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江西,在廣東“沉睡”12年後——
清代徽式古宅“移居”玉林大容山
古宅氣勢磅薄
核心提示
清咸豐年間始建於江西婺源,2002年在當地被拆解運往廣東保存,2015年再被運到玉林大容山龍門景區按原貌復原重建,成為嶺南大地上罕見的完整的徽式建築。日前,記者在大容山龍門景區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探訪了這座徽式建築文化寶庫。
在原址拆除 異地復原
未及古宅,記者遠遠便被其磅薄雄偉的氣勢所折服。整座宅子呈長方形分佈,像一座古堡,坐北朝南,高大的馬頭墻將宅子圍得嚴嚴實實。門樓前,一對石獅子威嚴立在兩側,門樓腳跟和上面的石雕、木雕與墻上的磚雕精美無比,相互映襯,將徽式建築特有的元素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人感受到這座宅子厚重的歷史感與濃郁的文化氣息。
“因為這座宅子原來的主人姓江,所以我們將其稱為‘江家大院’。”廣西樂源大容山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的蔣經理介紹,江家大院始建於清咸豐年間,是由當地一江姓縣太爺所建,耗時7年才完工。
“2002年,古玩收藏家王寬在江西婺源發現了這座古宅,如獲至寶,就將其買了下來,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把木屋化整為零,運回廣東放在倉庫保存了起來。”蔣經理表示,江家大院就是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被保存下來的。據了解,王寬發現這座古宅時,還有不少江家後人在裏面居住,足見古宅的堅固耐用,而王寬的厲害之處在於能夠將古民居進行整體挪移復原。
考慮到對古民居的保護以及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江家大院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重建。直到2014年,當時的大容山投資人邱雲輝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躺”在倉庫裏的江家大院,便組織專家進行兩個多月的考察、考證。最後,邱雲輝確定這座宅子確實是原汁原味的徽式古民居並將其買下。
幾經考慮之後,邱雲輝認為,無論是從環境還是氣候等方面考慮,大容山都是江家大院最好的“歸宿”。於是,在2015年,江家大院落戶大容山。
屋內裝飾
運輸小心翼翼 重建歷時近1年
“我有幸見證並參與了江家大院重建的全過程。”蔣經理回憶到,“江家大院重建的材料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青磚,一種是原來的木質構件,包括形式各異的木雕等。”蔣經理介紹,木質構件全部是從原來存放的廣東倉庫運來的,而青磚則是在江西婺源從當地拆除的徽式古宅中收集購買而來的。
“為了便於復原,江家大院在原址拆裝時就畫好了結構圖,並且每件材料都做了記號。”蔣經理表示,這為復原節約了時間且避免了出錯。他回憶,材料都是通過貨櫃車運輸到大容山龍門景區的,由於那時上山道路彎多且陡,很是顛簸,當運輸車輛到達龍門景區準備卸貨時,貨櫃內的材料早已移位。這對木質構件來説沒什麼,不影響裝卸,可對青磚來説,則不然。
“打開門發現,原來在貨櫃內堆壘地非常整齊的成堆青磚都變得七倒八歪了。”蔣經理説,他準備用鏟車將青磚成堆卸下來的想法行不通,為了穩妥起見,只能採用人工方法卸貨。由於青磚比一般的磚沉,成人雙手各拿一塊比較吃力且容易摔碎磚塊,所以,江家大院所有青磚都是工人用雙手一塊一塊小心翼翼地從車上卸下來的。偌大的院子,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重建復原江家大院大概從2015年5月動工,2016年年初完工,用時近1年。”蔣經理補充到。
裝飾以木雕為主
裝飾以木雕為主 堪稱一座藝術寶庫
推開大門,記者不禁為大院內的場景所驚嘆:從下往上,所有的木質承重柱下面,都是以獅子為原型的磚雕;柱子很直,大小均勻,直徑約有50釐米;大院為多進式格局,左右兩側為兩層廂房,內墻全部都是木的,上面的各種木雕是大院重要看點所在,雕刻內容多為花草、動物、器物、圖騰等,圖案多采用暗喻和諧音的方式錶現吉祥的寓意,技藝十分精湛,惟妙惟肖,形態逼真。整座大院木雕充分體現了徽式建築中的“粉壁”這一特點,堪稱一座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
“大院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四面外墻用青磚砌成,主要是防火,其他內墻都用木材製成。”蔣經理介紹,上樑架多用碩大圓木架設,注重裝飾,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準。
大院內,保留了古式飯盒、花轎、煤油燈等不少日常生活用具,部分廂房內還有床、椅和梳妝檯等傢具。透過這些物件,可以想像當時人們在這裡居住的生活場景。
蔣經理介紹,江家大院長42米,寬17.6米,高8米,總建築面積1160平方米,是典型的清徽式古民居。它以黛瓦、粉壁、馬頭墻為表型特徵,以磚雕、木雕、石雕(三雕)為裝飾特點,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是一座包括正廳、中廳、廂房、院落、天井等五進兩層結構的古建築,其中僅廂房就有48間。落戶于大容山龍門景區後,用的還都是原來的木構件、石構件,原汁原味地把江家大院復原了。
“鋻於江家大院在藝術以及其他方面的寶貴价值,為了保護這座珍稀的古宅,目前大院還未對外開放。”蔣經理表示,現在公司正在積極研究科學開放方案和經營業態,力爭早日把江家大院向遊客開放,讓遊客在一睹其迷人風采的同時也能保護這座古宅。
(據玉林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