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廣西持續精準發力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韋繼川
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這是擺在我區貧困地區幹部群眾面前的一道現實命題。
累計減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9萬,年均減貧12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8%下降到7.9%左右……過去5年,廣西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但是,全區還有246萬貧困人口,有20個深度貧困縣、30個深度貧困鄉鎮和1490個深度貧困村,這些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艱中之艱,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做好脫貧工作,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3月24日,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到任伊始,就專程到百色市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情況,在科學總結經驗的同時,也指明瞭再出發的路徑和方向。
核心是精準
“填報務必實事求是,細之又細、準之又準,確保數據精準,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鹿心社在百色市德保縣走訪慰問隴沙村隴沙屯貧困戶時,針對發現的問題敏銳地指出。
百色市去年組織8089名幹部、1786個工作組進村入戶,開展貧困人口動態調整“應納盡納”和“回頭看”工作,全市貧困人口動態調整新增貧困戶8017戶3萬多人。
“近年來,廣西精準扶貧的基礎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夯實。”自治區扶貧辦主任蔣家柏介紹,2017年,我區在全國率先出臺扶貧對象動態管理辦法,開展貧困人口動態調整,突出以屯為單位,全區凈增貧困人口22.8萬人;建立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信息員隊伍,每個貧困村落實一名專職扶貧信息員。加強“一幫一扶”工作,全區共落實52.3萬名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明確聯繫貧困學生責任;選派5000名第一書記和3.4萬名幹部駐村幫扶。各地按照自治區部署,完成貧困戶脫貧“雙認定”和貧困村脫貧摘帽認定工作。制定自治區、市、縣、鄉、村、戶六級扶貧檔案目錄,建立扶貧檔案員隊伍。
精準,再精準!我區今年進一步夯實精準扶貧六項基礎工作:加強建檔立卡和動態管理,落實扶貧對象動態管理辦法,確保建檔立卡扶貧對象精準;加強扶貧信息員隊伍建設,提升隊伍能力;加強“一幫一聯”工作,壓實幫扶聯繫人責任,推動脫貧計劃、扶貧政策和幫扶項目落實;加強“一戶一冊一卡”工作,發揮手冊倒逼幫扶責任及工作落實的作用;加強駐村幫扶工作,強化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的管理考核和服務保障;加強扶貧檔案工作,嚴格按照檔案目錄標準及要求,收集、歸檔和管理各級扶貧檔案。
關鍵在落實
“山地流轉有租金,在基地打工有工資,一下子讓我輕鬆多了。”藤縣石塘村村民鄒結連對記者説,她早年喪夫,自己帶著一個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生活很艱難。自從村裏發展油茶和水生植物項目後,她把20多畝山地租給油茶基地,每年得到2000多元的收入;在水生植物基地做工,每天收入80元,再加上低保等政策性收入,年人均穩定收入超過1萬元,去年脫了貧。
産業發展是群眾脫貧的基礎。去年,我區各地投入産業扶貧資金180多億元支持發展特色産業,形成縣級“5+2”和貧困村“3+1”特色産業體系。每個縣(市、區)確定5個主導産業,每個貧困村從本縣5個産業中選擇3個産業,集中力量、持續扶持,促進産業規模化發展。
“由於我區貧困人口基數大,要實現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蔣家柏説,從時間上看,可用的時間僅有不到3年,時不我待,必須只爭朝夕;從任務上看,2018-2020年我區每年需要脫貧近90萬人,擔子重責任大;從難度上看,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骨頭越難啃,尤其是我區還有20個深度貧困縣、30個深度貧困鄉鎮、1490個深度貧困村,更是難中之難。
任務明確,關鍵在落實。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圍繞減少農村貧困人口95萬人、實現1450個貧困村和1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目標任務,我區一方面增加深度貧困縣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增加安排一般債券額度,自治區財政安排5億元以上本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持,各市縣分配扶貧資金時向深度鄉鎮、村傾斜。年內實現深貧地區20戶以上自然村(屯)全部通砂石以上道路。另一方面,加大特殊貧困人口幫扶力度,對貧困重病患者、老人、殘疾人等特殊貧困人口,全面落實教育、健康、住房、低保等幫扶措施。此外,産業扶貧方面,計劃脫貧摘帽貧困村要有一個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或産業基地,確保覆蓋80%的貧困戶。
在加大電商扶貧力度的同時,推進資産收益扶貧、光伏扶貧、邊貿扶貧、構樹扶貧、生態扶貧等産業扶貧新業態,拓寬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