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廣西:努力讓壯鄉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生活
廣西日報  2018-04-26 10:25:12

  脫貧提速 發展提效 民生提質

  努力讓壯鄉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生活

  ——廣西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五個紮實”新要求特別報道之三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羅 琦 韋繼川

  南丹縣八圩瑤族鄉利樂村貧困戶黎榮兵住進了新房,一家9口在兩層半新樓房前的合照,個個咧開了嘴笑;天等縣龍茗鎮喬皮村百龍屯村民許金深結束了多年漂泊在外打工的日子,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掙錢養家和照顧家庭兩不誤;在南寧一家汽車維修廠工作的19歲小夥陳錫琪,獲得了農民工技能大賽汽車維修電工賽項的冠軍,擁有“廣西技術能手”稱號和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他,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有了更多憧憬……

  這一年裏,八桂大地,無數可喜的變化正悄然發生,老百姓收穫美好擁抱幸福。

  一年前,也是這個美好的時節,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作出重要指示:紮實推進民生建設和脫貧攻堅。一年來,我區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多謀民生之利,多辦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憂,讓人民群眾擁有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到的獲得感。

  “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站在群眾立場上想問題、作決策、幹事情,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意願、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千方百計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現實問題,全力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如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所言,為民情懷要時刻裝在心裏、融入血液、落在行動、付諸實踐、凸顯成效,才能帶領壯鄉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向基層傾斜 築牢民生底線

  柔軟的沙發、寬敞的陽臺、明亮的客廳……百色市右江區龍川鎮平祿村的貧困戶梁海裏一家前些日子告別老家破舊的房屋,搬進了新房。“新家交通便利,配套齊全,日常生活和出門務工都很方便。”臉上洋溢著笑容的梁海裏説,在城裏有了安定的住所後,一家人對生活有了新盼頭。

  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梁海裏享有危房改造、扶貧等各種補貼,每年的光伏扶貧還有一筆不小的收入。此外,當地還開展免費的技能培訓,幫助像梁海裏這樣搬遷入住的貧困戶掌握一技之長,覓得就業崗位,讓他們脫貧的步伐走得穩健有力。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

  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廣西如何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採取超常規舉措,拿出過硬辦法。”我區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發展機遇,狠下“繡花功夫”,注重精準施策,確保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紮實、脫貧結果真實。

  紮實推進“一幫一聯”活動。共安排52.3萬名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選派5000名第一書記和3.4萬名幹部駐村幫扶;各地投入産業扶貧資金180多億元支持發展特色産業,形成縣級“5+2”和貧困村“3+1”特色産業體系;就業脫貧、易地扶貧搬遷、社保兜底脫貧、健康脫貧……

  作為全國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廣西,招招精準,打出了氣勢,更打出了成效!

  各市各地脫貧攻堅行動一樣令人注目:

  南寧市深入推進“七個一批”“七大工程”,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著力提高脫貧品質,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打好脫貧攻堅戰。全力推進易地搬遷,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加快産業扶貧和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發展新格局。

  上林縣積極探索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東西扶貧協作“雙培育”模式,培養一大批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創業致富帶頭人,他們在當地脫貧攻堅中産生了“頭雁效應”,達到了“孵化”一批企業,帶富一批群眾的效果。此舉得到國務院扶貧辦的高度認可。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創新管理脫貧攻堅項目庫,通過對入庫項目實行“三級三類”管理、根據輕重緩急程度進行合理排序、實行動態管理等舉措,從根本上扭轉了“資金等項目”的被動局面,大大提高了項目建設和資金使用工作進度,為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梧州市蒙山縣針對貧困人口治病自付費用高,住院實際報銷比例低的問題,通過落實基本醫保、大病醫保等傾斜醫療保障政策,實施白內障、重症精神病集中救治保障和醫療機構減免,建立政府投入的兜底保障機制等多項措施,使貧困人口得到及時有效救治,醫療費用明顯下降,個人負擔明顯減輕。

