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廣西大學生返鄉種桑養蠶 帶領群眾共織致富夢
中新網  2018-05-30 12:57:57

  摘要提示:廣西百色市淩雲縣八里村青年唐思軍放棄大城市的發展機會,回到家鄉發展種桑養蠶,走上了一條異於同齡人的創業之路。

  中新網廣西新聞5月29日電(牙宏威)廣西百色市淩雲縣八里村青年唐思軍放棄大城市的發展機會,回到家鄉發展種桑養蠶,走上了一條異於同齡人的創業之路。

  唐思軍2012年畢業于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原任職于桂林的一家物流公司,月薪上萬元,前途一片光明。但心繫家鄉和家人的唐思軍在外打拼1年後,毅然踏上返鄉路,來自桂林的妻子也被他強烈的返鄉創業願望所打動,不畏艱難,和他一起返回偏遠山區,投入到家鄉建設的浪潮中。

  一開始,唐思軍夫婦在不了解市場行情和走向的情況下,就盲目投資了幾萬元建養殖場養雞,但是兩年來養雞行業的不景氣,再加上經驗不足,導致入不敷出,唐思軍的第一次創業就這樣宣告失敗。

  2015年,唐思軍和妻子共同商量,認真、細緻、深入的分析了桑蠶種養的優勢和前景,決定拿出最後存款2萬餘元,嘗試小規模發展桑蠶産業。

  他們利用自家10畝田地,全部種上桑苗,在自家隔壁建造了一座佔地100余平方米的蠶房。唐思軍夫婦,不辭勞苦,一路摸索前進。唐思軍常外出考察學習種養技術、桑園管理技術不斷為自己“充電”,妻子每天圍著桑園、蠶房“兩點一線”忙得團團轉。

  創業初期,村裏很多人看衰桑蠶行業。但唐思君夫婦不為所動,依然堅持。“我們是把小蠶當成寶貝來養,不成功都難。”唐思軍妻子自信地説。

  “管護桑葉要求很高,不能沾上丁點農藥,剛種上的桑苗,比較矮小,要除雜草,不能用鋤頭去鏟,我們只能用雙手拔。”唐思軍張開長滿繭子的雙手説。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唐思軍夫妻倆賺到了創業得來的第一桶金,感受到了到桑蠶種養的巨大潛力。

  2016年,唐思軍加大資金投入,擴大桑苗種植面積達39畝,並重新擴建蠶房面積達700平方米。有了上一年的成功經驗積累和第二年的充足準備,2016年唐思軍夫婦的蠶繭喜獲豐收,養殖的45張蠶繭單張産繭量最高達130斤,每斤市價達23元,2016年他倆在桑蠶業的純收入也達到了10萬元。

  唐思軍夫婦發展桑蠶種養産業獲得成功,給身邊的群眾們帶來了信心,四鄰好友,紛紛向唐思軍夫婦學習,加入到桑蠶種植的行業中來。唐思軍對未來充滿期盼,也有了更大的規劃。2017年3月以唐思軍為創始人的“淩雲縣過村桑蠶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註冊資金達50萬元。桑蠶合作社的成立,吸引了本屯,甚至其他村屯的民眾加入,其中貧困戶5戶。社員的增多讓唐思軍看到擴大生産規模、提高生産效益的可能性。當年該合作社種植桑葉面積100余畝,擴建蠶房面積達2000平方米。唐思軍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並爭取得到相關的技術、資金支持。縣鄉桑蠶辦專門聘請技術員來給農戶們進行的專業指導,進一步提高生産桑蠶的品質。年底,該合作社實現了近30萬元的純收入。

  如今,八里村過村屯的桑葉枝繁葉密,鮮繭市場行情樂觀。2018年對於過村桑蠶專業合作社以及八里村的桑農們來説,將會是第一個豐收年。“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把栽桑養蠶在家鄉發展開來,再通過合作社的牽頭和引領,讓群眾告別以往長年外出務工的就業方式,在家門口就業並致富,讓家鄉越來越好。”唐思軍説。

  據介紹,2018上半年,八里村已種植桑苗面積達1736.7畝。預計自建新蠶房60座,累計已建成蠶房43座,其中深圳幫扶建設集中標準大蠶房4座。預計産出鮮繭擔數900余擔,預計産值300余萬元。(完)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