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靠合作社 抱團闖市場 ——玉林農民創新農業經營方式見聞
廣西日報  2018-05-14 18:06:03

  廣西日報記者 閉初健

  “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後,大家抱團發展,收入比以前提高了許多。去年,我僅靠種植荔枝,收入就有50多萬元。”5月11日,北流市北流鎮六行村村民梁德新説。

  為推動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玉林市種養農戶紛紛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闖市場不再靠單打獨鬥。記者從玉林市農村經濟管理站了解到,該市成立的各類專業合作社一直走在廣西前列,現在廣西有農民專業合作社5萬個,該市就有4221個,今年底計劃發展到5000多個。目前,該市442個貧困村全部實現了“村村有合作社”目標。

    過半行政村成立合作社

  梁德新是北流鎮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勤勞、頭腦靈活的他從1995年開始種植荔枝。除了自己種植,他還做起仲介,介紹客商到北流各地收購荔枝。雖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他覺得靠單打獨鬥很難發展壯大。

  “那時我們的思想還停留在‘做多少,吃多少’的觀念上,沒想過如何擴大規模。”梁德新説,在沒有成立合作社之前,他種植的荔枝只有10多畝。一到荔枝成熟的季節,就忙著出去找銷路。請客商上門收購的價格比較低,銷路往往受到影響。

  “許多養殖戶觀念落後,沒有經營理念,從不想如何去經營、發展、做大,闖市場完全靠單打獨鬥。這都是因為他們缺目標,少交流,少學習,缺少發展壯大的平臺。”有著20多年養豬經驗的博白縣徑口畜禽開發公司負責人陳平説,該縣是廣西養豬第一大縣,但養豬多為傳統養殖模式,沒有利用現代養豬技術設備和管理,整體養殖水準不高,這些客觀因素制約了養豬業的健康發展。

  “發展壯大的平臺就是成立合作社。”陳平説,博白縣大客家養豬專業合作社由此誕生。該合作社是由博白縣養豬精英共同牽頭組建的一個合作經濟實體,現有註冊社員100多人,年出欄生豬25萬頭,逐步實現統一品牌,統一生産、銷售、結算、服務,形成一體化經營。

  “農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有了資金、技術、銷售等諸多優勢,在致富的道路上才能越走越遠。”玉林市農村經濟管理站站長李文説,該市制定了相關政策,出臺了《玉林市成立村民合作社實施方案》。各地紛紛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合作社建設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有效載體。據統計,目前,全市1423個行政村,已經有782個村成立村民合作社,全市442個貧困村均成立了村民合作社。

   龍頭企業帶動産業發展

  “這裡太美了,既可以休閒觀光,還可以自由採摘番石榴。”近日,在博白縣亞山鎮民富村的火龍果、番石榴種植基地,幾百畝已經成熟的番石榴,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遊玩、採摘。

  “我們成立合作社,帶領村民種植火龍果後,這個村旅遊就火了。”博白縣豐和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河説,2014年,該公司成立了大紅火龍果專業合作社,走“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現在合作社示範帶動了周邊農戶80多戶,種植火龍果、番石榴等700多畝,已成為集休閒、觀光、美食、採摘、旅遊為一體的現代特色生態農業示範區。

  “我們精準發力,發展特色産業,以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走上致富快車道。”李文説,現在,該市成立的各種專業合作社已經逐漸發展起來,更需要龍頭企業的帶領,鼓勵和引導農民利用區位和資源優勢,發展現代特色産業、品牌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使農村經濟保持上升發展勢頭,增加村民的收入。

  “有了龍頭企業的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非常明顯。”北流市水果局局長劉向東説,種植總面積達2.37萬畝的北流市荔鄉緣荔枝産業示範區,以荔寶果場為龍頭,開展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生産標準、統一産品品質、統一品牌銷售的“五統一”産業化經營,引領該市的荔枝生産。去年,該示範區荔枝産量達到110萬公斤,利潤超500萬元;加入合作社的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62萬元,並帶動了周邊3000多戶農戶發家致富。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許多加入合作社的農民嘗到了甜頭。福綿區沙田鎮六龍村村民陳德華説,他曾是村裏的貧困戶,加入龍湖黃沙鱉生態農業示範區帶頭組建的黃沙鱉養殖合作社後,開始養殖黃沙鱉,現在已經脫貧致富,還在玉林市區購買了一套商品房。“一年養黃沙鱉的收入有七八萬元,我們夫妻倆還一起在鱉場裏打工,每人每個月有4000元收入。”

     多渠道壯大村集體經濟

  雖然各種專業合作社已經逐漸發展起來,但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實力不強、運作不規範、制度不完善、缺少管理型人才,要發展壯大仍面臨著各種困難。

  “只有多渠道培育經營主體,創新運作模式,才能突破合作社發展的困境。”李文説,近年來,玉林市積極創新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成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主力軍。目前,全市共培育發展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21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4221個、家庭農場1030家。

  在全市540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引領帶動作用下,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合作,通過採取“龍頭企業+村民合作社+基地”等模式參與管理和分紅,獲得穩定的集體經濟收益。

  “我們還盤活現有資源優勢,進行規範化運作,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容縣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説。近年來,該縣通過村級集體成立村民合作社,以合作社的方式發展沙田柚、鐵皮石斛、山雞等特色種養項目,由合作社負責技術管理、市場銷售,村集體出資金、土地,雙方共同經營,按利潤分成。這既可提高村民的積極性,帶領村民致富,還可以給村集體帶來經濟收入。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