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廟鄉安寧村盛興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村民在飼養場餵養黃牛
東廟鄉安寧村盛興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
為了改變貧困,廣西都安縣澄江鎮甘灣村村民藍志業從2016年開始養牛。由於養牛週期長、見效慢,到了年底,藍志業陷入困境。繼續養下去缺資金,放棄只能繼續貧困。
就在藍志業進退兩難時,都安縣委、縣政府實施的“貸牛還牛”項目,給他送來了一場及時雨。
在政府引導下,由貧困戶牽頭,甘灣村成立了養牛專業合作社,通過金融貸款投入30多萬元,建成牛棚600平方米,種植牧草25畝。藍志業作為帶頭能人被推選為合作社法人代表。
貸牛還牛”是通過小額扶貧貸款資金扶持貧困戶養牛,貧困戶免費從養殖龍頭企業“貸牛”,可自養也可由合作社代養,牛養大後企業按不低於市場價回購。貧困戶還牛後再貸牛,滾動發展。這一模式解決了藍志業等貧困戶的資金短缺難題,使養牛産業走上了規模養殖和健康發展的軌道。
在地蘇鎮拉棠村,村民韋克指著牛棚旁邊的玉米地説:“這些玉米都是給牛吃的,一畝地能養3頭牛。”拉棠村是當地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耕地面積1174畝,人均面積0.65畝。
過去,韋克家裏的旱地只能種玉米,每畝地每年收入不到300元。政府實施“貸牛還牛”項目後,韋克自家養起了18頭瑤山生態牛,家裏的2畝旱地雖然種的還是玉米,但是“糧改飼”,玉米都成了牛的口糧。
韋克家的18頭牛按平均一頭賣1.3萬元算,扣除貸牛的10.8萬元及草料成本,一年能凈賺10萬元左右。
貧困戶領到牛犢笑開顏
貸牛還牛”的探索實踐,讓都安人看到了在大石山區發展産業的希望。
去年,該縣整合資金7652.35萬元用於牛羊産業發展,發給貧困戶牛犢7745頭,山羊12742隻,給1.0291萬戶養殖戶發放牛羊舍建設補貼資金1543.65萬元。
還牛再貸,滾動發展。
當貧困戶養殖肉牛12個月後,或當肉牛達到500公斤以上,就達到出欄標準,肉牛由公司統一回收。肉牛出欄收購價格按市場定價,如果市場價格低於20元/公斤,公司按保底20元/公斤收購,由政府提供差價補貼。回購後從每頭牛回購總價中扣除牛發放時的成本價格,餘款轉給養牛貧困戶,這部分是利潤。採購成本轉入循環本金,貧困戶可接著跟企業再領養牛犢飼養,依此方式循環滾動發展。
去年3月,該縣保安鄉貧困戶周生峰從公司領到牛犢,經過9個月飼養後長到500多公斤。今年1月,他養的牛由公司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回購,收穫1.5萬元。當天,周生峰不僅賣了一頭牛,同時又從公司領回一頭牛犢,實現了持續增收的目標。
肉牛技術員指導貧困戶如何養牛
對於養殖戶來説,最大的風險莫過於牲畜死亡。為了讓貧困戶吃上“定心丸”,中國人保財險等公司在都安組織開展農業政策性保險工作。都安縣政府整合資金為貧困戶支付保險費用,如果貧困戶飼養的牛犢出現意外死亡,保險理賠完畢後可補領養1頭牛犢,實現貧困戶參加“貸牛(羊)還牛(羊)”項目有保障。
為解決養殖技術難題,都安縣聘請專家作為養殖基地的長期技術指導員,引進“微生物+”等先進技術、理念和管理方法,實現生態養殖繁育。在牛犢身上植入可追溯晶片後發放給貸牛(羊)貧困戶飼養。在養殖過程中,企業協助畜牧部門為養殖貧困戶隨時提供日常技術指導及防病治病服務。
這些配套措施極大地提高了貧困戶養殖的積極性,促進了養殖産業的發展壯大。不到2年時間,都安縣肉牛從9.27萬頭髮展到近15萬頭,肉羊從69.42萬隻發展到近80萬隻,帶動貧困群眾13072戶54902人,牛羊合作社發展到48家。
脫貧項目的成功離不開完整的産業鏈。目前,都安已建成百旺妙田村萬頭瑤山牛養殖示範基地、大都華牛生態養殖科技示範園等規模較大的牛産業基地,逐漸形成了縣有種牛(肉牛)基地、鄉鄉鎮鎮有牛場、村村屯屯有牛社(合作社)、家家戶戶有牛養的發展格局,全縣牛羊産業健康快速發展。(完)