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匯聚合作致富磅薄之力
廣西日報  2018-07-18 11:02:06

  原標題:匯聚合作致富磅薄之力——我區各地供銷社助推脫貧攻堅紀實

  匯聚合作致富磅薄之力

  由供銷社領辦的浦北縣一家香蕉組培育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在育苗大棚向村民推介蕉苗品種及種植技術。

  紮根農村,服務農村,勇於擔當。近年來,我區各地供銷社發揮其獨特優勢,在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現代流通、服務農民生産生活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全區打贏打好脫貧攻堅作出積極的貢獻。

  1 “聯合”起來促增收

  “合作社把農活都幹完,我們可放心當‘甩手掌櫃’啦。”貴港市港北區一位農民對記者説,他是一個留守老人,兒子一家外出打工後,家裏10畝水田由一家名叫益農農機專業合作社打理。這家合作社利用農業機械23台,為農民提供機耕、育秧、插秧、統防統治、收割、烘乾、購銷以及惠農政策宣傳、農技培訓、購銷信息、保險代辦等服務,社員可享受低於市場價10%-15%的服務價格,降低耕作成本5%-8%,收入比入社前提高20%-30%。

  在武宣縣,有一個博盛農機服務中心,擁有大中型農機具287台。該中心下設植保、農業技術、機械維修等5個服務團隊,為4個鄉鎮6個村共8000多畝的“雙高”糖料蔗示範基地提供託管服務,全年為蔗農節約生産成本800多萬元。

  耕地有旋耕機,栽秧有插秧機,收割有收割機,植保用無人機……現在的供銷社為農服務品質在不斷提高。

  桂林市臨桂區供銷社有8台無人機以及15台農業機械,組建農業全程機械化服務中心和農作物病蟲害機防服務隊,為當地500多戶農戶託管土地5300多畝,提供農作物機耕、統防統治、機收及烘乾等農業全程機械化服務。北流市供銷社通過組建市植保飛防中心,在全市22個鄉鎮依託基層社成立植保飛防服務站,使用30多臺無人機為農戶全程提供病蟲害無人機防治服務,目前飛防作業面積2萬多畝。

  與農民合作社組成聯合社,或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和輻射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田陽縣供銷果蔬種植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帶動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特色農産品種植示範基地1萬多畝,入社農戶500多戶,帶動和輻射農戶超過3萬戶,與農民簽訂土地託管協議,開展經濟作物全程式託管服務,每年幫助農戶銷售各類農産品3萬多噸、産值1.5億元以上,銷售利潤超2000萬元。融水苗族自治縣懷寶鎮供銷社領辦的富民靈芝專業合作社,依託當地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菌、林藥等“短平快”林下産業,帶動全鎮及周邊農戶1050戶種植靈芝1300多畝,全年助農增收1220萬元,社員戶均增收1.16萬元。

  兩年多來,我區各地供銷社通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合聯)+基地+貧困戶”的産業化模式,圍繞産前、産中、産後提供社會化服務,帶動貧困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脫貧增收。至今年上半年,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155個,組建“農合聯”375個,託管土地面積24萬多畝,服務貧困村農戶10.18萬戶。

  2 社村共建得雙贏

  田陽縣供銷社在該縣巴別鄉開展社村合作,供銷社企業以土地入股,巴別鄉12個貧困村以財政扶貧資金600萬元作為項目建設資金,共同建設農資專業市場。市場建成後對外出租所得收入按第一年不低於2萬元(以後逐年遞增)、第五年後將出租收入按五五比例分成返回給各貧困村作村集體收入。

  “與供銷社共建後,我們的腰桿硬了,村集體腰包鼓了。”武宣縣風沿村村民説。武宣縣供銷社與村兩委成立風沿村村民合作社,對該村集體土地、山林、閒置庫房等資産進行統一經營和管理,並在該村建設農資配送中心、地頭冷庫等設施,為該村1萬多畝三紅蜜柚提供土地託管、電商銷售等服務,使村集體增收10萬多元。

  平果縣供銷社探索實施“二社合一”發展扶貧新模式,與村兩委合作,目前已在該縣9個行政村共建村級綜合服務社,設立便民超市、農資超市、莊稼醫院,同時推動發展村民合作社,帶領貧困戶發展特色産業,增加了貧困戶和村集體收入,實現村民合作社與綜合服務社融合發展。

  永福縣供銷社領辦的三皇鎮富江柑橘專業合作社以“專業合作社+村級服務社+村兩委”的模式,投資建設砂糖橘示範基地3000多畝,為農戶提供農資技術、金融、銷售等服務。去年幫助農戶銷售柑橘7000多萬元;同時設立互助金80萬元,向貧困戶賒銷農藥、化肥300多噸。

  與貧困村開展“社村共建”,即9個貧困村以上級扶持的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共450萬元合作改造基層社,合作項目産權歸供銷社不變,項目産生的效益按一定比例進行分配,供銷社兜底貧困村每年脫貧任務。脫貧摘帽後,項目産生的收益由供銷社與村級按4︰6分成,或在一定期限內將部分門面交由村委自行經營,自營期滿後村委將門面交還供銷社。這是融安縣供銷社的做法。

  據了解,各地供銷社依託基層社和村級綜合服務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與村兩委開展“黨建帶社建、社村共建”,積極推動發展村民合作社,探索多種發展模式,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貧困戶增收致富。

  3 産品流通渠道暢

  推動農産品加工流通企業、農産品市場、綜合超市等與貧困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發展貧困村農超對接、直供直銷、連鎖經營、冷鏈物流等新業態,著力拓展農産品銷售渠道。

  2017年,自治區供銷社爭取自治區財政廳專項資金3000萬元,帶動社會資金4266萬元,在農産品主産區組織建設地頭冷庫共160個,有效解決果蔬保鮮、銷售問題。

  田陽縣供銷社農副産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量近70萬噸、成交額18億元,幫助貧困戶把農産品銷往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戶9萬多人,有力促進了當地優勢産業發展和貧困農戶增收致富。

  三江侗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專項安排資金200萬元給供銷社,依託社有企業開展“結對一個貧困村,健康食材伴一生”扶貧行動,幫助貧困村與柳州等地大中型企業開展定點銷售,共簽訂2300畝高山魚稻(再生稻)訂單,年收購高山魚稻生谷50多萬公斤。

  目前,全區供銷社已興建各類配送中心338個、綜合超市581個、各類批發交易市場278個,發展各類直營店、農家店、加盟店1.5萬家。

  此外,各地供銷社依託全國總社“供銷e家”及其他知名電商平臺,搭建縣域電商綜合服務平臺,構建縣、鄉、村電商服務體系,對貧困戶生産的農産品開展線上推介、銷售。同時,依託電商服務平臺開展貧困地區農村電商人才培訓等。到目前為止,全系統已成立電商公司62家,自建電商平臺25個,開展電商業務的企業133家。2017年實現電商銷售額2.64億元,其中幫助貧困村農戶實現電商銷售額1億多元。(原文編輯:袁琳 韋佳倩  作者:韋繼川 文/圖)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