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繡”到“秀”,讓民族服裝“潮”起來
新華社  2018-04-23 09:19:25

  新華社南寧4月20日電(記者胡佳麗)當傳統民族服裝遇見時尚風,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農曆三月三下午,在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黃洛瑤寨,一支由瑤童、瑤妹、瑤哥組成的紅瑤服飾原生態模特隊,在動感音樂中踏著T步走秀,向遊客展示自由搭配民族元素的服飾,讓民族服裝“潮”了起來。

  一名身著紅瑤服裝、包著頭巾的小萌娃從幕後走出,有板有眼的動作和模特步,引來觀眾一片叫好聲。“我的衣服是奶奶給我做的。”5歲半的紅瑤女童潘薈竹,已有奶奶親手縫製的兩套民族服裝。

  “我們的服裝都是自主設計的,身上的民族服飾也都是純手工製作。”23歲的潘楊琴,在T臺上展示的是一套繡著飛禽走獸圖的黑色短款旗袍,上面的圖案栩栩如生。

  “傳統服裝的圖案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河流等,種類非常多,這些花紋體現紅瑤婦女在勞作中對大自然的認知,也表達人們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幸福生活的嚮往。”潘楊琴説。

  紅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因女性服裝以紅色為主調而得名。2014年,紅瑤服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在黃洛瑤寨土生土長的黃繼鳳,是紅瑤服飾製作工藝的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潘繼鳳説:“紅瑤服飾的製作工藝,包括制絲、紡紗、織布、刺繡、蠟染、挑花等,而刺繡和蠟染還能細分多種。”

  紅瑤服飾沒有圖案樣式,沒有文字記載,全憑口傳身授,世代相傳。一個瑤妹自幼學習這些繁複的服飾製作,待到出嫁時,才算基本掌握所有的技法。“五歲六歲玩泥巴,十三四歲學繡花,十七十八方出嫁,十九二十抱娃娃。”這首民謠,基本勾勒了傳統紅瑤婦女的前半生。

  前些年,隨著社會文化日漸多元,許多外出務工的青年婦女紛紛改裝,不再一針一線地耐心縫製衣服,能夠熟練掌握紅瑤服飾製作全套工藝的人越來越少。潘繼鳳説:“如今受到旅遊開發的影響,外來遊客對瑤族服飾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大家才重新拾起繡花針。”

  “為了保護和傳承這項指尖上的非遺技藝,我們每年都舉辦兩三期培訓班。”龍勝縣文化館館長鄧龍雄説,近年來,文化館通過開展蠟染和刺繡傳習培訓等舉措,以“傳幫帶”形式培育年輕一代的少數民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

  紅瑤服飾成為黃洛瑤寨民族風情的重要元素,如火如荼的鄉村旅遊業同時也滋養著紅瑤服飾的生命力。潘繼鳳告訴記者,村寨與旅遊公司合作,2017年接待遊客約50萬人次,村民中分紅最多的達2萬元以上。此外,頭巾、手帕、腰帶等配飾的出售和整套服裝的出租也有數萬元的創收。

  潘楊琴説:“為了加深遊客對紅瑤服飾的印象和了解,寨子裏的姑娘們主動組織了這場服裝走秀。”從“繡”到“秀”,在大山裏的時尚秀場上,傳統與時尚的巧妙融合讓紅瑤服飾及文化得到了活態傳承。(完)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