  人保財險廣西分公司在河池市開展的“政府+險資+企業+農戶+保險”扶貧模式,幫助眾多貧困戶實現脫貧摘帽,特別是首創的“貸牛還牛”扶貧項目,在幫助貧困戶發展生産增加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該項目還被國務院扶貧辦作為保險助推脫貧攻堅典型經驗案例推薦給全國各地。

  以非常之舉成非常之功。這一年,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廣西再次結出了碩果:2017年,我區農村貧困人口比上年減少95萬人,減貧速度比上年加快3.2個百分點;貧困發生率5.7%,比上年下降2.2個百分點。

  “做好脫貧工作,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3月24日,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在百色市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情況中,既科學總結了經驗,又指明瞭再出發的路徑和方向。

  再添一把火,再加一把勁!

  今年,我區將緊緊圍繞減少農村貧困人口95萬人,實現1450個貧困村和1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目標任務,加大對深度貧困縣、鄉鎮和村的政策、項目、人才、土地、金融和幫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自治區本級計劃安排5億元以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持深度貧困地區;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産業扶貧、扶貧搬遷、政策兜底等工作。

  廣西,決不讓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 

  向共享聚力 提升民生品質

  就業,涉及千家萬戶,就業穩則心定、家寧、國安。在民生這幅畫卷上,讓每個人都有幹事創業、實現夢想的機會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久前,來自“兩後生”的一封家書,在南寧市技師學院傳開,信中講述了他們離開學校後的就業情況:有的已經被聘為單位的正式員工;有的每月工資收入有6000多元;有的被評為優秀員工,競聘上崗成為單位的培訓師……

  自2016年起,全區48所技工院校結對幫扶54個貧困縣的貧困家庭“兩後生”,免費開展技能培訓。2017年,第一批共有5208名貧困家庭“兩後生”完成培訓,4927人通過了職業技能鑒定,4959人實現就業(含繼續升學);第二批共有4240名貧困家庭“兩後生”入學,培訓-就業-脫貧創新之路在延續。

  這一年來,我區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創新政策,提升服務,優化環境,著力給予就業創業者更多扶持與幫助:對符合當地主導産業發展的企業,每開發1個新崗位吸納人員就業的,給予1年社保補貼;舉辦廣西第四屆農民工技能大賽,引導農民工由“體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轉變,增強農民工就業競爭力;繼續安排3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扶持農民工創業、農民工創業園、創業培訓基地及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各高校通過舉辦各類招聘會,實施“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行動”等項目,實現就業人數和就業率雙增長……

  一時間,就業創業的浪潮在廣西23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奔涌,一批批創業者勇立潮頭,帶動創業就業人員無數。

  在這就業創業的圖景中,有貧困戶甘永昌的身影。返鄉創業的甘永昌,是貴港市港南區思懷鄉新城村的村民。在去年,得益於農民工創業擔保貸款政策,他在村邊的河上做起了網箱養魚的生意。如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一家人也得以脫貧。他説,新的一年,還要把更多的村民吸收進來,共同發展網箱養魚,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

  民生福祉,枝葉關情。

  2017年,我區繼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百姓優先、民生為本這條工作主線,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一大批民生工程建設步伐。

  其中,為民辦實事工程,是我區保障改善民生的金字品牌:

  2017年,我區積極籌措項目資金540.29億元,持續推進包括社保惠民、健康惠民、教育惠民、水利惠民、安居惠民、農補惠民、生態惠民、文化惠民、扶貧惠民和交通惠民等10大類項目和38個子項目;2018年,我區計劃籌措項目資金574.51億元,繼續推進民生方面10大類項目和34個子項目。

  “住有所居”是最基本的民生。2017年,國家下達廣西農村4類重點貧困戶危房改造開工任務7.14萬戶、廣西為民辦實事任務10萬戶。截至2017年底,廣西農村危房改造開工15.26萬戶、竣工13.80萬戶,累計完成投資56.8億元(其中,農村4類重點貧困戶危房改造開工11.34萬戶、竣工10.70萬戶),均超額完成國家和自治區下達的開工任務,解決了50多萬農村貧困群眾的安全住房問題。

