔案)系列活動,有效促進了幫扶單位與基層組織、幫扶幹部與貧困戶的溝通交流,讓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真切感受到扶貧工作帶來的變化和實惠,激發他們的感恩情懷和爭先脫貧的內生動力。

  敢擔當

  啃下貧困村發展“硬骨頭”

  “青龍村沒有水源,成為制約村民們種植的瓶頸,我們只能另謀其他産業。”馬山縣裏當瑤族鄉青龍村第一書記鄒鴻輝一針見血地指出。自從2015年來到青龍村後,鄒鴻輝拿手術刀的雙手接觸的卻是竹鼠、黑山羊,腦袋裏想的不再是手術,而是脫貧攻堅的致富路。“當第一書記責任不亞於醫生,村民們都指望著你呢。”鄒鴻輝説。

  “富不富,看支部”,鄒鴻輝到任之初就明白,作為青龍村發展建設的“火車頭”,黨支部的戰鬥力最為關鍵。鄒鴻輝帶領支部黨員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學習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強化黨支部引領作用,組建扶貧攻堅黨員突擊隊,讓黨員在發展生産、致富創收上率先垂范,協助鄉黨委開展村“兩委”換屆工作,選優配齊村幹,所有新任幹部全部參加了任職能力培訓。

  黨旗飄,人心聚。有了黨支部作為堅強後盾,鄒鴻輝開始下好第二盤棋。青龍村缺水少地,鄒鴻輝沒有急著上項目。經過調研總結,他決定重點幫助有勞動力的農戶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又在留守人員中,結合農戶養殖方面的經驗,採取“以種為輔,以養為主”的發展模式。

  “去年,我跟著合作社養竹鼠,年底收入1.3萬元,有條件後我還要擴大規模。”青龍村豪下屯村民蒙克勇説。2016年,鄒鴻輝帶領村民成立了三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馬山縣裏當瑤族鄉老豪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了86戶貧困戶入股。合作社理事長蒙軍建告訴記者,近年來竹鼠價格較好,貧困戶利用南寧市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入股,每年可獲得8%的保底分紅,“合作社的工人都是貧困戶,每個月還有800元工資收入。”蒙軍建説。

  在脫貧攻堅戰中,鄒鴻輝敢擔當,積極探索脫貧新思路,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開發光伏發電、竹鼠和黑山羊特色養殖等項目。2017年末,青龍村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初的39%降到了2.29%,從一個村集體經濟為零的空殼村成為2017年村集體收入4萬多元的致富樣板村。

  真幹事

  完善基礎設施補短板

  “現在流出的水比以前乾淨,我們喝起來也更放心。”青龍村信下屯村民潘紅料打開水龍頭,捧著白花花的水開心地説。在2017年以前,潘紅料和村民們喝的水還是水櫃裏的“無根之水”。

  鄒鴻輝領著記者去看村民的水櫃,由於長時間靜止貯存,水櫃裏的水是綠的,底部積滿了淤泥,水面還漂浮著枯枝敗葉。鄒鴻輝説,由於長期飲用不乾淨的水,村民們經常鬧肚子,患病率非常高。

  變化發生在2017年,按照自治區和南寧市脫貧攻堅的相關要求,要讓村民喝上安全放心的飲用水。去年,信下屯開始建設人飲工程,並在去年底完工,信下屯的村民喝上了安全衛生的飲用水。

  鄒鴻輝介紹,目前15個大型人飲工程在青龍村落地,家家戶戶都能喝到乾淨衛生的水。不僅如此,全村道路硬化到了每一戶家門口;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貧移民搬遷40多戶。

  “正是因為黨的好政策,讓我們的生活有了變化,日子有了盼頭。”潘紅料説。

  數據顯示,目前,馬山縣共建成貧困村通屯硬化道路149公里、砂石路110公里,實施飲水安全項目110處,75個貧困村自來水普及率達76.14%,公共租賃住房分配入住656套、農村危房改造1471戶,解決3281名群眾的住房問題。紮實做好21993名搬遷對象的精準核實工作,全面完成裏當、加方兩個安置點的建設任務,加快推進金釵、合作、板伏、蘇博等4個安置點建設,建成安置房1711套、搬遷入住4022名貧困群眾,其中去庫存房安置318戶1325人,更多的貧困群眾搬進了新家。

  謀發展

  因地制宜擘畫産業

  “戶戶是股東,貧困戶當員工。”在金釵鎮龍塘村巴更屯,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説的是龍塘村黨支部書記藍海飛在2012年成立廣西巴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吸納全村村民以土地或者資金入股,同時聘請村裏的貧困戶來公司務工的“巴更模式”。

  金釵鎮屬於典型的大石山區,這裡土地貧瘠,大多是“望天田”,旱澇不保收,過去農村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近兩年金釵鎮發揮黨員經濟能人作用,使他們成為巴更屯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心骨和發展創業的領導核心。

  “公司成立之初,養殖技術、公司管理都不是最難問題,難就難在如何讓群眾信任我,讓群眾放心地把錢交給我,告訴他們我能把事情做好。”藍海飛説,在外學習歸來後,他和村裏幾名黨員每天到村民家中進行走訪宣傳,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3個月後,在藍海飛和村裏幾名黨員帶領下,巴更屯順利成立了廣西巴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動員村民以土地、資金、技術等入股,建設養殖基地,發展現代農業。目前,巴更屯38戶村民全部出資入股,全屯家家流轉土地建廠房,戶戶出資創業當股東。

  周培端過去是村裏的貧困戶,他不僅將自家土地流轉給公司,還進入公司負責生豬養殖,“我現在有三份收入,收入比以前翻了幾倍。”周培端樂滋滋地説。

  “黨員就是要起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凡事要衝在前,脫貧攻堅更要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藍海飛説。

  要增強脫貧攻堅內生動力,産業發展是關鍵。近年來,馬山縣因地制宜推進扶貧産業發展,安排産業獎補資金扶持6.8萬貧困人口發展特色種養,基本實現對有種養項目貧困戶的全覆蓋;培育和引導316個農民合作社參與産業扶貧,帶動955戶3725名貧困人口增收;統籌整合資源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全縣有33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其他貧困村均實現了村集體經濟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