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西鄉村華麗蝶變
中共廣西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簡稱“全會”)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農業農村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4月16日,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定》,對八桂鄉村振興工作進行總體謀劃和高位部署。廣西鄉村一天天實現華麗蝶變,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農業由大變強
一條條水管像“血管”穿行蔗地,數控機房就是無數“血管”連接的“心臟”。電腦精確配方的水肥由此注入水管,再通過等距漏孔一滴滴滲入蔗苗根部,讓蔗苗茁壯成長。
這是扶綏縣渠黎鎮百甲糖料蔗高産高糖“雙高”基地的場景。今年3月,全區各食糖主産區和自治區相關單位、金融機構的負責人聚集“中國糖都”崇左市,全面謀劃和部署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廣西的糖業工作。
蔗糖業是廣西的支柱産業、優勢産業,全區糖料蔗面積、總産量和産糖量位居全國第一,其中蔗糖産量佔全國的60%以上。蔗糖業的由大變強,便是折射廣西農業由大變強進程的一滴水珠。
從2014年開始,廣西在全國率先創新開展糖料蔗高産高糖“雙高”基地建設。4年多克難攻堅,蔗糖業的“第一車間”逐漸蝶變——以水利化為基礎,測土配方、智慧化水肥藥一體化等精細化管理措施大力推進;良種良法的廣泛應用,讓高産高糖的目標越來越近;甘蔗生産全程機械化,是糖業降本增效的核心,廣西有信心到2020年,使500萬畝“雙高”基地甘蔗生産綜合機械化率達85%。
廣西是農業大區,如何讓“大農業”變成“強農業”?近年來,壯鄉人民一直在積極探索、奮力奔跑。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建基地、強龍頭、延鏈條、創名牌、惠農戶、築保障”,廣西的糖業正在加快“二次創業”步伐,努力實現高品質發展,“甜蜜産業”要讓每一環節的生産者露出甜蜜的笑容。
高位規劃推進的“現代特色農業産業品種品質品牌‘10+3’提升行動”,以糧食、蔬菜等十大優勢特色種養産業及三大新興産業為龍頭,開啟了廣西現代特色農業勇闖轉型、優化、升級的新天地。短短兩年多,廣西農業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由産品數量競爭向品牌品質競爭轉變,現代特色農業産業實現全面升級。
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是廣西深化農村改革的先行區,打造現代農業的窗口。2014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審時度勢,提出創建示範區的重大決策。3年多來,各市縣、各有關部門把示範區建設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抓手和平臺載體,統籌規劃,整合力量,強力推進,融合發展。
目前,從高山峻嶺到廣闊海洋,從都市郊野到邊關村寨,1730個各級示範區,在八桂大地連點成線、連線成面,正以燎原之勢,輻射壯鄉山山水水。依託示範區平臺,全區共拉動社會投資412億元,運用先進生産技術4889項,打造“三品一標”品牌産品836個,示範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當地提高10%以上。
農村由亂變美
首府南寧之西,邕江之畔的忠良村,在“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中脫穎而出,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
忠良村的美,不僅美在生態宜居,更美在産業興旺、鄉風文明。
2005年,忠良村在創建生態文明村時就對道路進行了硬化,並要求每戶村民實行門前三包。但由於沒有産業支撐,雖然村莊比以前乾淨,村民們卻沒有任何收益。村民梁安芝是當時村裏第一個開農家樂的人,不少村民“眼紅”地説,村裏改善環境都是為了方便他做生意。
2013年,南寧市啟動忠良屯綜合示範村和“美麗南方”休閒農業(核心)示範區建設,改造舊村老宅、發展特色産業。如今忠良村成為一個集休閒農業、旅遊觀光、新農村建設及農業科技示範等功能于一體的休閒農業旅遊區。
“村裏像樣的農家樂已有20多家,進駐的企業超過40家,村民家門口就能就業,沒人再眼紅説酸話了。”梁安芝説,去年村裏的人均收入已達1.3萬元。
生産、生活、生態,“三生”和諧統一,美麗才能永續留存——從2013年至今曆時5年,在齊心協力推進“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中,廣西各族幹部群眾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
“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是“美麗中國”的廣西實踐,從“清潔”到“生態”再到“宜居”,給全區農村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歷史性變化。
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全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現全覆蓋,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9%,所有鄉鎮實現通瀝青(水泥)路,建制村通暢率達99.35%,具備通車條件的建制村客車通達率為85%。
産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增強,去年預脫貧摘帽的900個貧困村和爭取脫貧摘帽的200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2萬元以上。
農村社會治理不斷加強。92%的鄉鎮設立農事村辦服務中心;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能力進一步增強,逐步養成文明、健康的生産生活方式。
農民由窮變富
鹿寨縣四排鎮思民村香梅屯脫貧戶黃德煥,曾經風光過,1999年起種植桑園20多畝,多年養蠶積累了不少的家底。可前幾年,他在集鎮裏開米粉店和商店,由於經營不善,虧得一塌糊塗,以致連給上大學的女兒繳學費和生活費都很吃力。
“其實戴上貧困戶的帽子,自己臉上很不光彩!”黃德煥説,鄰村的韋卜斌種了幾十畝的砂糖橘和蜜橙,年收入90多萬元,而我家也有幾十畝田地,誰也沒缺胳膊少腿,有什麼理由等著政府來救濟?
2013年開始,在當地政府支持和幫助下,他種植了30畝砂糖橘。天道酬勤,2016年果樹開始結果,當年就實現脫貧。如今,黃德煥信心滿滿,準備再艱苦一兩年,繼續擴大種果面積,爭取做個勤勞致富的百萬富翁。
廣西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過去5年,全區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累計減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9萬人,年均減貧12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8%下降到7.9%左右。
隨著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精神脫貧”成為主攻方向之一。針對個別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不願脫貧的情況,廣西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把引導群眾樹立“脫貧光榮”的理念,摒棄“等、靠、要”的思想列為扶貧工作的重點之一。“張德煥”“李德煥”……一個個爭作勤勞致富百萬富翁的農民不斷涌現,壯鄉農民不僅口袋鼓起來,精神也富起來。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近年來,廣西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水準,使農民成為了有吸引力的職業。
2017年,廣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在全國排名第八,在所有非整省推進的省區中名列第一,跨入全國先進行列。目前廣西培育的5.88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多數完成了從一名草根農民向職業農民的華麗轉身。他們在農村或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創辦家庭農場,或興辦現代農業生態園,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演繹著一個個傳奇故事,成為帶動周邊農戶創業致富的領頭羊。(記者 袁 琳 原文編輯:羅小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