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蔗種植插上氣象科技翅膀
廣西日報  2018-06-22 11:24:27

  廣西日報記者 周 映 通訊員 黃姿娜 盧偉萍

  “一個星期不下雨,甘蔗都想哭。”今年6月初,廣西大部分甘蔗種植區氣溫明顯偏高,降雨量偏少,種植戶幹著急。特別是在主産區崇左市,當地糖廠負責人和甘蔗種植大戶在氣象服務微信群裏商量,準備實施灌溉。

  “建議此時無需灌溉,預計大部甘蔗種植區在5日下午開始有較大降雨過程,降雨能滿足未來10天甘蔗生長需水量。”結合天氣預報、甘蔗長勢及土壤墑情實況等監測信息,氣象工作者在群中回應。

  降雨如期而至。崇左市糖廠負責人和甘蔗種植大戶採納了氣象部門的建議,未實施灌溉,節約了每畝近50元的成本。

  廣西蔗糖産量約佔全國總産量2/3,全區近半數的人口從事與蔗糖相關的産業。對此,自治區氣象局構建起甘蔗智慧農業氣象大數據系統,確立全國甘蔗智慧農業氣象數據標準和規範,並利用甘蔗種植區農業氣象自動觀測數據開展甘蔗氣象災害和長勢定量化監測評估與標準編制、主要病蟲害發生發展氣象條件預報等。

  今年2月,自治區氣象局獲批聯合雲南、廣東、海南成立中國氣象局甘蔗氣象服務中心。作為全國首批成立的5個特色農業氣象中心之一,廣西氣象部門圍繞“甜蜜事業”開展智慧直通式服務邁入了探索建設的快車道,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有了更足的底氣。

  廣西氣象減災研究所研究員級高工、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匡昭敏介紹,自治區氣象局還研究建立了基於光譜特徵和面向對象遙感分類技術的甘蔗種植區域識別、面積提取的技術方法與模型,實現了全國及全球甘蔗主産國甘蔗種植分佈提取和種植面積估算。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全球、全國和省級的蔗糖産量預報,為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當年的甘蔗收購價格、食糖價格和進口配額等調度計劃提供了科學的決策參考。

  “甘蔗處於哪個生長期,生長情況如何,株高、密度、葉面積等各項指標都在氣象部門的掌握之中。”匡昭敏説,特別是葉綠素的含量,表徵了生長髮育狀態並直接影響産量。如果遭遇氣象災害等影響,通常最快體現在葉綠素含量的變化上。“甘蔗對低溫、乾旱等氣象災害相當敏感,由於葉綠素和紅外光譜有強烈的響應關係,這就為致災指標的確定及衛星遙感長勢監測和災害評估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崇左市扶綏縣“甜蜜之光”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和南寧市武鳴區寧武鎮新甫村的“雙高”示範基地,自治區氣象局開展了甘蔗智慧直通式氣象服務示範點建設。到目前,已基本實現農業生産環境的智慧感知、智慧分析、智慧預警、智慧決策和實時服務,實現氣象與農業生産在精準化和規模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慧化決策方面的深度融合,“智慧農業氣象”初現雛形。

  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廣西氣象部門研發的甘蔗灌溉用水量智慧預報系統。“該系統可與糖料蔗‘雙高’基地的智慧灌溉系統無縫對接,實現根據甘蔗生長需要進行水肥藥一體化、精準化智慧節水灌溉,被稱為‘種田神器’。”匡昭敏説。

  “6月中下旬甘蔗正處於莖伸長期,是需水量最大的時候,土壤相對濕度在70%是最理想的。”廣西凱利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錫川表示,公司主體經營的6300畝“雙高”基地是“甜蜜之光”示範區的核心區,氣象部門自動監測設施實測當前的土壤相對濕度只有45%,而且預報未來幾天都將維持高溫炎熱天氣沒有降水。“甘蔗灌溉用水量智慧預報系統根據需水量模型計算出了每畝甘蔗需要灌溉43.9至52.2立方米的水量,安裝在甘蔗地裏的田間滴灌溉系統就自動啟動,省時省力。”

  該系統一經面世,當地相關公司紛紛與氣象部門合作,先後建立了4個甘蔗智慧直通式氣象服務示範基地,使甘蔗種植區提高肥料利用率30%以上,節水50%以上,降低人力成本80%。

  下一步,氣象部門將加強甘蔗農業氣象自動監測能力建設,開展甘蔗氣象業務流程的規範化建設,編制甘蔗氣象服務規範與標準,建立各項管理制度;強化業務産品精準化能力和氣象科技支撐能力;加強區域、省、市、縣四級甘蔗氣象服務業務集約化系統建設。同時,探索氣象與遙感大數據與互聯網+融合方式,全力打造“服務直通式、手段智慧型、機制多元化”的現代甘蔗氣象服務體系。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