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風浩蕩滿目新 不負韶光萬里程——寫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一週年之際
廣西日報  2018-04-23 18:19:26

  春風浩蕩滿目新 不負韶光萬里程

  ——寫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一週年之際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陳貽澤 董文鋒 魏 恒

  春和景明,萬物生長。春天,一個辛勤耕耘的季節、一個播種希望的季節、一個雨露恩澤的季節。勤勞質樸的壯鄉兒女,始終把領袖諄諄教誨放在心上,方向明,信念堅,在寥廓的天地間揮灑汗水、收穫幸福,沐浴著浩蕩春風,滿懷豪情地前行在新時代的春光裏。

  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的春天——2017年4月19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西視察,在北海、南寧等地,深入港口、企業、重點項目、創新示範基地和文化單位,考察調研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實地了解基層幹部群眾對黨的十九大的建議和期待。

  “廣西有條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中發表重要講話,在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的基礎上,又對廣西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部署、新要求,希望廣西紮實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紮實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建設、紮實推進民生建設和脫貧攻堅、紮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紮實建設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

  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廣西篇”,是做好富民興桂各項工作的科學指南,為廣西改革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自治區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一步緊跟一步行、擼起袖子加油幹,著力盤活開放發展這一盤棋、打好精準脫貧這一硬仗、激活改革創新這一動力、發揮生態環境這一優勢,加快推動開放發展、創新發展、高品質發展,向總書記和黨中央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以新時代廣西發展新成績回報總書記和黨中央對壯鄉人民的關懷厚愛。

  在新時代的陽光照耀下,迎來改革開放40週年、自治區成立60週年的廣西,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一週年為契機,對“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個紮實”新要求進行再學習、再推進、再落實,進一步迸發出幹事創業的巨大熱情。牢記領袖囑託,肩負光榮使命,以最紮實的行動落實“五個紮實”新要求,5600萬壯鄉兒女正奮進在新時代幸福的大道上。

  盤活開放發展這一盤棋——

  在南向北聯東融西拓上下功夫

  橘黃色門機高高矗立,北海鐵山港又迎來了忙碌的一天。“以前淡季平均一天僅工作兩三個小時,現在幾乎天天是旺季,從上班一直幹到下班,很忙碌很充實。”鐵山港作業區門機操作員周斌興奮地説。北部灣港股份有限公司北海港分公司總經理助理伍君貴也深有感觸:“從去年9月口岸擴大開放後,我們的貨源服務範圍擴大了,從原來服務臨港的四五家企業,增加到目前的十幾家企業。”

  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強調“一定要把北部灣港口建設好、管理好、運營好”,為廣西“向海而興”指明瞭路徑。一年來,廣西立足向海經濟,緊緊抓住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建設,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多式聯運體系,2017年全年港口吞吐量實現2.19億噸,增長近7.2%,突破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集裝箱吞吐量實現30%的高速增長。

  鋪開地圖,審視廣西,區位“得天獨厚”:背靠大西南,毗鄰粵港澳,通衢東南亞,是我國唯一與東盟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走兩步就是東盟”。然而,長期以來,由於歷史條件限制,沿海、沿邊、沿江,通往東盟最便捷的國際大通道,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等區位優勢並沒有完全“變現”成廣西的發展優勢。

  居安思危,廣西奮起突破——

  從無到有、從概念提出到常態化運行、從區域間合作到産生國際影響力,短短一年時間,經廣西出海出邊的中新南向通道,就從藍圖逐步變為現實。究其原因,首先得益於中新國家層面和沿線各地大力支持,同時也在於廣西敏銳地捕捉到良機,主動赴國家有關部委和兄弟省份對接洽談,為落實“三大定位”找到了有效抓手。

  為建設好中新南向通道,作為海鐵聯運的中轉樞紐,廣西著力調整沿海鐵路貨運價格,從去年7月1日起,沿海鐵路總運量九成以上貨物運費均不同程度下降,集裝箱每噸每公里降價幅度達20%,北部灣港實現與上海港起步海運費同價。與此同時,桂渝黔隴四地海關、檢驗檢疫部門共同簽署支持中新南向通道建設合作備忘錄,推動南向通道通關一體化。

  如今,這條北聯“一帶”南接“一路”、有新時代“國際靈渠”之稱的南向通道,正在成為中國西部企業越來越看重的新通道。“我們公司許多貨物改變了貨運線路。”重慶國際複合材料有限公司物流部負責人説,“以往是沿長江水運到上海轉運東南亞,現在則選擇走鐵路南下廣西北部灣港出海至新加坡等東盟國家,整個運輸時間可節約20天!”

