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4月1日電題:廣西柳州:“酸雨之都”的綠色蛻變
新華社記者盧羨婷
一夜春風,廣西柳州市區26萬株洋紫荊漸次進入花期,市民紛紛走出家門,賞花、拍花、炫花,不少外地遊客聞“花”而來,感受“紫荊花城”的魅力。
這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酸雨之都”,20多年是如何實現這場綠色蛻變的?
眼前這座美麗的城市,即使2010年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時,仍是一座缺乏“顏色”的工業城市。2012年,柳州提出“要把柳州打造成花園城市”。市園林局總工程師黃旭慧説:“當時整個城市以綠為多,但‘彩’‘花’不足。我們也沒一個標準答案,該怎樣去打造一座花園城市。”
“花園城市建設要立足城市特點,選‘對的’植物,而不是‘貴的’。專家調研發現,洋紫荊經過引種、馴化和多年觀測,適應柳州氣候條件。”黃旭慧和團隊一拍即合:以洋紫荊為主,其它植物為輔,打造適合本土氣質的“花園城市”。
2012年到2014年,柳州對城市道路、公園、街頭遊園等綠化景觀提升,初顯“全市綠樹成蔭、常年景觀豐富、四季花開不斷”的城市綠化新景象。隨著城市進步發展,柳州再次提出打造“花園城市2.0版”,計劃用2016到2018年升級改造。
如今,柳州公園花海如畫,城市街道春意盎然,其中種植洋紫荊已達26萬株,形成“紫荊花城”景觀。“這幾年‘花海’的成功營造,讓城市美譽度進一步提升。”黃旭慧説。
園林人是城市綠化的建設者和見證者,黃旭慧和團隊因而被稱為“城市魔法師”。在實施“魔法”的同時,一場曠日持久的“環境保衛戰”也轟轟烈烈地進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柳州,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粗放發展模式給柳州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成為我國四大酸雨區之一。
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柳州全面打響工業調整佈局,企業退城進郊,扭轉“工廠在城中、城在工廠中”的工業分佈,工業企業能源消費結構逐漸向清潔能源轉變。開展以治理廢水、廢氣、廢渣,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為重點的“酸雨治理行動”,並制定控制減少酸雨、減少二氧化硫的工作機制。為改善柳江水質,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11座,鄉鎮污水處理廠9座,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66萬噸/日。
“從‘酸雨之都’到環境空氣品質達國家二級標準,柳州城市面貌堪稱‘巨變’。這是柳州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著力環境污染治理的縮影。”柳州市環境保護局大氣環境管理科科長張傳波説。
作為一座汽車年産量達250多萬輛的西部傳統工業城市,柳州正積極探尋經濟升級、城市轉型之道。一些傳統企業加快産業轉型升級,上汽通用五菱寶駿基地、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等汽車生産企業相繼推出以電能為主要能源的環保車型。市政府針對新能源汽車推出一系列鼓勵政策,並加快推進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新能源汽車生態”。
經過環境治理,柳州“柳江環境整治項目”被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捧回“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成為工業城市建設宜居城市的範例。
“發展不僅是為了經濟數字好看,而應創造好的生活環境,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感到幸福,這才是我們發展的目的。”柳州市委書記鄭俊康説。
柳州注重在黃金地段為城市“留綠”:750畝地用於新建紫荊花公園、160畝地用於建設工業博物館、市區黃金地段102畝地建街心公園;馬鹿山公園北側兩塊205畝的商業、商住用地轉為綠地,成為市民休閒好去處……
而今,柳州全市森林覆蓋率6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9%,市民走出家門不超過500米就有休閒綠地,街頭四季都有鮮花盛開。昔日的“酸雨”之都,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宜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