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龐革平 劉佳華
“手斷了不算殘疾,不奮鬥了才算!”説這話時,劉入源的目光堅毅、從容。他出生在廣西博白縣江寧鎮長江村,16歲時因意外右手截肢,在家人朋友的鼓勵下,靠左手生活,讀完初中,考取了玉林市衛校,畢業後賣過保險、開過茶店。
2009年10月,劉入源開始創業養羊,當時,市場上一斤羊肉的價格是35元左右,相當於豬肉價格的三倍多,利潤很大。他一次引進了31頭隆林黑山羊,花光了全部的積蓄。因為不懂防疫技術,短短一個月內,這31頭羊全部死亡。
“家人責怪我:四肢健全的人都不敢養羊,你一個斷了手的人怎麼養得活?我不死心,羊沒了,但建好的羊舍還在。我吸取教訓,四處走訪學習養殖和防疫技術。”2010年3月,劉入源向親戚借了3萬多元,又引進了31頭羊。
“為了搞清楚羊的習性,我幾乎與羊形影不離,羊吃東西,我就蹲在旁邊看,觀察琢磨他們的神態動作,晚上我在羊圈旁邊支起竹椅,跟羊‘一起睡’,觀察照顧它們。到後來,我養的羊每做一個動作、發一個聲音,我就能知道它的意思。”劉入源回憶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後,30隻羊變成了130隻,劉入源找準商機,把這批羊全部賣掉,收穫了人生中第一筆“羊財”。發了“羊財”怎麼辦?繼續養羊!就這樣,劉入源養的羊一天比一天多,2011年存欄量就達到250頭,並成立了玉林市最大的努比亞黑山羊養殖基地。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數。2012年起,劉入源動員鄉親們跟他一起養羊致富。“一開始,沒人相信我,大家都願意養豬養雞,認為我們這裡比較潮濕,養羊很難形成規模。我耐心勸告,依靠自己養羊的成績來説服大家,有些鄉親怕養不好,我就挨家挨戶地教他們,給他們做示範。”
今年43歲的李成德是那林鎮太平村村民,原來生活很窘迫,幾年前,他揣著僅有的53元錢找到劉入源,説要學習養羊。劉入源以50元的價格賣給他2頭母羊和1頭公羊後,還定期去李成德的羊舍走訪,教給他養殖技術,傳授飼養經驗,李成德也很勤快,一心撲在養羊上,有積蓄後又陸續買羊,規模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2016年,李成德養的羊出欄130多頭,收益約23萬,蓋了4層小樓,2017年娶媳婦成家,2018年女兒出生,一家人現在日子過得很幸福。回顧這幾年,李成德説:“沒有劉入源,就沒我今天。”
越來越多的鄉親們嘗到了養羊的甜頭,2014年4月,劉入源與鄉親們一起成立了公司和合作社。目前,他自己養羊1800多頭,其他農戶共養羊5000多頭。同時,落戶在公司的佔地40多畝,總投資600多萬元的“廣西自治區標準化種羊示範基地”項目也在順利建設中。公司在多個省市都建有山羊養殖示範基地,還成立了農家黨校、養羊協會和協會支部。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劉入源積極響應號召,推行自主經營、入股分紅、託管代養三種産業扶貧模式,幫助江寧鎮及周邊地區的鄉親們共同致富。
蔡娟是博白縣多福村村民,五年前聽説劉入源靠養羊致富,便登門求教。“後來他給我幾隻羊不要錢,讓我養。”對於劉入源的幫助,蔡娟始終心懷感激,她精心照看每一隻羊羔,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通過辛勤勞動和不懈努力,目前蔡娟家裏已有50多只黑山羊,成功脫貧。
如今,劉入源帶動本村和周邊村鎮共350戶貧困戶養羊,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已經有120戶約480人因此脫貧。2016年底,劉入源還給100戶貧困殘疾人發放種羊,幫助他們養羊脫貧。“這幾年的奮鬥換來了今天的成績,我自己致富的同時還帶動大家一起奮鬥脫貧。鄉親們幸福,我也感到幸福。”劉入源説。
2018年,博白縣委、縣政府和劉入源的公司計劃在發展江寧養羊基地的基礎上,在旺茂鎮規劃建設一個集養殖種羊、種植牧草、飼料加工、肉羊深加工及冷凍于一體的佔地300畝養羊基地,建設3萬平方米養舍,養殖努比亞山羊種母羊7000頭、公羊5000頭,計劃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同時,在江林鎮、那林鎮建設兩個基地,引導一大批農戶、貧困戶入股公司基地養羊,並輻射帶動基地周邊鄉鎮自主養羊。
【記者手記】
這個“羊倌”為啥不一般?因為他能夠不懈奮鬥。
失去右手,心靈愈加強大,屢敗屢戰,只手拓出致富路,劉入源的奮鬥讓人心生敬仰。做鄉親們致富路上的領頭羊,以自己的奮鬥鼓舞大家一起奮鬥,用行動回報家人和社會,帶給別人幸福,這更是一個新時代“羊倌”的擔當。
命運無法選擇,但不懈奮鬥的人必然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和幸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