  “11國搭臺,19億人唱戲,70億人喝彩。”經過14年堅持不懈地努力,永久落戶南寧的東博會服務範圍從中國-東盟“10+1”拓展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10+6”乃至更大區域,成為增強政治互信、推動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有效公共平臺,成為廣西最閃亮的名片。目前,廣西與東盟進出口年均增長23.1%,佔全部進出口的53.6%,總量排全國第13位、西部第1位。

  濤聲越千年,風起再揚帆。廣西在持續深化以東盟為重點的國際合作的同時,深度整合區位、政策等優勢,全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

  “海”的潛力得到釋放。不斷創新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體制機制,全力提高區域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北部灣經濟區成立以來生産總值增長3.1倍,財政收入增長4.5倍,進出口總額增長8倍。北部灣經濟區,已躍升為廣西對外開放合作的龍頭。

  “江”的活力充分激發。抓住珠江-西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向先進生産力靠攏,與周邊省份對接,優化産業佈局,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作,2013-2017年全區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達2萬多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

  “邊”的文章紮實做足。在口岸開放、邊境貿易、人員往來、通關便利化等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去年全區加工貿易突破100億美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在我國西部地區率先建成運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西發展潛力在開放,後勁也在開放。”今年4月,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先後到防城港、欽州、北海三市調研,並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去年視察過的地方走了一遍,研究謀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推動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

  立足國家戰略大局,跳出廣西看廣西,棋局豁然開朗:廣西要以中新南向通道建設為載體,內聚外合、縱橫聯動,在南向、北聯、東融、西拓上下更大功夫、取得更大實效。

  打通一條條坦途,今天的廣西不再為山所阻、為路所隔;借助一個個開放平臺,廣西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區位優勢、開放優勢全方位展現;建立一套套機制,廣西對外開放合作交流的空間越拓越寬廣,成果也必將越來越豐碩。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廣西正堅定不移地將北部灣經濟區作為全區開放發展的優先方向,採取更有力的舉措,下更大力氣,把北部灣經濟區建成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個紮實”新要求的核心示範區,成為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

  打好精準脫貧這一硬仗——

  全面小康路上決不讓一人掉隊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是廣西實現全面小康面臨的嚴峻挑戰。

  “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廣西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發展機遇,狠下“繡花功夫”,注重精準施策,確保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紮實、脫貧結果真實。

  宏偉的事業需要直面問題的勇氣擔當。從革命老區到桂北山區,從滔滔西江畔到桂中腹地,廣西掀起精準脫貧攻堅戰,旌旗獵獵,戰鼓雷動。

  累計減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9萬,年均減貧12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8%下降到7.9%左右……過去5年,廣西脫貧攻堅成效顯著。特別是2016年,廣西脫貧攻堅首戰告捷——全區共有111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脫貧人口數位列全國第一,減貧速度排全國第二位。

  “近年來,廣西精準扶貧的基礎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夯實。”自治區扶貧辦主任蔣家柏介紹,2017年我區在全國率先出臺扶貧對象動態管理辦法,開展貧困人口動態調整,全區凈增貧困人口22.8萬人;建立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信息員隊伍,每個貧困村落實一名專職扶貧信息員;加強“一幫一扶”工作,全區共落實52.3萬名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選派5000名第一書記和3.4萬名幹部駐村幫扶。

  産業發展是群眾脫貧的基礎。去年我區各地投入産業扶貧資金180多億元支持發展特色産業,形成縣級“5+2”和貧困村“3+1”特色産業體系。每個縣(市、區)確定5個主導産業,每個貧困村從本縣5個産業中選擇3個産業,集中力量、持續扶持,促進産業規模化發展。

