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池南丹縣: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旅遊開發”模式 助推白褲瑤脫貧致富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5-02 10:19:37

 國際在線廣西頻道消息:多年來,河池南丹縣一直在探索一條適合白褲瑤民族特色的脫貧致富之路,但是收效甚微。2017年,南丹縣利用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在白褲瑤聚居的裏湖和八圩兩個瑤族鄉實施“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扶貧搬遷旅遊開發項目,助推白褲瑤脫貧致富,取得良好效果。2017年,項目共完成投資8.5億元,建成2471套共30萬平方米安置房和1.0萬平方米的商鋪,已搬遷入住11260人,帶動了白褲瑤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為南丹縣在河池市率先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新工作思路。面對白褲瑤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生存環境惡劣的脫貧壓力,南丹縣委、縣政府經過分析形勢、研究政策,決定創新工作思路,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利用白褲瑤豐富獨特的民俗文化資源和毗鄰貴州省荔波小七孔國家5A景區的地緣優勢,在安置點進行旅遊扶貧産業開發。此舉讓白褲瑤胞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贏得了廣大白褲瑤群眾支持,積極報名“千家瑤寨.萬戶瑤鄉”項目易地搬遷。

  創新工作機制。為確保任務完成,南丹縣嚴格執行易地扶貧搬遷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和“八包”專項包點責任制,抽調縣處級領導18人和幹部208人駐點包點工作;採取“白+黑”“5+2”“人停機不停”等超常規舉措,組織了6000多人的施工隊伍和300多臺機械設備24小時在工地上奮戰,搶晴天、戰雨天,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建設。

  創新後續扶持方式。堅持易地搬遷與後續扶持工作同步計劃、同步實施。南丹縣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産業創業、轉移就業、配套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和社會管理創新等“五大行動計劃”,加強安置點社會治理,加強後續扶持力度,確保每個移民搬遷戶做到“四有”,即“有産業支撐、有就業崗位、有創業平臺、有增收門路。”

  河池南丹縣在易地扶貧搬遷方面所採取的措施,由於搬遷模式好,建設速度快,搬遷成效好,因此成為廣西扶貧工作的一個典型。據了解,南丹縣引入強優企業投資5億元,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把“千家瑤寨·萬戶瑤鄉”項目打造成為中國白褲瑤民族風情小鎮旅遊景區,發展民俗文化旅遊帶動白褲瑤脫貧致富,既通過易地搬遷解決了白褲瑤無穩固住房問題,斬斷其“窮根”,又通過旅遊扶貧開發解決移民後續産業發展和就業創業問題,帶動白褲瑤穩定脫貧致富。該項目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全部安置房建設任務,取得了當年建設、當年搬遷入住的成效。(供稿 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移民搬遷專責小組 編輯 冼敏)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