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抱團”破題 “空殼村” 廣西德保巴頭14個村發展集體經濟側記
2018-04-13 18:09:34  |  來源:人民網  |  編輯:唐志強

  伴隨著機械刨土作業的“突突”聲,十幾個農民忙碌地隴田、撒種、埋土……

  4月12日,在廣西德保縣巴頭鄉榮屯村的貓豆種植示範基地,農民正在種植貓豆。春耕生産的最佳時節,這種熱火朝天的耕種場景在巴頭鄉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

  “一村一品的小抱團難成氣候,適度規模的多村聯合發展,才是我們的選擇。”德保縣巴頭鄉鄉長蒙志堅介紹,該鄉根據自身特點,著重打造黑豬養殖、種桑養蠶和規模發展貓豆三大産業,力爭實現全鄉6個貧困村村集體經濟達到3萬元、8個非貧困村村集體經濟達到2萬元的目標。

  去年,該縣引進廣西紅谷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多喜村村民合作社簽約建設多喜村黑豬養殖小區,通過“公司+合作社+養殖小區+貧困戶”的模式,以“村民合作社統一經營,貧困戶産業扶持資金入股、定期分紅”的運作形式,大力發展黑豬養殖産業。養殖小區每年上繳村民合作社的土地租金5萬元用於基地建設,貧困戶通過産業扶持資金入股每年獲得分紅2000元。

  “靠這個黑豬養殖小區,村集體經濟收入7萬元。”多喜村村民委主任農榮表示,村裏發展黑豬養殖,實現了一舉三得:解決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問題;解決部分剩餘勞動;培養了一批懂現代養殖技術的農民。

  抓住“東桑西移”的時機和縣裏的優惠政策,巴頭在14個村全面推開種桑養蠶。去年以來,該鄉通過採取“示範基地+包片入社”模式,建立了100畝的桑樹連片種植示範基地,項目投入23萬元,輻射帶動全鄉14村。

  農戶“包片入社”,形成“農戶種植+基地管護+公司銷售”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單打獨鬥”,實現了抱團致富。“去年,我家種植60多畝的桑樹,賣了3批蠶繭,收入2.5萬元。今年,我家的桑樹長勢特別好,收入應該比去年還要好,脫貧沒問題啦!”登貢村內沙屯貧困戶羅加善笑哈哈地説。

  據悉,今年該鄉計劃種植桑樹800畝,目前已經完成,但還有群眾不斷來申請桑苗,鄉里又申請要桑苗130萬株,預計今年全鄉桑蠶規模將達到1000多畝。

  “大抱團”規模發展,石山窩也可能變成“金窩窩”。

  巴頭鄉結合本鄉的氣候、環境、土壤等自然因素,因地制宜,鼓勵群眾嘗試發展貓豆種植。據統計,2017年該鄉共種植貓豆6500畝,産值達到500萬元。

  今年,該鄉將“貓豆”産業列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支柱産業之一,利用産業扶持專項資金,撥付每個行政村不少於20萬元作為貓豆示範基地建設啟動資金,引導各個村建立“示範基地+包片入社”擴大種植。目前,該鄉榮屯、多作等14個行政村已種植貓豆示範片800余畝,帶動全鄉貓豆産業的發展,預計今年全鄉種植貓豆將超過1萬畝。

  同時,該鄉還與廣西明陽合作公司簽訂3年收購協議,按2元/斤的市場保底價收購全鄉的貓豆,確保農戶種植出來的貓豆有路可銷,既保證了村集體經濟收入,也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