  “山地流轉有租金,在基地打工有工資,一下子讓我輕鬆多了。”藤縣石塘村村民鄒結連對記者説,她早年喪夫,自己帶著一個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生活很艱難。自從村裏發展油茶和水生植物項目後,她把20多畝山地租給油茶基地,每年得到2000多元的收入;在水生植物基地做工,每天收入80元,再加上低保等政策性收入,年人均穩定收入超過1萬元,去年脫了貧。

  深貧地區的上林縣,依託國務院扶貧辦粵桂兩省(區)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配套建設本縣實訓基地,通過培養一批創業致富帶頭人,孵化一批企業,帶動一批群眾脫貧致富。國務院扶貧辦專門在廣西召開現場會,“上林經驗”成為全國亮點。

  然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看到成績的同時,更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全區還有246萬貧困人口,有20個深度貧困縣、30個深度貧困鄉鎮和1490個深度貧困村,這些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艱中之艱,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如何打好這場脫貧攻堅戰?

  “做好脫貧工作,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鹿心社書記到任伊始,就專程到百色市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情況,在科學總結經驗的同時,也指明瞭再出發的路徑和方向。自治區黨委常委會、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題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我區脫貧攻堅工作。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廣西正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提高脫貧品質放在首位,以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人口為重點,開展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突出打好産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粵桂扶貧協作“五場硬仗”,確保再戰再捷,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在全面小康征程上掉隊。

  激活改革創新這一動力——

  加快實現轉型升級高品質發展

  新一輪改革大潮奔涌,廣西如何爭當擊楫中流的改革先鋒?

  答案的關鍵,蘊含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中。

  堅持刀刃向內、敢於自我革命,是廣西改革的一個鮮明特點。

  抓鐵有痕,踏石留印。2015年自治區政府以“兩張清單”的形式,分兩批向社會公佈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14個部門的權力事項精簡了1505項,精簡比例達54.7%;2016年廣西進一步厘清與行政權力相對應的責任事項,將權力清單與責任清單合二為一實現“兩單融合”,共取消和下放權力事項238項,明確43個部門權力事項2499項、共性權力11項,明確與行政權力對應的責任事項1.8822萬項。

  與此同時,廣西在全國還較早啟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創新形成具有廣西特色的“六證合一”商事制度,極大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目前平均每個工作日誕生的市場主體達1700多個。

  “通過減少和下放權力事項,推動簡政放權,促進政府‘做減法’,推動市場‘做加法’,廣西築牢了政府‘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制度籠子,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自治區發改委主任劉宏武告訴記者。

  如今的八桂大地,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穩,闖關奪隘動力澎湃。正是得益於大刀闊斧地推進各領域改革,一大批廣西多年來一直想解決而長期未能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沿邊金融綜合改革順利推進,廣西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在西部12省區市、全國8個邊境省區中排名第一,並創造了第一個人民幣與越南盾特許兌換業務試點、第一個東盟貨幣服務平臺、第一家跨境保險服務中心等三項“全國第一”,為其他沿邊省份提供了可複製、可借鑒的“廣西經驗”。

  建成百色、來賓區域電網,一舉打破了困擾廣西多年的鋁産業用電成本過高“瓶頸”。以百色為例,區域電網建成後,每度電的價格由0.6元降至不到0.4元,每噸電解鋁降低成本2000元左右,為鋁精深加工和延伸産業鏈創造有利條件。該市鋁産業發展活力得到有效釋放,已停工的鋁深加工項目逐步恢復建設。

  廣西沿海鐵路不合理的運價機制,在經過10多年的呼籲和爭取之後,也終於得到了解決。目前,廣西沿海鐵路已統一取消了沿海鐵路公司管段內的每噸固定基價,沿海鐵路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從廣西出海”成為西南貨物的首選,廣西出海大通道呼之欲出。

  在憑祥建成全國第一個國檢試驗區,實行不同於一般貿易的檢驗檢疫監管方式,在確保疫病疫情和品質安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促進邊境貿易“快驗快放”和“優進優出”,打破了檢驗檢疫幾十年來對邊境貿易監管的常規慣用做法。

  商事制度改革、國企改革、財稅改革、電力體制改革、金融改革……一項項聚焦解決廣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激發新動能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漸次開花。

  4月15日,南寧市政府與東北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在南寧建設廣西先進鋁加工創新中心,實現科學技術向産業化應用快速轉化。“沒有創新就沒有南南鋁的今天。”南南鋁董事長張振宇信心滿滿。