  “享有更高水準的醫療服務”是民生所需。針對城鄉區域間醫療資源不平衡、基層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不充分的問題,廣西各地紛紛組建多支下鄉巡迴醫療隊,更好地為當地群眾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其中,自治區人民醫院自2017年5月啟動巡迴醫療工作,共派出149人次的高級職稱專家赴都安、龍州、大化三個貧困縣開展工作,在為期498天的服務期間,共診治患者近1.3萬人,免費發放藥品17萬餘元,得到當地老百姓的高度讚譽。

  “大手筆”裏的“針線活”,把“發展的實惠”送到了百姓手中。而一個個充滿深情的“民生賬本”,一個個卓有成效的生動實踐,讓民生建設的觸角不斷延伸。 

  向幸福延伸 成就美好生活

  2017年5月初,參保地在海南的張震貝,在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受白內障手術,獲知了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直接結算的好消息。“我不用墊支費用,也不用跑回海南報銷,一切都不用自己操心了!”張震貝高興地説。

  在廣西,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是一張靚麗的民生名片。

  2017年以來,廣西大力推進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進一步破解群眾“墊支多,跑斷腿”這一民生“頑疾”。據統計,2017年底,全區已有2405家定點醫療機構、5594家定點零售藥店實現了全區範圍內的異地就醫購藥直接結算,“兩定”機構位居全國第一位;全區15個統籌地區已全部接入全國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系統,跨省就醫人數達到2653人次,直接結算費用6888.87萬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8月,隨著農村居民成功納入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這標誌著全區5000多萬參保人群均可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教育,寄託著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發展更加公平更高品質的教育,也是廣西這幅民生畫卷中引人注目的亮點。

  2017年以來,我區啟動新建學校94所,其中幼兒園55所、義務教育學校35所、普通高中4所;改擴建中小學校約2500所;不斷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各高校結合實際開展感恩誠信教育、能力提升培訓、青春圓夢行動等形式多樣、紮實有效的資助育人計劃……這些舉措,進一步滿足全區人民的教育需求,也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們享受到均等優質的教育。

  健康,也是民生大事。

  “健康是幸福之基”,2017年,我區除了擴大醫保支付範圍、抑制藥價虛高等措施,還積極引入商業保險與醫療保險互為補充,通過“二次保險”的形式,切實降低醫療保險費用個人自費比例。

  同時,我區還印發了《廣西健康扶貧攻堅行動計劃(2017-2020年)》,精準識別34.26萬患病貧困人口的基本信息、患病病種等情況;出臺《廣西農村貧困住院患者縣域內先診療後付費工作實施方案》《廣西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實施方案》等4個配套文件,對9種大病和白內障的貧困患者開展集中救治工作。

  這一年來,柳州市以基本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為主要目標,不斷完善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性的運行新機制,被國務院表彰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先進市”;柳州市中醫醫院與三江侗族自治縣中醫醫院建設緊密型醫聯體,形成可借鑒、可複製的模式,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度認可,列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醫藥工作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這些亮眼成績,無不是築牢老百姓“幸福之基”的完美注腳。

  這一年來,一項項有溫度、有力度的改善民生重大舉措,讓“民生分量”再增重,“民生福祉”再增進。讓民生跟著“民聲”走——這不僅是一句具有溫度的話語,而且也是腳踏實地的行動。

  老百姓希望辦理人社服務更便捷,我區及時作出回應:重點推進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建設。2017年底,全區完成1.4268萬個行政村就業社保服務窗口建設任務,佔全區行政村的100%,初步實現人社服務廣覆蓋、群眾辦事不出村的目標。

  老百姓希望醫保個人賬戶能“共享”,我區立即制定舉措:擴大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使用範圍,允許醫保個人賬戶資金在配偶、子女、父母及配偶父母等家庭成員中共濟使用,並允許用來購買符合國家規定的藥品、醫療器械、醫用材料、消毒用品和保健食品等。

  站在新的起跑線上,廣西將繼續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意氣風發、豪情滿懷地把民生改善放在發展首位,貫穿改革始終,全面解決好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