  “高端、高附加值産品已佔公司全年總銷售量近50%。”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南南鋁的囑託,該公司以創新引領企業轉型升級,成為實現“鳥槍換炮”的重要推動力。

  改革是最大動力,也是最大紅利。在廣西,上至大型國企,下到中小企業,創新可謂無所不在,結出纍纍碩果:柳州汽車産銷量去年雙雙突破250萬輛,玉柴5年來共推出超過60款全新的發動機産品,柳工産品覆蓋全球120多個國家,雜交稻優質化育種取得國際先進水準的創新成果。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廣西正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的根本要求,謀劃籌備召開全區工業高品質發展大會,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思路打造特色優勢産業,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人才培育引進力度,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發揮生態環境這一優勢——

  走出廣西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河水清清、美人蕉自在綻放、遊人絡繹不絕——從一條臭水溝成功變身“網紅”景點的南寧那考河,喜獲2017年中國人居環境獎範例獎。習近平總書記去年視察那考河時曾用“流連忘返”來形容自己的感受,並讚許“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

  那考河的華麗轉身,是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但絕不是全部。

  “山清水秀生態美”是廣西的金字招牌,也是廣西的優勢所在,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才能把八桂大地建設得更加和諧美麗。

  “清潔”起跑,“生態”接力,躍上“宜居”,衝刺“幸福”……兩年一大步,八載夢可圓。為鞏固和擴大良好生態優勢、創造良好的人民群眾生産生活環境,2013年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了開展“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的重大決策部署。

  青山綠水間,一場深刻的“美麗變革”悄悄重構廣西鄉村。

  沿襲黃磚裸露的“土氣”、“吞”型格局的“老氣”,美麗鄉村建設修舊如“舊”,保持村莊傳統格局肌理,充分體現豐富多彩的民族、鄉土建築特色,“老”村莊重獲“新生”。

  全區14萬多個保潔隊伍活躍在18萬多個自然村;群眾從“要我幹”到“我要幹”,從“要我清潔”到“我要清潔”;農村沼氣“全託管”,既解決沼氣原料不足和規模養殖場排污難,又滿足有機農業對有機肥的需求……潔凈、生態、富裕、文明的理念滲透農業生産、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活了觀念、活了人。

  一二三産業融合,賺錢效應全方位實現。觀光農業、有機農業、清潔能源、農家樂等一批農村新興業態,揮筆添色,發展良好,僅鄉村旅遊一年就給全區農民帶來300多億元收入。

  美麗廣西的幸福畫卷裏,美好生態是底色。目前,廣西森林覆蓋率62.2%,躋身全國最綠省區前三強。每年發佈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廣西不僅近岸海水品質全國最優,而且地表淡水、空氣品質在全國也居一流水準。

  如今,廣西的金字招牌,開始變為經濟“金牌”;良好生態這筆看家本錢,迅速變為“發家”資本,成為發展優勢:林下經濟在全國開路領跑,養殖業掀起生態養殖旋風,傳統工業“綠色轉型”,綠色新興産業異軍突起……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廣西正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不斷擦亮“山清水秀生態美”金字招牌,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廣西特色的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人民群眾幸福感高的綠色發展之路。

  山高愈前行,夢好起宏圖。一切偉大的成就都是接續奮鬥、接力探索的結果。

  實踐充分證明:這些年來廣西發展取得的顯著成績,最根本在於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於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廣西改革發展把關定向、謀篇佈局。

  實踐充分證明:這些年來廣西發展取得的顯著成績,得益於自治區黨委著力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切實提高領導幹部專業化能力,持之以恒正風肅紀,不斷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實踐充分證明:這些年來廣西發展取得的顯著成績,離不開全區廣大幹部群眾認認真真抓落實、雷厲風行抓落實、扎紮實實抓落實。只要人人踐行“擔當為要、實幹為本、發展為重、奮鬥為榮”的理念,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矛盾面前不躲閃,困難面前不退縮,就一定能形成攻堅克難的強大合力。

  春風浩蕩滿目新,不負韶光萬里程。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5600多萬廣西各族人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執著的幹勁、更加務實的作風,紮實推進富民興桂事業,奮力譜寫新時代廣西發展新篇章,交上新時代的優秀答卷。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